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冷知識】大宋最會"裝傻"的賢相,可大事從不糊塗

【歷史冷知識】大宋最會"裝傻"的賢相,可大事從不糊塗

宋初名臣呂端在朝堂之上是個喜歡"裝傻"的人,當多數人都認為呂端是真的傻的時候,太宗皇帝在經過了對呂端的多方面觀察之後,對他的為人處世做出了明確的判斷與分析,她說"呂端大事不糊塗"。也就說呂端此人雖然喜歡裝傻,但是僅僅在遇到無關緊要的小事的時候才裝傻,不該裝傻的時候絕對不裝。

【歷史冷知識】大宋最會"裝傻"的賢相,可大事從不糊塗

在歷史典籍的故事中能夠說明說明呂端為人處事"小事糊塗"的事例有兩件:   

第一件,太宗皇帝曾經想冊封自己的乳母為夫人,說自從漢唐以來,有過封乳母為夫人的事情,要呂端為此事拿個主意。呂端回答說:漢唐朝代那已經是很久以前了,那時候的情況跟跟現在已經大不相同,那個時候這樣做的原因或者是因為國大,或者是因為名聲好,都是事出有因的。可以這麼說吧,法無定法,禮無定製。呂端這番話使得太宗大開心竅。   

其二,呂端擔任宰相也就是幾年的時間,然後他就主動向皇帝上奏章,要求將相位讓給了寇準,寇準接任了宰相之後,呂端自己只做了參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之職,甘願給寇準做副手。後來寇準又做了參知政事,呂端擔任宰相,按照常理來說,大臣們排名呂端在前,寇準在後,這樣的排列本是沒有什麼爭議的。可是呂端偏偏奏明皇帝要求把自己列在寇準之後,並得到了恩准。呂端不計名利地位,遇事顧全大局,處事以清廉簡潔為原則,在當時傳為佳話。   

在呂端身上有了這些事例之後,再加上呂端平時為人謹小慎微,當朝堂之上,群臣因意見不合發生爭執的時候,呂端很少發表什麼言論,所以很多人都誤以為呂端是個遇事糊塗、毫無主見的人,然而宋太宗卻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他知道那些只不過是一些小事,呂端不願意把精力浪費小事的爭執上,因而是"小事糊塗"罷了,然而每到有大的決斷時,呂端卻總能見識獨到,做到"大事不糊塗"。

【歷史冷知識】大宋最會"裝傻"的賢相,可大事從不糊塗

  

每逢太宗作出判斷,總是言出有據,作為一國之君,憑空猜測的事情是不行的。太宗對呂端做出這樣的評價,也是根據事實作出的判斷。宋朝一直處在戰亂四起的境地,天下戰事此伏彼起,而且經常是禍生肘腋。西夏李繼遷造反,攪得西部邊境雞犬不寧,宋朝屢次興兵進攻夏,但是李繼遷確是屢敗屢戰。宋朝保安年,宋兵俘虜了李繼遷的母親和妻子,宋太宗本來想將他們統統殺死,以洩心頭之恨。

關於此事,太宗皇帝還是拿不定注意,於是單獨召見當時的參知政事寇準,向他詢問建議。當時,寇準沒有對太宗欲殺李繼遷家眷一事進行反對。在寇準退朝的時候,被呂端瞧見。呂端猜測,朝廷中定然有一件大事正在謀劃之中,於是便上前問個究竟。他讓寇準留步,問道:"皇帝有沒有提到找我呂端商量事情的意思?"寇準回答:"沒有!"   

呂端對寇準說:"如果是邊關上平常的戰事,那我也沒有非要知道不可的必要,但是如果朝中有軍國大事,事關國家的大計要定奪,那麼身為當朝宰相的我就不能不知道。"聽了呂端的這番言,寇準意識到此事確實事關重大,應該讓宰相知道,於是就將方才太宗召見他是為了處置李繼遷之母的事情如實地告訴了呂端。

呂端聽後,問寇準:"皇上有沒有說想要如何處置?"寇準回答:"皇上想要將李繼遷的母親於保安軍北門外斬首示眾。打算用這種處置方法來鎮戒那些造反或叛逆的人們。"呂端聽到這個地方忙說:"如果皇上真的這麼處置了李繼遷的母親,可不會起到什麼好的作用。"

為了防止太宗處死李繼遷的母親,呂端立即親等朝堂,向太宗上書提出不要處死李繼遷母親的建議。為了能夠說服太宗,呂端用西楚霸王項羽欲殺邦之父的故事相勸說,他說:"李繼遷本來就是反叛朝廷之人,今天如果我們處死了他的母親,能保證明天就能擒獲或者斬殺李繼遷本人嗎?如果不能的話,那我們殺了他的母親,就相當於同李繼遷結下了更大的冤仇了,李繼遷的反叛之心就更加堅定,就更加不可能歸順朝廷了。"太宗聽了呂端的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就問道:"照你這麼說,對李繼遷的母親該當如何處置呢?"   

