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典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10個故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大地歡聲雷動,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平天安門廣場舉行。人民領袖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莊嚴宣佈:“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時光荏苒,開國大典上有太多值得銘記的人物和故事。讓我們一起揭秘開國大典背後10個不為人知的故事……

故事一:

1.8萬人義務修繕天安門廣場

開國大典前的天安門廣場,就是中華北門及其東西兩道南北走向的紅牆之間,直到金水橋前凹形的空場,其南北長百餘米、東西寬七八十米,遠沒有現在這麼寬大。

1949年3月下旬,北平市人民政府曾組成清運委員會,動員黨政軍民學商各界對全市積存多年的垃圾進行大清除。共青團北平市委籌委會和北平市學聯組織4300名學生到天安門廣場義務勞動。消息在報上和各學校一公佈,兩天時間內,就有1.8萬人報名。各校只好採取抽籤辦法決定誰能參加。9月10日下午,不到3小時,兩片面積19980平方米,滿是青草亂石、七高八低的荒地,已變成一片光滑、眉眼舒展的廣場了。

故事二:

開國大典前竟在城樓上掃出炸藥包

1949年9月21日,新的中國人民政協會議順利召開。而就在9天后,9月30日,選舉產生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這天,戰士們竟在城樓上鋪設的兩塊葦蓆下面,掃出了一個炸藥包。次日就是開國大典,天安門廣場的警戒工作,提到了嗓子眼上。

分工是這樣的:

公安中央縱隊第一師,日夜看守安定門南、宣武門北、復興門東這三處防空警戒點,外加外圍的防空壕。並單獨劃出兩個警衛營,負責天安門廣場周邊13處制高點的警戒工作。

公安中央縱隊第二師,擔負起中央領導和與會代表的貼身警衛工作。

北平糾察總隊一大隊,擔任防空三角區以內的安保工作。

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天安門廣場如期開始。就在典禮進行中,還是出來一個小插曲。負責廣場巡查的糾察總隊幹警發現,一個身穿美國軍裝的外國人,正在東交民巷口,舉著照相機,不停地拍攝受閱部隊的集結情況。會不會是美國間諜?

這個人的身份很快查清了:David D. Barrett,美國駐北平總領事館武官戴維·包瑞德上校。抗戰後期,他曾作為被稱作迪克西使團的美軍觀察組組長,到訪過延安,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都有過交往。

可眼下,要不要對這個非法拍攝的上校採取行動?此事關乎外交,公安指揮部門不敢擅自決定,馬上用緊急電話報告閱兵總指揮聶榮臻。聶榮臻則直接向毛澤東進行了請示。毛澤東望著廣場上歡呼的人海,沉吟片刻說:“讓他照,不管他。我們這是公開的嘛,讓他給我們當個義務宣傳員吧。”

包瑞德拍的照片,後來被廣泛刊登在美國各大報紙雜誌上。對於受閱部隊,他給出瞭如下注釋:這是我見過的裝備最差,但意志最強的軍隊。

故事三:

大典在即,毛澤東丟了代表證

1949年10月1日下午2時55分,一支車隊從中南海東門開出,他們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各位副主席和各位委員們。下車後,即將誕生的新中國領導人一個個又說又笑,他們沿著城樓西頭的古磚道樓梯,豪邁地向天安門城樓走去。跟隨毛澤東的秘書葉子龍,細心地打量著身邊努力登攀著的偉人。他突然吃了一驚:別在毛主席胸前的燙金紅綢條不見了!

這還得了!這紅綢條可是登上天安門城樓的代表證,其重要性相當於“特別通行證”。

這個獨特的代表證是周恩來指示書法家鍾靈設計的。專門給每位登上天安門城樓的政協代表發了一個,上面分別印有佩戴者的姓名。代表們都工工整整地將它別在胸前。毛澤東主席與其他六名副主席的代表證是“特製”的,紅綢條與別的代表一樣,但他們的姓名是用金粉印上去的。

葉子龍知道,今天這個重大場合有蘇聯老大哥的攝影師來拍照片,他們拍的照片還是彩色的。毛主席肯定是他們聚焦的核心人物,黃呢子中山裝上沒有別這個紅綢條,一定是十分扎眼的。葉子龍於是立即噔噔瞪下了樓梯,火速找到鍾靈,要他以最快的速度製作一個代表證給毛主席戴上。

鍾靈接受這個十萬火急的命令後,顧不得想什麼,跳上一輛吉普車,指揮司機朝他中南海工作室急馳而去。鍾靈急匆匆趕回工作室後,屏聲斂息,很快在一張紅綢條上寫下“毛澤東”三個仿宋字。接著,飛快地噴上金粉。他等不及墨跡風乾,跑出屋子,跳上吉普車就往回趕。

幸好,毛澤東還沒登上天安門城樓。眼下,他已經走了一大半臺階,仍像剛才那樣,走走停停,等著後邊年長的領導人。要不是毛澤東邊走邊等,他沒佩帶代表證的這個缺憾怕是難以彌補了。

故事四:

為什麼開國大典定在下午3點鐘?

