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读书可以使我们思想充实,谈话使其更臻完美”?

小蜗窥文史


你好,我是拆书记。您的问题我觉得可以拆开来看:

前半部分,读书为什么可以使我们思想充实?

我们去医院看病喜欢找岁数大的医生,因为大部分人认为,相比较于年轻医生,年长的医生有经验,让人觉得更靠谱。

这说明一个问题,就是经历的重要性。有经历的人,经受过挫折也好,享受过成功也罢,他的人生链条相比较于刚出茅庐的小白会更加完整。他们遇到过去经历过的难题心里不会慌,因为他们懂得运用过往的经验来解决问题,所以让人觉得更可靠。

但是对于年轻人或者没有条件丰富自己经历的人怎么办?

读书是最好的方法。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通过书籍我们可以开阔视野,提升见识。年轻人遇不到或者还没来得及遇到的事,可以通过阅读提前感受,并且一本好书还会教你如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这种通过书籍获得的经历同样宝贵,无形中我们的思想就会因为读书而更加充实。

后半部分,谈话为什么使其更臻完美?

这里的“其”当然指上半句的“思想”,也就是说谈话为什么会使通过读书充实的思想更加完美?

如果说把人比作一个完整的程序,那么读书是输入,思想是算法,谈话就是输出。

通过谈话,我们会不自觉地到脑中搜索积累的知识,并且对这些知识进行加工整理,以便让自己更有条理地把观点表达出来,这种逆向输入的过程会拓宽思考维度,提高深入思考的能力。

也就是说,通过读书,我们充实了思想,变得有话可谈;通过谈话,我们提升了认识,变得成竹在胸。

综上,一个人如果想有所作为,爱读书、勤思考、会表达三者缺一不可。这就是为什么会说“读书可以使我们思想充实,谈话使其更臻完美”的原因所在。


读书拆书,用心推荐每一本书。我是拆书记,欢迎大家关注我!


拆书记


读书可以丰富充实思想,也是通过读书与思想深入交流、领会、提升的过程,而谈话可以说是通过语言直接交流的过程。若二者相结合,是可以更臻完美的效果。

一、读书与谈话的关系及不同。

两者的共性都是交流,不同则是交流的对象不同,而且由此产生的效果也不同。读书是与书深入交流,没有任何障碍,可以直接在书中体味、感悟、共鸣,而谈话的主体是人,因会顾及到对方的感受、人的性格、层次、级别、亲疏、场合等,以及是被动谈话还是主动谈话等因素,虽然可以表达一部分思想,但却不一定全面深入,况且,谈话速度快于读书,有些还需体会意思、有些还需思考回答,就会影响谈话效果不及读书的共鸣或者认同。

二、以读书充实思想,以谈话表露思想,让二者完美结合,提升个人能力水平。

我们发现,一些人善于读书,但对谈话表达却很难,出现“胸有千军万马,口难道一兵一卒”这种情况;相反,一些人不爱读书,却谈话滔滔不绝、引人入胜,这两种现象都需要互补,否则,书读得再多,思想再充实,而谈话不行,就很难让人了解你的思想,也很难展示自己的才华,会失去很多机会;而对于谈话出口成章,书读得少思想不丰富的人,虽然开始容易引人注目,但却后劲不足,也会进步乏力。这就需要强化善于读书充实思想和锻炼谈话艺术,让二者有效融化,产生完美境界。

总之,所提观点是正确的,关键要让二者同频共振,才会达到更臻完美的地步。

谢谢大家!

2020.4.11子时即草于西安





地势坤9


“读书可以使我们思想深刻”是因为一个人一生的时间是有限的,有些事是没办法亲身经历的。只有通过书本上的知识来丰富自己完善自己,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进行思想上的沟通。书中沉淀了智者智慧看到的哲人的哲思,读的书多了就等同于延长了我们的生命丰富了阅历,也越来越使思想深刻。

“谈话使其更臻完美”,俗话说得好“灯不拨不亮,理不辨不明”这说的是我们的思辨能力。思是思考辨是辨别,既有思考的能力又有辨别是非的水平。这是相辅相成的,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在书本中体会着不同人不同思想吸收精华,不断加深和完善些我们的思想。一个人能走多远关键是看他与谁同行,与这些先贤圣哲思辨讨论。不敢说一日千里,也能说不断进步。

正是有了日复一日的精进,才有了长足的发展。使我们的思想深刻更趋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