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像”、“个性签名”——微信时代精心的自我包装

“头像”、“个性签名”——微信时代精心的自我包装


我的微信通讯录里,大约有150个联系人,按照姓氏汉语拼音的首字母,从A到Z,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就像精心装裱的一轴书画,垂在我的手机里。这是一幅超长的立轴书画,需用手指不停地向上滑动屏幕,才能完整地看完这一“作品”。

通讯录列表的最左侧,有精致小巧的正方形图片,紧紧站在它身边的,是联系人姓名。二者亲亲密密,如影随形。这个袖珍迷你的图片,被称为微信“头像”。每个下载了微信应用程序的人,都设置了自己的头像。

只要输入“微信头像”四个字,网上就会推送海量的图片供人选择,当然,也可以使用自己拍摄的照片。

我慢慢滑动手机的屏幕,躺在通讯录里的微信头像纷至沓来,就像一条缤纷的小溪,静静地、缓缓地,在我的眼前流过——有使用自己美照的,有选择宠物的,有小BABY的,有花草静物的,有自然风景的,有卡通动漫的,它们或明媚,或温暖,或雅致,或昂扬,或清新,或深邃……从风格上说,有端庄唯美的,有幽默搞怪的,有前卫艺术的,各式各样,不一而足。

有的人经常更换头像,就像不停展示着衣橱里取之不尽的新衣服。

其实,微信头像更像人的第二张脸。这张面庞,更多承载的,是一个人的兴趣、学识、气质、修养,以及人生的追求。

比微信头像更能显示一个人行为心理密码的,是他(她)的微信个性签名。

我逐一翻看过所有微信好友的朋友圈,超过50℅都编辑了自己的个性签名。

不乏饱学之士,用英文撰写个性签名,也有摘出《诗经》、“楚辞”、《周易》、甚至道教经典语句的,要是没有“百度”的帮助,才疏学浅的我都不解其意。浏览这些格言警句,我觉得自己在为人处世乃至思想境界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一位还不到20岁的青年朋友,个性签名竟然是“及时行乐”,我总觉得在应该耕耘应该奋斗的年龄,不该如此看重人生的享乐。我十分喜欢的一则个性签名是“只有阅读,才会有诗和远方”,它来自我的同行,一位教化学的老师,让我这个中文教师深以为然,心有戚戚焉。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每个人的心里都多多少少沉淀着诗词的基因。所以,以唐诗宋词经典句子当个性签名的比比皆是,比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也落入了这个俗套。我用的是陆游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来自诗人一阕著名的咏梅词,赞美了梅花的淡泊孤傲、卓尔不群。

在这个网络时代,智能手机极大地承担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交往。不可否认,头像和签名成了一种精心的自我包装,在众人面前树立起个人形象。(我不喜欢“立人设”这一说法)

选择挺拔秀逸的修竹当头像,选择陆放翁的咏梅词当个性签名,的确经过了我的精心遴选。竹与梅花,以其深厚的文化寓意,历来在中国文人的心里,享有崇高的地位。

我是一个对头像和个性签名忠诚度极高的人,但我并不是从来没动过更换它们的念头。这缘于“头像”与“个性签名”的不匹配:头像是一丛清雅颀长的修竹,个性签名却歌颂了梅花的品质。我也想过:要么换掉头像,要么更改签名,一定要让两者统一起来。

还是保留修竹这一意象吧,那么个性签名就必须是歌咏竹子的。我的脑海中马上就浮现出郑板桥的诗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好家伙,这还是我吗?我有这么剽悍、刚强、硬核吗?要不,就用苏东坡的这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也不行,不趁(俚语,没有的意思)能植竹的花园别墅,我更不是一个素食主义者。

要不就保留梅花这一意象吧,把头像换成傲雪凌霜的一剪寒梅。我又犯了愁:董寿平、王雪涛、关山月都是善画梅花的顶级大师,还有清末的吴昌硕,更有出生在元代,植梅千株,爱梅、咏梅、画梅成癖的王冕呢!到底用谁的图?

终于放弃了改弦更张的念头。

何必立人设,何必自我包装,只要修炼好自己的内心,清洁自己的品行,提高自我修养,什么头像,什么签名,皆是浮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