現在閱兵在上午,那時候閱兵定在下午3點,這是反覆考慮的,主要考慮到防空問題。當時我們中央成立的時候,成都、廣州、重慶還有國民黨的飛機停留著,它的飛機有個作戰半徑問題,如果我們早了,它轟炸以後可以返回去;我們選3點鐘,它要轟炸就回不去。所以,這個閱兵時間是反覆考慮的問題。

當時,國民黨擁有的美製B-24轟炸機主要集中在舟山群島。B-24轟炸機時速488公里,能裝載4噸炸彈,航程3380公里。而舟山群島距北京的直線距離是1230公里,也就是說,從那裡起飛的B-24,轟炸北京之後,還能返回舟山島。

隨著大典開始的時間不斷臨近,在北京的四周,早已佈置好的高射炮群正嚴陣以待。人民解放軍參加受閱的第一飛行隊在南苑飛機場完成了最後的預演。飛行員穿上了自己設計的茄克式飛行服,做好了隨時升空作戰的準備。

故事五:

開國典禮上,毛主席的羊毛衫破了 4個大窟窿

1949年10月1日下午1時,毛澤東被衛士喚醒。同往常一樣,在衛士馬武義的幫助下,他穿上了那套已經穿了多年的羊毛衫。

馬武義回憶說,我幫主席把上身穿上了,羊毛衫上有兩個大窟窿;又幫他穿褲子,褲子有兩個大窟窿,他兩條腿用力一蹬就蹬到兩個大洞裡面去了。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此事仍然讓馬武義激動不已:開國大典是普天同慶的大喜日子,可是誰知道,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參加慶典時穿了一套破了4個大窟窿的羊毛衫。

下午2時正,毛澤東步行來到勤政殿。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宣佈召開,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們陸續宣佈就職。就此,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這是新中國中央人民政府的第一次會議,這次會議的時間僅用了45分鐘。

2時55分,首屆政府全體領導人坐小汽車到天安門城樓下。臨行前,毛澤東笑著說:“我們打了幾十年疲勞戰,今天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天,又是一個疲勞戰。

故事六:

自動升降旗杆修建一波三折

當時對修建旗杆建設局提出,要求國旗可以自動升降,升旗時間要同國歌演奏時間相協調,國歌奏完,旗升到頂,並自動停止。

技術人員選了4根直徑不同的自來水用鋼管,套起來焊接到一起,有22.5米高。施工人員日夜加班,靠搭腳手架,把22.5米高的旗杆豎起來,在底座上固定牢,同時安好了自動升降裝置。

9月30日,在正式啟用前,技術人員做最後一次試驗。沒想到的是,旗子升到頂了,馬達卻還在轉動,結果把旗子絞到杆頂的滑輪裡撕破了,而且卡在裡面退不下來。這時,腳手架已經拆除,無法修理。

建設局領導很快調來了組建不久的消防隊。可消防隊架起的雲梯比旗杆頂還低好幾米,根本夠不著。這時,有人急中生智,提議找來兩位善攀高、搭綵棚的高手。哥倆到現場一看,二話沒說,冒著危險從雲梯爬過去,再攀到杆頂,把旗子從滑輪裡取了下來。

技術人員又連夜進行多次試驗,直到10月1日凌晨,終於有把握保證升降裝置正常運行了。但他們還是怕出意外,又準備了一套保障措施,即開會時讓一人守在旗杆下,萬一發生旗子升到頂自動裝置不停的情況,便立即手動切斷電源使升降裝置停下來;另一人守在天安門城樓安裝開關電鈕的三角架邊上,從技術上保障升旗順利完成。

開國大典那天,直到五星紅旗冉冉升到旗杆頂端,升降裝置自動停下,大家懸著的心才終於落下來。

故事七:

開國大典中踩掉鞋子的農民隊伍

1949年9月下旬,南苑區委專門召開會議,組織農民代表參加開國大典。

南苑區的小紅門村在研究參加開國大典遊行的人員時,出現了爭著去的情況。百年盛況,難得一見,誰不想參加呢?獲准參加開國大典遊行的三十多個青年人,個個喜出望外。

參加開國大典事關重大,每個行動細節都經過村幹部開會研究。由於大典於10月1日下午3點舉行,村幹部會確定早晨6點鐘集合,7點鐘從小紅門村出發,為參加開國大典遊行群眾準備的火車是沒有頂棚,只有槽幫的大敞車。那些沒有出過遠門,沒有坐過火車的農民,上了火車以後,滿懷喜悅的心情直挺挺地站在車廂裡,從心眼兒裡高興。帶隊同志怕車啟動後摔著人,讓大家坐下,可誰也不肯坐下,都想看看四周的景色。

終於等到了遊行的時刻。

南苑區的隊伍緩緩走過天安門,人們不停地振臂高呼:"毛主席萬歲!"

