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扶贫路上一道靓丽的“风警”

水乡扶贫路上一道靓丽的“风警”

水乡扶贫路上一道靓丽的“风警”
水乡扶贫路上一道靓丽的“风警”水乡扶贫路上一道靓丽的“风警”
水乡扶贫路上一道靓丽的“风警”

风雨兼程,筚路蓝缕,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40年,迎来了建国70年,一路走来,是改革引领,是不负初心。三都水乡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韦兴锋同志就是其中的一员,作为三都县公安局的一名工作人员,经过组织安排认真研究决定,派遣韦兴锋同志下沉到农村去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任中和镇安塘村第一书记,2018年4月走入三都县中和镇安塘村以来,韦兴锋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干工作,赢得了本地村民的认可和肯定。

水乡扶贫路上一道靓丽的“风警”

脱贫路上,担当重任,积极行动。作为驻村工作队的一员,又是驻村第一书记,韦兴锋同志来到了安塘这个比较特殊的村子,该村是由原来的老安塘村、灯光村、丁寨村合并而成,是中和镇面积最广、人口最多、交通闭塞,是三都最偏僻的村寨之一,加之群众传统老旧观念较严重,因此,在开展工作上存在不少难题,由于村子地理位置偏僻,脱贫并不轻松,当他来到这里的时候,看到现实的情况,也在思考如何入手工作。安塘村一共有1283户,6399人,扶贫的难度可不小,但是他也没有丝毫胆怯,作为一名退伍军人,他知道,脱贫攻坚也是一场战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脱贫工作任务重,既然来了,就要沉下心,努力工作,立下带领群众坚决实现如期脱贫之志。在刚开始的时候,入户走访并不简单,村民们很不热情,有很大的抵触情绪,经常吃闭门羹,对他的走访,很多村民都不屑一顾,一个公安局的工作人员,能为他们带来什么?也正是因为这种态度,他的工作难度加大了,很多时候,为了调研情况,他不得不一遍又一遍解释,特别是脱贫攻坚政策,村民们很难理解,他也不怕麻烦,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做群众的思想工作。

水乡扶贫路上一道靓丽的“风警”

在他的工作笔记本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我们就是这场战役中的先锋工兵和引路人,要摸清底数,找准‘穷根’,突破发展屏障,为脱贫奔小康之路扫清障碍,照亮致富道路而奋斗!”。于是,他花大量的时间深入调研,寻找突破口。调研虽然很辛苦,但是一段时间下来,他却有些震惊,村里共1283户,贫困户竟然多达748户,3462人之多,贫困发生率54.1%,居全县之首,一半多的人处于贫困状态,这超出了他的想象,这样的情况,如何才能脱贫?面对难题,他思考对策,开始行动,从调研入户走访入手,再加上及时与公安局领导对接和汇报脱贫工作,在不断请教和实地调研中,他也发现,村里的村集体经济有些落后,村民外出比较多,剩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另外,还有一点让他感到压力,那就是村民的“等、靠、要”思想严重,贫困户这么多,如果都靠着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脱贫也只是暂时的脱贫,他必须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在短时间内调动好村民的积极性,能让村民从“思想上”脱贫。他也发现,想要尽快脱贫,寻找足够支撑本地发展产业是关键点,可以选择“短、平、快”的产业来支撑。于是,他从村集体经济入手,挖掘当地特点,寻找龙头企业和致富带头人,引进黑山羊100只,黑猪生态养殖660头,稻田养鱼655亩,竹鼠养殖1000多对,百香果示范基地50亩,黄桃种植1000多亩,切实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村民开始行动起来,一段时间下来,效果很好,村集体经济农民合作社开始发展起来。

水乡扶贫路上一道靓丽的“风警”

加大基础设施维护,方便村民生活。来到村里后,他在实地调研中,也发现了村里的一些实际情况,由于村内的交通不便,乡村道路的损毁也给不少地方带来出行困难。特别是村民多次与他反映路面硬化等问题,他也一直很重视,在与公安局党委及时对接中,他也将情况如实反应。印象深刻的是,那一段时间,在挨家挨户的调研过程中,感受到每一个村民的信任和期待,看到村民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的内心更加坚定了,面对期待,多一份责任,多一份信任。入村后,他在及时对接中,修建村组公路,这是困难中的困难,不管是群众的高要求,还是土地调解问题,还是意见始终无法统一的村民……他陷入了难题。然而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接踵而至,并没有让他慌了手脚,他列好计划,挨个走访,积极做好每一个村民的思想工作,他知道,“要想富,先修路”,等靠要的思想需要转变,前提便是道路问题,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积极调解下,通组公路硬化完成8.5公里,寨内硬化21000平方米,太阳能路灯270盏,如今,再次走进安塘村,村内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夜里,不再是黑漆漆一片,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驻村干部的责任和使命。

水乡扶贫路上一道靓丽的“风警”

