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阿里、騰訊當年找的投資都是國內機構,他們能做到今天的規模嗎?

韓偉視界


阿里和騰訊起源於草根創業,根植於中國最具有科技創新和城市管理創新的深圳和杭州。馬化騰和馬雲的創業故事如今家喻戶曉,能夠獲得一輪又一輪的融資是其創業成功的關鍵所在。也驗證了科技型創業公司產業化過程中,科技資本和科技金融起到的助力作用。

他們當年的天使輪融資各有各的不同背景,也對各自的發展至關重要。IDG和香港盈科數碼2001年看走眼騰訊,成就了南非MIH大股東的身份。阿里巴巴七輪融資,成就2014年9月紐交所上市。很多高科技公司的成功,我認為都是不可複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就像您說的騰訊、阿里。現在做這樣的假設,可能無法評估。因為那曾經是一個最好的時代,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中國互聯網已沸騰25年。


科創深圳


不可能


用戶安康幸福


阿里騰訊做到今天的規模,跟投資機構有沒有關係,那麼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阿里巴巴和騰訊,幾乎所有大的互聯網公司註冊地全都在開曼群島、維爾京群島,對於阿里巴巴的企業性質,國內國外,從民間到官方,一直眾說紛紜。阿里巴巴官方承認自己是一家外資企業。阿里巴巴集團註冊在開曼群島,從法律意義上來講是一家境外企業。股權結構也支持阿里巴巴是一家外資企業。但阿里巴巴的公司控制權掌握在中國公民手裡,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是一家中國企業。

再者,外資的角色,因為在創業初期,沒人給他們投資,一般都是國外的風投給資金,然後才發展壯大的,可以說沒有這些國外的資本,阿里、騰訊等企業也許早就在當年的互聯網泡沫中死掉了。至於你說的好與不好的影響,我覺得沒有好與不好,現在偉大的企業,都是屬於全世界的。比如我們熟悉的美國企業可口可樂、寶潔、英特爾、甲骨文等大型公司的子公司均有在開曼群島註冊。

最後,互聯網企業大多是民營企業,誕生於1990年代末,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之前。當時的互聯網企業,沒有資產,當然也沒有銀行負債,沒有利潤,自然也就無法在中國的證券市場上市。按照資本投資的邏輯,如果沒有退出通道,當然也就不會對企業投資。

外資投資機構則不同,輕資產、高成長性的企業是為以美國為代表的國際證券市場所歡迎的,因此外資機構投資了阿里、騰訊、新浪等國內互聯網公司,按照投資的邏輯,這些公司也就只能選擇在國外上市。

所以,是當時國內並沒有大的投資機構,所以才只能接受國外的,投資自然而然呢,在國外上市。但是這兩年這些大企業有可能回國內上市。他們當時其實找的是國內機構也可以發展壯大,但是他們的策略都是國際國胖,肯定要接受國外投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