"中國共產黨萬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

歡呼聲此起彼伏,在天空中震盪著。

人們在歡呼的同時,都把雙眼看向天安門城樓,都想清清楚楚地看看偉大領袖毛主席,看看中央其他領導同志。

對大多數農民來說,都是第一次見到毛主席,而且是負責指揮的幹部指給他們看的。想到翻身解放,想到分給自己的土地,許多農民眼望天安門留下了激動的熱淚。

在不少農民的觀念中,毛澤東就是"真龍天子",得見"龍顏"就是天大的福分。因此,隊伍經過天安門時,大家都想多看兩眼,有的人乾脆在天安門前站著不走,任後邊怎麼喊,領隊怎麼叫,就是止步不前,出現了擁擠現象。擁擠中,有的人鞋子被踩掉了,想彎腰撿又俯不下身子,工作人員又催著讓走,一看前面的隊伍已經走了很遠,只好光著腳板跑去追趕隊伍。

沒人能統計有多少人光腳走過天安門。

有位詩人看到赤腳農民曾大發感慨,寫下《赤誠》的詩作:只有用腳掌觸地才叫赤誠,只有用心靈呼喊才叫赤誠,只有用情到忘我才叫赤誠。

農民的隊伍已經離開天安門很遠,長安街上的西三座門都過了,大家還不時地回過頭來張望,希望能再看毛主席一眼,希望能再看一看天安門前難忘的場面。

故事八:

七拼八湊才將就起來的一個飛行隊

南苑機場上,集中了五湖四海的飛行員和五湖四海的飛機。飛機不僅舊,而且雜,有P-51戰鬥機、有蚊式轟炸機、有C-46運輸機,還有幾架老牛式的教練機。這些飛機除了起義的外,幾乎全是國民黨遺棄的趴窩飛機,只能算是一堆零件,能展翅的早飛走了。因為是東拼西湊組裝的飛機,所以即使是同一類型的飛機性能也各有差異,飛行員也是各有各的傳奇故事,有起義的,有被派到新疆去學飛行的教官,還有老航校培養出來的第一代飛行員。臨時湊起來的飛機和臨時湊起來的人員,開始了受閱前的編隊飛行。

我們的飛機太少,閱兵時忽啦一下子全沒了,群眾不滿足怎麼辦?但是,執行戰備任務的飛機已經實在不能再挪動了。

據原華北軍區航空處處長油江回憶,軍區參謀唐延傑給他打電話說,聶司令員指揮部希望你們飛機再飛一次,怎麼樣?

蘇聯派來的空軍顧問是一箇中將,他拿到空中閱兵方案後連說不行,飛第二次出了事怎麼辦?油江則堅持再飛一次的方案。他認為飛機在當時的中國很稀罕,讓“觀眾”過過癮不好嗎?

蘇聯顧問的意見是對的,飛第二次其實實在是外行人的意見,太冒險。然而,我們的飛行員做到了。9架P-51飛過後,繞一個圈再續上九架慢騰騰的運輸機,第二次通過天安門。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下午四點整,閱兵式進行已經一小時了,南苑機場的塔臺接到了位於臺基廠的華北軍區航空處油江處長的命令--飛機起飛。

此刻,天安門上空幾乎沒有風,天空湛藍。坦克群正緩緩前進。突然,天空中熱鬧起來了。十七架飛機一掠而過,眼尖的人甚至看清了銀白色機翼上的紅五星。

天安門城樓上,毛澤東笑著揮手向銀燕致意。在這支精幹的飛行隊中,還有一個被周恩來稱做國民黨空軍起義的帶頭人--劉善本將軍。自他起義後,國民黨空軍先後有四十三架飛機、一百餘人投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懷抱。單是劉善本原來所在的八大隊,七年間就有十幾個人駕機起義。一九六四年,經毛澤東親自提名,授予劉善本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少將軍銜。

故事九:

禮炮為何鳴28響

國外一些國家在舉行慶典活動時,一般都鳴禮炮21響,就是最高的禮儀。開國大典為何要鳴28響呢?

