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只為能將來能“不被需要”

文/程彥暄

支教只為能將來能“不被需要”

近日,河南大學德語系主任,公益項目“母親助學”活動發起人張曉暉在中國青年報中寫道:“2018年暑期支教開始之前,河南南召山區的家長和學生就催著老師們來問‘支教老師還來不來’?當時,我們組織的春季支教才剛剛結束不到一週。每次有人來問,我都明確給了肯定答覆,但他們還是不停詢問。著急的人索性要來我的電話和微信,不斷地發來信息。我知道,他們之所以追問,是害怕再出現兩年前暑期支教中斷的情形。”

支教只為能將來能“不被需要”

因為一些客觀原因,有一些孩子從小無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對他們而言,也許零星的“支教活動”就是社會賜予他們最好的“求知禮物”。在支教、援教的幫助下,的確有一部分孩子的學習成績突飛猛進,考入了理想的高校,並憑藉艱苦奮鬥最終成為國之棟樑。然還有不少孩子,即便有了支教、援教的幫助,學習成績依舊未見起色,未來依舊碌碌無為。

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觀原因還在於這些孩子學得茫然,學得不知所措,學得索然無味。知學者不如好學者,好學者不如樂學者,唯有讓孩子們明白了學習的意義,才能真正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慾,進而明確理想目標,付諸於實際行動,不畏挫折挑戰,敢於勇往直前。

支教只為能將來能“不被需要”

在電影《我是馬布裡》中,馬布裡之所以能帶領士氣低落的北京首鋼隊成功奪冠,不僅是因為他有著較高的專業能力,更是因為他為整支球隊帶來了一個夢想,設計了科學合理的訓練與戰術,喚醒了久違的鬥志,提振了全隊的氣勢,故而方能攻堅克難,節節勝利,奪得冠軍,成功衛冕。也正因如此,離開了馬布裡的北京首鋼,依舊保留了捨我其誰、永不放棄的氣勢與知己知彼、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並長期打進季後賽。

馬布裡帶給北京首鋼最大的收穫不是“超級外援的能力”,而是沒有了超級外援依舊能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自信與實力。同樣,支教的意義也不在於次數多寡,而是通過傳道授業解惑,讓孩子們知道什麼才是“知識”,怎樣運用“知識”;什麼才是“興趣”,如何培養“興趣”;什麼才是“夢想”,如何實現“夢想”。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當孩子們對支教老師不再依賴,不再患得患失,而轉為感恩、探討、相互批評、共同進步之時,方才實現了支教的最大目的。

支教只為能將來能“不被需要”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支教務求精準與專業,不求數量與次數,支教還需因材施教,而非為了支教而施教。誠如張曉暉所言:“支教雖然短暫,但給孩子們帶來了無限的光和美,願孩子們能循著大學生志願者們的蹤跡,一路前行,尋找屬於自己的詩和遠方。”

支教只為能將來能“不被需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