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人生之;人生的现实其实是自身与周边的关系

仅就存在而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要经历的事情,发生的欲望和追求等,如果不是刻意地矫情,不外乎两件事;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这两件事中足以包含生存活动中的生活处世方式,世俗经历,因欲望和追求而来的与外界互动。有趣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逃不出这个窠臼,这个离题太远不在此冗述。

自己的事这个概念毫无异议,就是关乎自我意志,自身行为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有的事还是隐私,自己心知肚明。那么别人的事呢?这个也简单;人类中的任何个体都可以自灭却无法自生,只要活着就或多或少或早或晚地与自身以外的人,事,物发生互动关系。那些暂时或永远不会发生互动的是别人的事,或早或晚将会发生互动的也是别人的事,而一个人的存在就是处在经历自己的事或是互动与别人的事之中,几乎没有例外。

这话题看起来饶舌而无聊,但是,认清了它却可以使我们很大程度上主动地洞悉人生,因为我们认清人生往往是从认清自己周边的关系开始的,我们的人生经历所得也是与周边关系的互动的结果。不是吗?

每个不同的人对于自己的事或别人的事的认知或理解有着较大的差异,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个人的人生轨迹和人生结局。一个人有多么深刻地内省自身,他的人生就有多么深远。或多或少,或积极或消极地与身外关系互动,其人生境界就有多么广大。避车马种篱菊,坚持初心,芸芸中我独醒等等是自己的事,同时也是与别人相关的自己的事。情趣相投,志同道合,道不同不与之相谋,但无法不与之相遇等等,是别人的事,同时也是与自己的事相关的别人的事。所以,不论哪种态度或方式,这两种事是活着的人,甚至是死去的人所挥之不去的。

不论自己的事还是别人的事,在人生时间轴上无法逾越,人们就是在此间周旋或逃避。四维空间就像无形的手,或牵引,或推搡地把人生在两种事之中消磨殆尽,有生之年就这样一去无返。有例外吗?除了神不守舍,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例外。

萨特的“他人即地狱”,孟母的“择邻而处”,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及后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杨朱的“拔一毫而利天下,不为也”,此后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等,说的都是别人的事,也是自己的事,也是自己与别人相关的事,也是别人与自己相关的事。

直面人生之;人生的现实其实是自身与周边的关系

且不说范仲淹的主张多么地难能可敬,也不说杨朱的本意是极端地利己而对周边漠不关心还是愤世嫉俗后的大彻大悟,总之,其代表了不同人生观对自己和周边关系的一种态度,代表了两类人在人生中对自己的事,别人的事的关系的认知,相处方式和原则。

可见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古今中外都是个严肃的话题,严肃到了哲学家,社会学家,贤人,普通人都要面对,回答,而且要践行的。处理好了这两种事关乎到了人生的品质。

至于怎样才能过好一生,或者说如何让处理好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或者说怎样才能洁身自好也相安无事,或者说怎样才能安身立命也兼达他人,这恐怕是另外一个问题,不是本文该说的。跑题的文章不得分,跑题的人生就直接不及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