呂端見太宗的想法有所轉機,便把自己心裡已經想好的對策講了出來,他說:"我有個並不算太高明的辦法,請聖上聽一聽是否可行,是否可以把李繼遷的母親把她放到延州去,並且派人一邊監禁一邊好好奉養服侍她,這樣做,一來可以招睞李繼遷回心轉意,歸順朝廷;二來,即使是李繼遷不可能馬上就降宋,但是,他母親的生死大權卻依舊掌握在我們手中,可以藉此對李繼遷進行牽制。"  

太宗不禁被他的深謀遠慮所折服,心裡想呂端在軍國大事之上真是一點都不糊塗,而且是見識獨到,謀慮過人,朝中有這麼多大臣,沒有人提出過呂端這樣的高明意見,差一點誤了我的大事。宋太宗於是採納了呂端的意見,將李繼遷被太宗安置在延州,並且專門派人侍奉她,直到後來在延州病死。後來李繼遷也死了。李繼遷的兒子德明念在宋朝對侍他奶奶的情份上,就歸順了宋朝。宋朝待他也不差,讓他當了宋朝的下傳侍郎兼兵部尚書的官職,終於使夏歸宋。  

【歷史冷知識】大宋最會"裝傻"的賢相,可大事從不糊塗

還有一件更重大的事情,可以看出呂端此人"大事不糊塗",太宗去世後,在擁立太子真宗繼位的問題上,大臣中間出現了兩派,一派擁護太子,另一派則反對太子繼位。

當年太宗皇帝在世時,感到自己身體虛弱,命不久矣,便安排下身後之事,冊立真宗為太子,以備自己百年之後承繼大統,執掌天下。冊立太子之後,太宗同時命令呂端負責太子的學習和生活起居等項事宜。太宗病情嚴重的時候,朝中有一些內侍和大臣,對太宗死後由誰來繼位發生分歧,甚至演變成一場宮廷鬥爭。   

朝中有個叫王繼恩的內侍,他害怕太子繼位後對他不利,就起了歹意,他暗中聯絡參知政事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李繼勳、知制誥胡旦等人準備給太子編織罪名,誣陷太子謀反,以圖另立新君,找到他們認為合適的人繼承王位。   

太宗最終身患重病,不治身亡。皇帝駕崩後,朝中不可一日無主。於是皇后命王繼恩召呂端入朝,王繼恩來到呂端府上時,呂端察言觀色,察覺到朝中可能此時發生了重大變故。於是命令手下將王繼恩鎖在樂自己府中,並且命令家丁嚴加看管。安排妥當之後,呂端迅速趕往皇宮。

呂端覲見皇后之後,皇后對他說:"皇帝現在駕崩了,按道理說應當立太子為新君,但是朝中大臣有許多反對太子繼位的,這可怎麼辦呢?呂端聽完皇后的陳述之後,當機立斷地說道:"太宗在世時,立下太子,就是為讓太子承繼大統,如今太宗皇帝駕崩,我們應當立即擁立太子登基,對於這麼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大事,不能有什麼異議後。"皇后聽了呂端的話,讓太子到福寧庭中坐上了皇位。   

太子繼位,是為真宗。真宗第一次登殿時,在垂簾後面接見朝覲的群臣。率眾臣前來殿中晉見的呂端,心生疑慮,他領著眾多臣子站在殿下不肯下拜。太后問呂端為何不向新君下拜?呂端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說:"請把簾子捲起來,讓太子坐在正位上,讓我們看清楚了再拜。"這時皇后讓真宗照呂端所說的捲了簾坐上了正位。呂端看清楚了皇位坐的確實是太子無誤後,才率群臣跪拜,並且三呼萬歲。   

接著真宗對陰謀另立太子的那幾個奸侫,一一做了處置;貶李繼勳為使臣,到潯州;貶李昌齡為忠司馬;貶王繼恩為右監門衛將軍。在均州安置;一下子把這些人都從朝中除了名,流放到潯州,連帶家眷同出京城。兩年後王繼恩就死在了貶所。真宗的地位更加穩固了。   

真宗繼位後,每次接見朝中大臣,都對呂端很恭敬,肅然拱揖,不呼其名;因為呂端長得體大肥胖,宮廷臺階稍高一點的,真宗都特別關照有人扶他上去。遇有奉召到殿中商討軍國大事時間長了議論不休的時候,呂端卻能說出輕重緩急,並且條理分明,條條是道。呂端的意見每次都被真宗所採納。

宋朝在宮城內設置中書門下,作為中樞部門的首腦 官署和正副宰相集體處理政事的最高權力機構,或稱政 事堂。中書門下的長官在北宋前期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為分散宰相的事權,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宋神宗時官制改革,撤銷中書門下,將其職權分歸門 下、中書、尚書三省,以尚書左、右僕射各兼門下、中 書侍郎為正宰相,再設門下、中書侍郎各一人,尚書左、 右丞各一人為副宰相。

宋徽宗趙佶時,蔡京為相,自稱太師,總領門下、中書、尚書三省之事,改尚書左、右 僕射為太宰、少宰,作為宰相。南宋時,改左、右僕射 為左、右丞相,復以參知政事為副相。

宋哲宗時,設平章軍國重事或同平章軍國事,以處"老臣碩德",位 居宰相之上,每數日一朝,非朝日不到都堂。宋寧宗時,宰相每三日一朝,不再掌印。

宋朝設置樞密院,作為主管全國軍政的最高機構。樞 密院與中書門下對掌文、武大權,稱為東、西"二府"。其 長官稱樞密使或知樞密院事,副長官稱樞密副使或同知 樞密院事等。

主管財政的最高機構,北宋前期稱"三司",即鹽鐵、 度支、戶部三部。其長官稱三司使,號稱"計相"。宋 神宗改革官制,撤銷三司,將三司的大部分職權歸戶部和 工部。南宋增設總領所,負責供應數路或一路各軍錢糧, 並參與軍政。其長官稱"總領某路財賦軍馬錢糧",簡稱 總領。

北宋前期,宰相主管民政,樞密使主管軍政,三司使 主管財政。宋神宗官制改革後,宰相實際兼管財政。南 宋時,宰相又兼任樞密使,兼管軍政。這樣,宰相再次 握有民政、財政和軍政的大權。

【歷史冷知識】大宋最會"裝傻"的賢相,可大事從不糊塗

謝謝關注子寰兄,點我頭像查看,更多歷史故事,正在每日持續更新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