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輸出]—— 優於平均效應

把認識自己作為自己的任務,這是世界上最困難的課程。

——塞萬提斯(《堂吉訶德》,第二部分,第42章)




“認識你自己。”是雅典德爾菲神廟(太陽神阿波羅的神殿)上的神諭,經常被希臘和後來的哲學家們引用來規勸世人,認識自己真正的價值。這句話在心理學領域同樣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是每一個心理學專業的學生必修的、必思考的。

對於我們來說,“認識自己”也是大幅提升自身素養的必要條件。由於每個個體自省的思維方式不同,海豹的髒兄弟將把人性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以科學實證的角度進行講解,其中引用大量前人所做的統計調查數據,便於讀者理解。

瞭解這些普遍現象後,將更好的幫助自己規避認識自己的偏差。亦可以擴充個人的知識點,以至於擴展知識面。




[優於平均效應,better than average,BTA]

“人們傾向於認為自己的能力,屬性和性格特徵優於平均水平。”


[知識輸出]—— 優於平均效應


假設你隨即選取一群人問他們:“與其他大部分人相比較,你有多聰明?”

按照常理,應該有一半的人說他們比其他人更聰明,而應該有另一半人說他們不如其他人聰明。

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與之相反,大多數人都會說自己比別人更聰明。

而且,這種優於平均效應出現得非常廣泛,在才華、技能和人格特質等各方面都會有所表現。

人們認為自己比別人更受人尊敬、更有道德和更加善良;更為能幹、更有資格和才華;更為忠誠、慈悲和有同情心。

人們甚至認為自己更有人性,同時較少受到人類意志薄弱和缺點的影響。

(Brown,2012)

有時人們也會承認自己在某些能力上遜於他人,不過這可能是因為沒有仔細考慮這些任務或能力的重要性。

[知識輸出]—— 優於平均效應


同樣的,人們一般也認為自己的未來比其他大多數人的未來更光明。

大部分人認為自己比起同齡人更可能擁有自己的家,生養天賦過人的孩子,或者活過80歲;

與同齡人相比不太可能發生嚴重的車禍,受到刑事傷害,或者生重病。

(Taylor&Brown,1988)


[知識輸出]—— 優於平均效應


1976年大學委員會做了一項調查,要求近100萬高中生對他們自己和同伴作比較。

70%的學生認為自己的領導才能高於平均水平,60%的學生認為他們自己的運動能力高於平均水平,85%的學生認為自己與他人相處的能力高於平均水平。

更有趣的是,這些人當中,25%的人認為自己屬於最出色的1%那部分人裡的一員。

(Dunning,Meyerowitz,&Holzberg,1989)


綜上,優於平均效應(BTA)是極為普遍存在的,即人們認為自己比他人更優秀,尤其是在重要的方面超越他人。


[知識輸出]—— 優於平均效應


補充:

研究人員將對BTA研究進行全面的薈萃分析,包括來自124篇已發表文章,291個獨立樣本和超過950,000名參與者的數據。結果表明,BTA在所有研究中均很可靠(dz = 0.78,95%CI [0.71,0.84]),幾乎沒有發表偏倚的證據。(Zell Ethan; Strickhouser Jason E; Sedikides Constantine; Alicke Mark D;心理學系;20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