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小孩怎麼教比較好?

用戶728376349505


三歲孩子的話,有三點比較重要:

1.客體永存性

這是一個術語,但是很簡單:看不到也存在

3歲了,很快要離開家庭進入幼兒園,對孩子來說是一個考驗,其中一個就是分離焦慮。

不理解客體永存性的孩子,會認為看不到媽媽,媽媽就不在了,這樣他就會覺得很危險,失去安全感,進而焦慮。

所以幫助孩子理解這一點,看不到家,親人,但是親人們還是存在的,家還在的。

可以和孩子玩躲貓貓遊戲,增加孩子的陪伴者。

2.規則意識

進入社會就要遵守規則,而社會規則和家的規則是完全不同的。

一些孩子入園後或者在家以外的場所胡鬧,就是因為沒有規則意識。

這方面,可和孩子在家裡訂小規矩做起,並且堅定的執行(柔和而不嚴厲,嚴肅而不呵責)

3.社交技能

3歲前的孩子,陪伴對象基本都是家人為主,當他們進入新的群體,就需要結識新的陪伴者,這就是社交技能。

可以和孩子玩過家家的角色扮演,讓孩子進行實際演練,同時通過過家家也是可以做到上述三點的鍛鍊。

例如過家家遊戲裡面,媽媽扮演小朋友,孩子扮演他自己。小朋友要去採購啦,所以要從孩子面前消失一段時間。

以及遊戲規則的事先制定,讓孩子能更好地去適應規則。


淅爸育兒記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說過:三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時期。

三歲的孩子的心理特點:

1.愛取悅媽媽,需要通過媽媽的肯定來建立自信;

2.需要通過明確的規矩界限,來規範自己的行為。

看李玫瑾教授四招幫您給孩子立規矩。

1.抓住具體事情立規矩

寶寶不聽話,很多父母會說:“你不能聽話點嗎?你不能安靜點嗎?”但是這招往往不管用,孩子照樣我行我素,因為他不知道為什麼爸媽這麼說。

正確的方法是:指出具體行為的具體錯誤。比如,用勺子敲碗,家長要告訴孩子,這很吵,並且影響他人,是不禮貌的行為。

2.約束孩子有技巧,轉移注意好方法

孩子做錯了事,家長管教也不聽怎麼辦?那家長需要運用一定的技巧。

比如,說教無用甚至反感,那麼家長可以說教,將孩子的注意力轉到聽故事上,並運用聽類似故事的方法啟發孩子。

3.適度懲罰

孩子屢教不改,可以懲罰,但懲罰方式要適當,大吼大叫,指責,都是不可以也解決不了問題的。

正確的方式是,懲罰時,可以讓孩子在喜愛的事物上做選擇。例如,懲罰孩子今天不可以吃零食,必須少幹半個小時他喜歡乾的事情例如畫畫,踢球等。

4.立完規矩,全家執行

規則不是給寶寶一個人制定的,如果規定寶寶不能幹什麼,那全家都不能幹什麼,要讓孩子覺得規矩是公平的。

綜上所述,三歲是樹立孩子規矩意識的關鍵期。樹立規矩必須做到:通過具體事情立規矩;立規矩有技巧,要善用孩子可以接受的方式啟發孩子;立規矩時可懲罰,但要正覺懲罰;立規矩,要公平,全家上陣齊執行。





神獸媽媽愛學習


三歲孩子怎麼教會比較好?這是一個好問題。
先說說三歲對於孩子的意義,我們再說說要怎麼來教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3歲是人生裡十分重要的分水嶺,3歲往往意味著孩子已經開始具備獨立的自我意識,經歷過魔鬼般的2歲-3歲之後,孩子就會迎來一個心理上與媽媽分割出來的獨立的自己。


同時,他也開始在這個階段要上幼兒園了,他將有自己的第一次上學經歷,第一批同學,第一次一天大部分時候看不到爸爸媽媽。

這個經歷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真的很有挑戰性。

所以,要更好的教三歲的孩子,我們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教育他。

一、愛的教育

第1個是愛的教育,愛的教育需要我們培養孩子有愛的精神。

愛的教育很重要,雖然說起來很虛,但這會確定未來孩子是否是一個樂觀和快樂的人,還是一個自卑敏感的人。

孩子的三觀在這個階段開始形成,什麼是三觀,就是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孩子覺得自己有沒有價值,是不是父母眼裡最重要的人?

未來的人生是光明的,還是黑暗的?人應該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我們在哪裡,是什麼人,等等。


這些對世界、對自己、對自我的認識,就在這個階段播下種子,影響到未來,是否會自卑、敏感,是否對自己自暴自棄,甚至是否會想不開而做出極端的事,都可以從這裡找到蹤跡。



那怎麼樣給孩子愛的教育呢?

第一是父母的高品質的陪伴,在這一個階段的話,父母陪在孩子身邊基本上是不可或缺的事情,有父母的陪伴這個孩子,擁有的愛是完整的。父母不在身邊,錯失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會給孩子留下永遠的缺憾。

第二是一個有愛的家,爸爸愛媽媽,媽媽愛爸爸,這樣的愛,會傳導到孩子身上,未來這個孩子也是一個擁有愛的人。



二、培養好習慣,成就好性格

第2個是好習慣的培養,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老話所說的“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三歲開始養成的習慣,習慣會成為性格,好的性格會讓孩子受益終生。

3歲開始,培養孩子好習慣,是我們的重點。

要培養孩子什麼樣的好習慣呢?

第一是培養孩子閱讀的好習慣,讓孩子喜歡上讀書;第二是培養孩子專注的習慣,做事情能夠有專注力。第三是獨立的好習慣,這樣的獨立從完成自己的小事情來做起:自己吃飯,自己穿衣,自己洗澡,這些事情,父母需要讓孩子逐步來做。

第四是行動力,讓孩子有行動力,這需要父母用自己的言傳身教來影響孩子,培養出行動力的孩子,不拖延不磨蹭。


三、立規矩,重獎少罰

第3個是培養孩子遵守規則的習慣,讓孩子有界限感

李玫瑾教授說:三歲是給孩子立規矩的關鍵時期。

但要注意,立規矩的出發點,不應該在於威壓,更不應該懲罰為主。



無規則無以成方圓,讓孩子有規則感和界限感,在為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不是隻靠說就可以了,更多的話需要我們給孩子制定出具體的可執行的規則,並且全家人共同遵守

讓孩子知道大人面對規則一視同仁,同樣的道理孩子也是一樣。


面對規則的話,應該是重獎少罰,更多的是用鼓勵的方式讓孩子感受得到遵守規則的好處,而不是觸犯規則之後所帶來的處罰,這一點很重要。

立規矩有前提條件:

1、良好的親子關係;

2、父母的高品質陪伴;

3、溫柔而又堅持,不要孩子哭鬧就放棄原則,同樣道理,不要制定對孩子太難的規矩,否則就是強人所難。

有些家長面對孩子吃零食,採取的是徹底禁止的做法,這樣的規矩定出來,弊大於利,從客觀上反而會強化孩子吃零食的慾望,讓孩子以後更加渴望,甚至是突破這樣的禁止而受罰。


好的規矩,一定是父母與孩子間共同溝通並達成的,並且一定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的,比如吃零食,孩子可以少量吃,但不要徹底禁止,鼓勵孩子少吃,並給予獎勵。



總結

3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分水嶺,我們要給予孩子愛,給予孩子受益一生的好習慣好個性,再給予孩子規矩和界限,單純強調愛卻沒約束,或者只講規矩不講愛,就像兩條腿中只留一條腿一樣,都不是最好的做法。


庭爸,8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