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想學到更多?那就要需要保持沉默

相信大多數在讀王小波的四部曲時都會覺得他是個不太正經和不太符合主流觀點的作家。但在看過《沉默的大多數》後又會覺得他是一個容易親近的人。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想學到更多?那就要需要保持沉默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王小波生前的所見所聞所想,包括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對國內外文化和觀念的看法、對某些書或電影的評論等等。他所虛構的藝術之美,以及他通過對現實世界的批評所傳播的自由主義理念,而到今天,他說的這些話、他傳遞的這份思想仍是我們的社會所需要的。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不過時。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想學到更多?那就要需要保持沉默

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

在看到這個書名還沒真正翻開這本書之前,我覺得這可能與魯迅有關,沉默二字總讓人想到他的那句千古名言—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他們都想吶喊些什麼,聲張正義或是敘述不公。在閱讀完以後,我大致知道他的意思了‘“在一個喧囂的話語圈下面,始終有個沉默的大多數。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想學到更多?那就要需要保持沉默

既然精神原子彈在一顆又一顆地炸著,哪裡有我們說話的份?但我輩現在開始說話,以前說過的一切和我們都無關係——總而言之,是個一刀兩斷的意思。’到了如今我想他看到會產生一點欣慰。趕上網絡發達的時代,很多不同的聲音,極其微小的聲音都能被發現,他那麼一個崇尚自由發言權的人,一想到他卻不能看到,就令人遺憾。

一個人想像自己不懂得的事很容易浪漫。

雖然王小波一直在提醒我們沉默的可貴,但從字裡行間的書寫中可以看出王小波對話語自由的渴望,沒有話語的年代決計是難熬的,在這裡話語更多的象徵著自由,表明王小波對實現自由權的渴求。作者看來,在文化大革命那個特殊年代中話語站在人性的對立面。只有切實的經歷,才能給作者這樣切實的感受。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想學到更多?那就要需要保持沉默

下面就以作者在文章中列舉的三個例子為證。

第一例:當他的同學開始分化為紅黑兩派,“紅的”為能盡一些欺負同學的責任而沾沾自喜時,“黑的”也是值得同情的,但似乎也只能怪“黑的”自己“出生”不好;

第二例:六年級的暑假讀書作業是《南方來信》,是關於越南人民抗美救國的書,書中充滿了處決、拷打和虐殺。那個時候書本能教給人的不僅僅只有知識一類好的東西;

第三例:一起打架事件,事件中一名同學的耳朵被咬掉一部分,作者很關注,但相對於是事本身而言,更加關心的應該是“同類相食”這件事。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想學到更多?那就要需要保持沉默

在那個時代背景下,人性不同程度上發生了扭曲,人們把黑的說成白的,好像發了一場集體性的癔症,只能把真實的人性掩藏在病態背後,口不對心的表達著自我。一次“咬耳朵”事件又何嘗不是時代的縮影,時代是在教我們一些東西,但“人性”的墮落遠比時代可怕的多,但好在還未到“同類相食”的地步,也可能只是作者的一廂情願。講述這三件事的過程中,王小波反覆提到“沉默能教給我們一些東西”。

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想學到更多?那就要需要保持沉默

時代要求我們會說話、說時代想聽的話。在這樣的情境中,我想“沉默”需要勇氣、需要智慧,更加需要人性的支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