敢于担当,扎实推进扫黑除恶工作。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民办实事工作的同时,作为公安局的一员,他懂得自己的责任和担当,更懂得扫黑除恶的重要意义,他积极配合上级开展扫黑除恶工作。先后依托党员支部大会方式,突出宣传“有黑除黑,无黑除恶,无恶治乱”的主题思想,大力宣传县委县政府扫黑除恶的信心和决心,动员人民群众、基层干部参与到检举揭发涉恶涉黑“村霸”“乡霸”等活动中。等利用日常入户走访和开群众院坝会,携带宣传资料,宣传各级扫黑除恶政策,跟村民深入了解村情、民情,寻找线索,并在村口醒目位置,悬挂扫黑除恶宣传标语,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贡献力量。

水乡扶贫路上一道靓丽的“风警”

不辞辛苦,坚守岗位。针对村内的实际情况,他知道,光靠询问是不行的,还需要深入实践,走访农户。为了尽可能多的了解各个贫困户的家庭情况,他坚持每天都走访几个贫困户。然而,实际情况却没有这么轻松,很多村民都不在村里,留在村里的,大部分都是儿童和老人。于是,他常常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走访,力争对每一户了解透彻,“白加黑”的工作方式很辛苦,但他没有丝毫松懈。在2018年迎接省脱贫成效考核期间,他“5+2、白+黑”和战友们不分昼夜整理材料核对数据,然而高强度的工作,仅仅一年的时间,他原本强健的身体被拖垮了,12月28日中午他感觉肚子疼痛难耐,实在坚持不住,于是和村主任王国招交代了工作,驱车直奔医院,经医院检查确诊为急性阑尾炎,医生要求必须马上手术,他不得不离开工作岗位走上了手术台、不得不住院治疗,那一段时间,他依然心系村内的情况,担心他不在会出现问题,他每天都打电话咨询主任和支部书记了解村里的情况,大家都劝他安心养病。在身体恢复好后的第一时间,他立即赶往村内,他知道,脱贫路上,不能有一点放松。

水乡扶贫路上一道靓丽的“风警”

舍小家、顾大家,全身心投入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3月,当听到单位要抽调一部分同志入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的消息时,他自动请缨报名加入脱贫攻坚这一场战役,不顾家人的反对,因为他知道是党和人民培养了他,作为一名党员,要时刻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同时他也知道家里还有两位年迈的父母亲和年幼的女儿,她们往后的生活起居就落在了体弱的妻子一个人肩上。但是想想没有祖国这个大家庭,怎么能有我们的小家。然而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不理解坚决的报名请战,得到通知入村的那天,看到家人那无奈的眼神,他心里难免有几分酸楚。入村后,由于基层工作基础薄弱,工作开展起来很困难,经常加班,一个星期回不了一趟家,每当接到女儿电话,电话那头女儿天真活泼的声音:“爸爸你什么时候来家啊!我想你了!”听到女儿的声音,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了下来。他曾想放弃过,但是想起村里有很多的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也在想远在他乡务工的儿女,想到这些他不能放弃。一日复一日,父母看到他慢慢消瘦的身体,也慢慢的理解和支持,然而困难一个接一个向他走来,2019年9月28日,年迈的母亲突发脑梗住进了黔南州人民医院,由于脱贫攻坚工作任务重,他只好把母亲送到医院过后又回到了工作岗位,照顾母亲的重任落到了年迈父亲的肩上。由于长时间不能照顾到家庭,最终妻子无法理解,2019年10月20日向三都县人民法院诉讼离婚,于是2019年10月29日和妻子签下了离婚协议。女儿由他抚养,周末加班时只能带女儿到村里和他一起加班。因为他曾经是一名军人,他不能言弃,因为他在人民群众面前说过这么一段话:“我自愿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听党指挥、服从命令;自信自强、苦干快赶;勇于担当、攻坚克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硬仗,为夺取脱贫攻坚总攻全胜而努力奋斗!”。

水乡扶贫路上一道靓丽的“风警”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当前,距离2020年全面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将近1年的时间,可以说,脱贫攻坚工作进入了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他时刻提醒自己,倘若畏首畏尾、徘徊不前,就会功亏一篑,在他看来,扶贫越是到了关键时刻,越是要走心,扶贫越是遇到困难,越是要迎难而上,乘风破浪、敢立潮头。这就是他的扶贫路,或许辛苦,但是从未退缩,用实际行动诠释一名扶贫者的责任和担当。

在田间地头,在村尾巷头,韦兴锋同志的背影,成为水乡扶贫路上一道最靓丽的“风警”。

水乡扶贫路上一道靓丽的“风警”

亲爱的三都市民:

如果您接到调查电话12340或0851-12340,

请不要拒绝。

请耐心认真地完成调查问卷,

客观公正地评价我们的工作。

“非常安全”“非常满意”的答复,

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肯定。

水乡扶贫路上一道靓丽的“风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