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6辟雍中的鼓乐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6辟雍中的鼓乐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6辟雍中的鼓乐

辟雍中的鼓乐

撰文 | 李山 责编 | 廖玥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6辟雍中的鼓乐

《有瞽》篇讲到了瞽人的音乐演奏,在《商颂》中也有一首描绘宋国贵族祭祖音乐的篇章《那》。请看这首诗篇对音乐的描绘:

猗与那与,置我鞉鼓。

猗、那:美盛貌。

奏鼓简简,衎我烈祖。

简简:形容鼓声很大。

汤孙奏假,绥我思成。

汤孙:商汤子孙。奏假:向神表达敬意。绥:安。思:语气词。

鞉鼓渊渊,嘒嘒管声。

渊渊:形容鞉鼓之声。嘒(huì)嘒:形容管乐声。

既和且平,依我磬声。

於赫汤孙,穆穆厥声。

庸鼓有斁,万舞有奕。

庸:镛,大钟。斁:通“绎”,连续而有序。万舞:大型舞乐,包括文舞、武舞。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6辟雍中的鼓乐

鱼形石磬 商代 安阳殷墟西区墓葬出土

诗篇描述的钟鼓舞乐,与《周颂·有瞽》及《大雅·灵台》的钟鼓情状颇为一致,就是说,由《商颂·那》的描绘,可知西周辟雍中的鼓乐之声,确实是有来自殷商的部分。另外,《周颂·执竞》篇“钟鼓喤喤,磬莞(管)将将,降福穰穰(丰厚)”的描述,其音乐也与《有瞽》《那》所表十分相类。

而《执竞》篇是正式用于祭祀典礼的乐章,与《大雅·灵台》所言矇瞍在辟雍“於论”即演练有所不同。就是说,由《执竞》所言乐声推测,殷商鼓乐是用到了周家祭祖先的典礼上的。这与《有瞽》特表“先祖是听”合拍。

《礼记·郊特牲》言殷周祭祀用乐差异:“殷人尚声,臭味(粮食贡品的香气)未成,涤荡其声;乐三阕(三段),然后出迎牲。声音之号,所以诏告于天地之间也。周人尚臭(粮食气味),灌用鬯臭(伴香草气味的酒),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后迎牲,致阴气也。”

说“殷人尚声”“周人尚臭”,是可以得到部分验证的。就考古发掘的殷周墓葬中的随葬器物而言,殷商贵族墓葬酒器多于食器,而周人墓葬食器和水器数量则远远大于酒器,看来《郊特牲》说周人“尚臭”,有根据。

然而,《有瞽》和《灵台》篇关于矇瞍瞽人音乐活动的描述,又明确显示周贵族祭祀祖先时对殷商祭祀“尚声”的做法是吸收了的。再征诸诗篇,在《周颂》中有《清庙》一首,属于祭祀开始时的“升歌”,亦即祭祀开始的序曲。

《礼记·乐记》说此诗:“《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越,音箱部位背面的孔),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这与“尚声”的殷商祭祀“涤荡其声”不是颇为类似吗?又《尚书大传》说祭祀周文王时“升歌《清庙》之乐”,而所谓“升歌”,就是登堂而歌。据《周礼·春官宗伯·大司乐》记载“大师”之职,有“大祭祀,帅瞽登歌”一项,很明显,瞽人乐工及其歌乐是参与到了周人祭祖礼仪中的。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6辟雍中的鼓乐

兽面纹斝:温酒器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6辟雍中的鼓乐

兽面纹盉:调和酒味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6辟雍中的鼓乐

兽面纹罍:盛酒器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6辟雍中的鼓乐

妇好壶:容酒器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6辟雍中的鼓乐

兕觥:大口杯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6辟雍中的鼓乐

羊首勺:取酒器

商代酒器,滑动查看更多

读《有瞽》,实际看到的是周人对殷商文化的学习,并由此带来的吸收与融合。说到对殷商文化的学习,是从周文王就开始的。

《逸周书·作邑解》说,周人自文王开始就“修商人典”。这在当时会出于不得已,因为周人崛起迅速,百年之间由一个偏远的蕞尔小邦而迅速升进为一个强大的政治邦国,善于学习应该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当周人克商建立新的王朝之后,周人也并没有丢弃学习的精神。《尚书》中有《康诰》一篇,记录的是周初封建时周公对第一代卫国君主康叔的告诫。其中有一项,就是向殷商学习。

周公告诫康叔“祗遹(敬遵)乃(你)文考(亡父称考)”,恭行先王周文王的做法,告诫他“绍闻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即广泛征求殷商前代有智慧的先王的做法,用来治理国家人民。又嘱咐康叔说:到了殷商故地,就离那些“商耇成人”即老成人不远了,要从他们那里“宅心知训”,即听从他们有关政治心术的建议。另外,还要“别求闻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别求”即“遍求”,遍求殷商先哲王的智慧,用来保护人民的安康。如此,周公说,就可以“弘于天若,德裕乃身,不废在王命”——就能顺应上天,让德性充实自己,顺利完成王命。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6辟雍中的鼓乐

这就是一种精神。要知道,周公提到的学习对象,是被周人征服的殷商遗民;也不要忘记,告诫康叔学习殷商“先哲王”时,离周人克商的时间还没有多远,甚至两个人群之间的敌对情绪都尚待消解。克商之后,周人就张出“懿德”政治的大旗安抚的天下,就提出“天命”的观念来阐发自己的胜利,就宣明以“天下”心胸包容海隅苍生。

任何观念的提出,都可以是一种修饰,一种装潢,说说而已。然而,由《振鹭》《有客》,人们可以读到对待殷商人的客气的招待;读《有瞽》,可以看到对殷商文化的吸收。前者,也还可以视为一种姿态,然而后者,即《有瞽》篇所展现的文化吸收,则就不容易以“作态”视之,那是实在的吸收。这吸收,如上所说,又与自周文王以来的学习精神有关。这才是真的“见精神”表现。也惟其如此,才显示了周人的自信,文化的创造才会那样富于光彩。

本文节选自《诗经应该这样读》

中华书局2019年出版

媒体转载请联系授权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我们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6辟雍中的鼓乐「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6辟雍中的鼓乐

栏目主持人 李山教授

●●●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6辟雍中的鼓乐

责编 廖玥

「跟李山老师读《诗经》」06辟雍中的鼓乐

美编 李锦若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收听李山《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大本科课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