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場上出門敲鼓,收兵鳴金收兵,怎麼練?

俗話說,人一過萬,無邊無際。在古代戰場上,還沒有近現代的通信儀器、電話、無線電等技術,指揮大兵團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情。畢竟戰場上人聲馬吠,干擾因素太多,而且古代步兵方陣又寬又厚。如果只靠基層軍官喊叫來發布作戰指令,除了前面小部分人,大部分士兵是聽不到的,這種情況下指揮作戰想當於妄談。

古代戰場上出門敲鼓,收兵鳴金收兵,怎麼練?

所幸雖然士兵聽人聲受到很多幹擾,但眼睛看得見,而且還有比人聲音量更大的樂器。於是,中國古代慢慢發展出了以旗幟、樂器和塘騎為主要手段的指揮體系。筆者就在本文簡單說說古代的戰場指揮,是為“號令金鼓旗幟篇”。

古代戰場上出門敲鼓,收兵鳴金收兵,怎麼練?

銅鉦

古代軍中規定,士兵在前進時耳朵只聽金鼓,金不是銅鑼,而是銅鉦,一種長得很像銅鐘的樂器;眼睛只需要看著本部高挑旗幟,夜晚則看雙燈。各部各隊按照級別旗幟樣式和顏色也不一樣,所以按編制從小到大,士兵只需要看自己所在隊伍的旗幟,軍官則看上級旗幟指揮,比如士兵看隊長的旗幟,隊長看把總的旗幟,把總看中軍的旗幟。在指揮時,士兵看到旗幟揚起並不斷點動,就是在催促士兵們儘快收拾東西,拔營出戰或行軍,在這個過程中任何人不能聽口頭指令,主要是為了防止假傳軍令或者擾亂軍心,只能看中軍旗幟、聽金鼓聲音,其他的一概不管。

古代戰場上出門敲鼓,收兵鳴金收兵,怎麼練?

等到出營列隊完畢之後,繼續看前面旗幟,旗幟向前點頭,就是前進;向左點頭,就是左轉;向右點頭,便是右轉;轉一圈而向後點頭,就是要士兵們後退。在行軍過程中,如果聽到一聲號炮響,那就是警告有突發事件發生,讓全軍立定停止,然後觀看部隊旗幟情況做出部署。所以評書裡,一聲炮響,伏兵四面殺出的段落都是扯淡。誰發動伏擊還用號炮提醒你?實際情況是,伏兵四面殺出,才一聲炮響。放炮的也是被伏擊一方。

古代戰場上出門敲鼓,收兵鳴金收兵,怎麼練?

除了旗幟之外還有金鼓,就是人們常說的擂鼓進軍、鳴金收兵。軍隊到達戰場之後與敵人對戰,聽到中軍擂鼓,那就跟著軍官旗幟向前衝殺;聽到鳴金,那就收攏隊伍有序撤回。軍隊指揮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軍隊固化成一個整體,再把這個整體固化成一個人,主將是腦袋,步兵是手臂,騎兵是雙腿。所以明代軍隊中還有一個歌訣,歌詞為“共作一個眼,共作一個耳,共作一個心,何賊不可殺?何功不可立?”

古代戰場上出門敲鼓,收兵鳴金收兵,怎麼練?

而主將對各部隊的指揮主要用五方五色旗,所謂五方五色旗就是前後左右中五個方向,配上相應的紅黑青白黃五個顏色組成的五面旗幟。特別是明代,明軍雖然在九邊各地都部署了大量守軍,但由於防線過於漫長導致兵力嚴重分散,蒙古部落很容易在任何一點對明軍產生兵力優勢,所以往往明軍是被包圍的那一個。為了應對這一狀況,明軍在很多時候,會把部隊分成五個部分,擺出四面向敵的空心陣,即前後左右四面營兵和主將所在的中軍大營。為了避免有士兵客場作戰或者沒有參照物無法辨別東南西北方向,所以旗幟用前後左右代替。因為軍中刀牌手左手持牌右手持刀、長杆兵(長槍、狼筅鏜鈀等)左手握前杆右手握後杆、鳥銃手左手持銃右手引火,所以分辨左右要更容易的多。

古代戰場上出門敲鼓,收兵鳴金收兵,怎麼練?

五方五色旗裡前方旗配紅色、後方旗配黑色、左方旗配青色、右方旗配白色、中方旗配黃色。在作戰時,主將令人將五色五方旗全部升起,各部就要按照戰前指令位置擺好陣型,四面外向對敵。然後主將根據戰局發展發佈命令,比如其他旗幟落下,只舉紅旗,那就是要前部營兵準備聽取號令指揮變動、舉黑旗是要後部營兵準備、舉青旗是要左部營兵準備、舉白旗是要右部營兵準備、舉黃旗是要中軍本部準備、五旗同舉是要全軍準備變動。就這樣,各部主官需要時刻留意中軍旗幟,根據中軍五色旗點動的方向再指揮本部士兵前進。當然,如果是超過數萬人乃至於十萬人以上的大兵團作戰,五方五色旗也成了次等一級,主將就只能依靠塘騎來保持對各部將領的聯繫和指揮了,並在大方向上給與命令。

古代戰場上出門敲鼓,收兵鳴金收兵,怎麼練?

