如何看待伊朗民眾為預防新冠肺炎誤飲高濃度酒精?

五穀樂趣




按常理在伊朗就不該發生這種事,因為虔誠的穆斯林是嚴禁飲酒的。但新冠病毒疫情改變了一切,當得知高濃度酒精可以殺死新冠病毒時,那些普羅大眾們為了保命,不得不違背自己的信仰,妄想用高濃度酒精,殺死可能存在於口腔裡的病毒,以致傷害到自己。


我們對此的感受不是簡單一句”愚昧”,而是深深的悲哀,因為類似的衝動也曾發生在我們身邊:一些住宅火災就是源於用高濃度酒精墩地,而一些人肺部遭受損傷,也是源於經常在密閉室內噴灑消毒液,而忘記了打開門窗。



不得不說,這些傷害源自內心對病毒的恐慌。更是一些不良商販通過製假售假,讓不安的情緒更加瘋狂。作為政府,在嚴厲打擊惡商的同時,還應該加強防疫知識宣傳,讓更多人應對有據,不再被誤傷。


新文化街男孩


新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目前仍然在伊朗肆虐,官方通報累計感染人數截止4月14日已經達到了73303人,累計死亡人數也上升至了4585人。伊朗目前每天新增確診已經由最高時的3186人下降到了1617人,這顯示伊朗疫情已經迎來了拐點。為了應對疫情,伊朗全國範圍內停工,停產,除了必要性的營業場所和設施,幾乎所有的經營性的場所和公共設施(宗教場所除外)都關閉了。這對本就因制裁而陷入經濟困境的伊朗雪上加霜,很多人的生計已經出了問題,所以伊朗總統魯哈尼在12日防控會議上決定下週復工,防控壓力非常大

(魯哈尼)

然而讓伊朗政府比較無奈的不僅是防疫,還需要防謠,需要進行全民防疫科普。疫情會傳播擴散,而謠言同樣也會傳播擴散,而且現在謠言已經不僅僅毒害人們的“智商”了,其還在毒害人們的身體。在伊朗乃至我國一直都有這樣一個謠言,那就是“飲酒可以預防病毒感染”,因為據說酒精可以殺滅病毒。然而酒精殺毒是有條件的,必須是純度在75%的酒精,而且在體外環境,才能對COVID-19這種包膜病毒有殺滅作用的。人體直接飲用酒精和飲酒是無法預防COVID-19。理想的方法,是使用75%酒精消毒洗手液,或者是用75%酒精來擦拭手機、信用卡、鑰匙、門把手日常用品和接觸物,因為他們不僅容易沾染病毒,金屬和塑料材質可以讓病毒長期駐留。

(查貨的私酒)

伊朗防疫宣傳很不到位,因為其壓根開始就沒對“喝純酒精預防病毒”這個謠言給予足夠重視。原因在於伊朗本身是政教合一的伊斯蘭國家,在伊斯蘭教義中飲酒是一種穢行,其能夠刺激神經,迷亂心智,所以加以禁止,飲酒在伊朗是一種違法行為。很顯然官方高估了人們對於宗教的虔誠和對於法律的畏懼。酒作為一種癮品,一直沒有在伊朗社會杜絕,普通人,尤其是那些相對世俗的年輕人,會在私下聚會中偷飲,底下酒市也一直存在。疫情爆發後,謠言開始傳開,社交媒體是助長謠言傳播的主要媒介。伊朗民眾的文化素質相對較低,這說法在農村和市井流傳甚廣。一時之間私酒銷量猛增,價格水漲船高,酒精也是供不應求。

(喝酒)

如果說是普通的酒和酒精,那麼還好,起碼不過量就不會有性命之憂。奈何疫情來勢兇猛,飲酒在謠言的作用下成了“預防手段”,而且喝酒還能夠緩解人們在居家隔離期間的緊張和不安。很多酒精和私酒價格增長,中間存在很大的暴利,於是市面上很多出現了很多添加了工業酒精的假酒和酒精。工業酒精中含有有毒的甲醇,這導致很多人中毒失明和身亡,其中還包括部分酒商自身。伊朗司法發言人古拉姆·侯賽因·埃斯梅里4月8日接受伊朗國家電視臺採訪,因為飲用純酒精導致600多人死亡,數千人中毒住院,這個數字非常高,遠超政府的想象。從這其實可見謠言本身對於伊朗的危害,並不弱於病毒,而伊朗政府的相關工作很不到位,明顯失職。

(查貨的酒)

現在伊朗政府其實工作很難開展,受長期經濟崩潰的影響,民眾本身生活就十分艱難。期間還出現了誤擊落烏克蘭客機事件,前後不一通報導致伊朗政府信譽嚴重受損,民眾對於政府缺乏信任。這也是導致“喝酒精預防病毒”得以流傳的主要原因,政府的勸說未必就管用,因為出現酒精中毒死亡的事自疫情爆發前就已經存在了,到現在並沒有消失,仍然還經常發生。這足以說明問題的嚴重性。

(私酒)

本文圖片來自谷歌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古姿觀察


求生的慾望人皆有之。

伊朗現在報道了這樣一個事實,難道別國就沒有這樣的事件發生嗎?我想這種現象應該有很大的共性,只不過別國沒有大面積死亡或中毒事件發生。但在我周圍的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想法,認為飲酒有好處,不知道飲酒有一個極大的誤區,尤其是飲劣質酒對人的身體有極大的傷害。

這次伊朗人求生慾望強可以理解,但其做法實在愚蠢的很,造成了大量人員死亡,從根本上說,伊朗主要還是沒有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加之伊朗的宗教思想的緊固,大多數人都沒有科學的頭腦,只靠想當然活著,這一點在中東應該是普遍現象。

總之,死多少人已經並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是否這種現象會繼續上演,提醒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才是最重要的。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