這是毛澤東首先提出來的。

在政協一屆會議上,一位代表提出質疑:“在國外,最高禮儀是21響,我們為什麼要鳴28響呢?”

當時沒有人回應。

會議休息時,毛澤東見到負責開國大典籌備工作的華北軍區作訓處長唐永劍話題很快進入開國大典的禮炮鳴放問題,毛澤東問小唐:“你說,放28響有沒有道理呢?”

唐永健是個文采橫溢、學識淵博的才子,他一下就明白了毛澤東的用意,馬上說:“主席,我起草一個關於禮炮28響的說明吧。”

毛澤東微笑著默允了。

很快,簡明扼要的28響說明報告遞上來了,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橫空出世到1949年,剛剛28年。28響禮炮就是28年黨史的贊禮,這不是極有道理嗎?

毛澤東看到這份報告後,在上面用鉛筆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開國大典上,禮炮隊由108尊山炮組成,分為兩組,一組裝填,一組發射,輪流作業,以縮短每響之間的間隔時間。所以,人們習慣上仍稱54尊禮炮。

108尊禮炮一字形擺開,背倚天安門廣場,靠在一截古牆邊,位置在前門附近。

兩分半鐘之內,28響無頭空炮全部送入空中。

鳴禮炮時,站在觀禮臺上的華北軍區文工團團長劉佳與身邊的幾位代表興致勃勃地數著禮炮。40年後他說,不夠28響,有時兩發之間的距離很遠,有漏響的。

負責組織禮炮工作的特種兵司令員高存信說,決不可能漏響,瞎炮肯定有,但不可能兩發炮彈一起啞巴。

禮炮隊員們十分自豪,因為全中國全世界的人民都聽到了他們代表新中國發出的吶喊。

建國之後,在開國大典上鳴放過的山炮大部分銷燬,有兩尊被收藏到中國革命博物館作為陳列的文物了。

故事十:

開國第一宴上的“大鍋絕活”

1949年10月1日晚上6點整。在歡快的迎賓樂曲伴奏下,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宋慶齡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與中外貴賓們步入宴會大廳,與在京參加政治協商會議的代表以及全國各行各業的代表匯聚一堂。頓時,整個大廳歡聲笑語,洋溢著一派喜慶歡快的氣氛。

開始上菜了,冷菜四種:五香魚、油淋雞、熗黃瓜、餚肉。頭道菜:燕菜湯。熱菜八種:紅燒魚翅、燒四寶、幹燜大蝦、燒雞塊、鮮蘑菜心、紅扒鴨、紅燒鯉魚、紅燒獅子頭。第二道和第三道熱菜之間上四種點心,鹹點有:菜肉燒麥、春捲;甜點有:豆沙包、千層油糕。

還在賓客們對著剛上來的精美菜點津津樂道時,宴會總管餘心清和北京飯店的經理們卻在擔心著,不知作為宴會幾道主菜的“壓軸戲”能不能叫響,這也直接關係到“開國第一宴”是否成功。

其實,為開國盛宴掌勺的幾位大廚個個身手不凡。但當時北京飯店的中餐廚房剛剛改建,設施條件有限,廚師人手非常欠缺,面對數百人的大型宴會,要在短時間內同時烹製出上百道菜餚,還要達到色香味俱佳,那可是擺在大廚們面前的一道難題。

而這時的宴會後廚“激戰正酣”。只見總廚師長朱殿榮抄起一口大鍋,一旁等著上菜的服務員一見,吃了一驚,怎麼用這麼大的鍋?能炒好嗎?服務員哪知,大鍋烹炒,正是朱殿榮為適應大型宴會需要練就的絕活。

說話間,只見朱殿榮已把主料投入了大鍋,火光閃動中,炒勺上下舞動,接著下配料、輔料。幾分鐘功夫,一大鍋香氣四溢的菜餚出鍋了,色香味俱全,真是妙手生花!看得等著上菜的服務員眼花繚亂。待朱殿榮用一口大鍋烹出的幾十盤菜同時上桌時,賓客們臉上露出了讚譽的神情。

服務員特意走到幾位有美食家之譽的民主人士桌前,聽他們議菜:“好!味道極佳,可謂上品。”“依我之見,這道菜可稱為‘神品’。”又一位補充道。

“開國第一宴”的幾道主菜“壓軸戲”打響了,這也讓幾位心情緊張的幕後策劃者們稍鬆了一口氣。也就是這次開國盛宴之後,總廚師長朱殿榮師傅的“大鍋絕活”也聲名遠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