當然,看旗幟和聽擂鼓、鳴金都是最簡單最基礎的指令,古代軍隊不可能只靠這三樣來指揮,還需要其他樂器來細化更多指令。其中以嗩吶喇叭用的最多,因為嗩吶聲音巨大,而且根據大小不同構造不同讓音色變化多樣,可以更加細緻的區分不同指令。比如掌號笛,就是吹普通嗩吶,用在軍中主將召開會議的時候,各部軍官聽到中軍吹嗩吶,就是讓他們儘快趕到中軍大帳開始軍事會議,然後各自領取軍事任務。部隊行軍休息的時候,到了中午或者晚上的飯點,這時候火兵(炊事兵)聽到軍中吹喇叭一盪,就是要火兵們收拾灶坑開始做飯,聽到吹喇叭第二盪,就是說飯已做好,各軍按隊伍編制去各自地點坐下吃飯,吹喇叭第三盪就是說吃飯時間已過,各軍回到營地聽候其他指令行動。

古代戰場上出門敲鼓,收兵鳴金收兵,怎麼練?

到了戰場上,主將看到有塘報騎兵(塘騎就是偵查兵兼通信兵)搖著小黃旗過來,就是報告有敵軍,準備作戰。這時候各軍士兵聽到喇叭吹一聲,就要各兵迅速列好隊形。然後各隊伍按照平常演練位置迅速集結組成軍陣。隨後各軍聽喇叭吹天鵝聲一次,就齊聲吶喊以壯聲威。這時候再聽喇叭吹單擺開一聲,那就是命令各軍解除密集陣型轉換為疏散陣型,士兵也以隊長為中心散開,每隊之間相隔一丈五尺。等到陣型擺好,然後敲打銅鑼一聲,讓士兵們坐下休息保持體力等待敵軍到來。如果是我軍進攻,敵軍防守,那麼先吹哱囉一聲,意思是讓士兵們全部起身,整理好兵器盔甲站好後,等待下一步指令;各士兵看本隊旗幟,各隊長、哨長看本部旗幟;旗幟先點頭指定方向,吹喇叭一聲,告訴士兵可以按照旗幟點頭方向前進了。

古代戰場上出門敲鼓,收兵鳴金收兵,怎麼練?

在進攻過程中不可能像電影裡演的那樣主將一聲令下士兵們像惡狗撲食一樣亂哄哄衝過去,那樣等接戰了估計也早沒體力了。古代作戰保存體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軍中會用鼓聲控制士兵速度。明代軍隊中分兩種鼓,一種是擂鼓,一種是步鼓。步鼓在現代人印象裡的存在感不高,然而它確是指揮步兵衝擊敵軍最重要的鼓,因為它控制了士兵們接敵的速度,敲一點步鼓,步兵就前進十步,對他們保持體力是很重要的手段。

古代戰場上出門敲鼓,收兵鳴金收兵,怎麼練?

而擂鼓就是大家熟知的中軍大鼓,電影裡出場的全是它,擂鼓一響全軍衝鋒,但其實擂鼓意思就是連續不斷的敲鼓,是軍隊靠近敵人後的最終衝鋒指令,聽到它步兵就要趨跑向前衝鋒,是最後階段使用的。若是兩軍相持不下,主將就會敲銅鉦即鳴金,鳴金一聲是要各部士兵停止進攻立定,鳴金第二聲是要各部士兵緩步退回本陣,連續鳴金,就是要各部士兵迅速後退奔跑數步脫離戰鬥,然後轉身向敵立定,緩步後退。

古代戰場上出門敲鼓,收兵鳴金收兵,怎麼練?

《大明劫》劇照

等明代進入火器時代之後,軍隊中火器比例大大增加,逐漸成為投射主力。但因為這時候的火槍裝填緩慢,所以為了發揮最大火力並保持火力持續性,明代一般把火槍手分為3~6排來輪流開火。跟電影裡演的不一樣,不是軍官大喊一聲“放”,而是靠喇叭指揮。在接敵前,先指揮火銃手在各軍前面擺好隊伍,然後等敵軍靠近到一百步內進入射程(鳥銃八十~一百步內、神槍六十~八十步內、三眼銃三十~五十步內),火銃手聽隊長吹喇叭一聲,第一排齊射,然後退回後排裝填;再吹喇叭一聲,第二排齊射,然後退回後排裝填,依次順序進行。最後敵軍靠到最近即將接戰,隊長連續吹喇叭不停,所有火銃手齊射一輪後退回陣內,然後步兵聽鼓聲前進接戰如前段所寫。

古代戰場上出門敲鼓,收兵鳴金收兵,怎麼練?

所以,在古代能做到令行禁止的都是經過正規訓練才能被稱為堪戰的部隊。這不單單是說士兵戰鬥力強悍,而更是因為光做到記住並熟悉這些多種多樣、變化多端的旗幟樂器就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訓練,能做到一點的,那自然是訓練良好的正規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