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會傷人》教會我們認識自己、幫助我們找到自己

《為何家會傷人》教會我們認識自己、幫助我們找到自己

今天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心理學類書籍《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的作者是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先生。


這本書藉助心理學的理論,清晰的分析了中國家庭的機制,是如何運作,又是如何傷人,而它又可以如何被改善甚至避免。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改變自己以及改善我們目前的家庭關係。


這本書揭示了中國家庭的運行機理,解讀了我們身邊的多種情感模式,講述我們為何缺乏安全感,始終無法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又為什麼有的人既依賴父母又恨他們,為什麼有的人寧願宅在家裡也不願去認識更多的朋友,為什麼有的人總是情緒失控無法管理好自己。


我們先來介紹一下作者武志紅先生。武志紅,出生於河北,是一名心理諮詢師、作家。

《為何家會傷人》教會我們認識自己、幫助我們找到自己


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系,200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曾主持《廣州日報》的“健康·心理”專欄,致力於用心理學去理解中國式個人、家庭與社會的種種經典現象。2007年5月出版了《為何家會傷人》,並即刻成為暢銷書。武志紅先生還先後著有《為何越愛越孤獨》、《為何愛會傷人》、《巨嬰國》、《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等暢銷書籍。


曾有媒體評論《為何家會傷人》:我讀過很多解讀家庭關係的著作,但從來沒有見過一本書這樣適合中國人看。吳老師對心靈這個東西有直覺,對他人的痛苦有著敏感的同理心,對怎樣走出困境有中肯的見解。不管是為人父母,還是因與父母的關係而至今內心孱弱的人,這一本書都會有很大幫助。


這本書,我分為四個部分給大家解讀:

第一部分: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

第二部分:分離是生命中永恆的主題

第三部分: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第四部分:中國式家庭。

《為何家會傷人》教會我們認識自己、幫助我們找到自己

首先我們來看第一部分: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


這一部分從我們每個人的誕生開始講起:每個人至少要經歷兩次誕生:第一次是從媽媽的子宮裡出生,第二次是戀愛。


而戀愛,是親子關係的複製。如果童年幸福,我們更可能複製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們則更可能複製痛苦。


很多人戀愛,都是要治療自己童年時的不幸福不快樂,希望找到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另一半”,也就是彌補童年中“不完美父母”的遺憾。


而殊不知,對方不是我們想象中的人,而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個人,是和我們一樣重要,一樣獨立的人。


真正的感情,並不是讓我們娶回“媽媽”,嫁給“爸爸”,而且即便是在剛開始我們的戀人有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影子,卻也不可能成為我們永遠的“好爸爸”、“好媽媽”。真正好的戀愛,是找“好戀人”做“好戀人”。


什麼是“好戀人”?不用自己的“尺子”量對方。也就是不要從自己的座標體系出發,去揣測、推測、揣摩、評價甚至抨擊對方,真正靜下心來“交流內心感受”才是配偶親密關係的正確相處方式。


在家庭關係中,處在第一位的,不應是親子關係,而是夫妻關係。


現如今很多“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就會穩如磐石。


想起那個帶著自己8歲和2歲兒子投河自盡的90後母親,離世之前留下的遺書中,說到了丈夫對於在這個三代同堂家庭中的立場。


從沒有把自己和妻子的地位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自己父母的地位放在了最前面,才導致妻子對這個家庭失去了信心,有了這樣的悲劇。如果這個男人懂得把夫妻關係放在第一位,那麼他們的家庭一定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為何家會傷人》教會我們認識自己、幫助我們找到自己

第二部分,分離是生命中永恆的主題


媽媽是嬰兒的鏡子。

在生命的最早期,媽媽注目著嬰兒,嬰兒就看到了自己的存在。所以在親子關係或者任何關係中,我的感受能被感受到,這一刻,我存在,你也存在,這一刻就是愛。


而分離,也同樣伴隨著我們一生。從一個嬰兒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就與媽媽溫暖無比的子宮分離,但嬰兒一開始依舊以為自己和媽媽是一體的,餓了,媽媽給他吃,冷了媽媽會抱著他,他所想所感受媽媽都會在第一時間滿足他。


但是一段時間後,嬰兒就開始意識到他跟媽媽是兩個獨立的個體,這個心理的分離,更加的痛苦。


而分離和愛同等重要,一個讓孩子成長為他自己,必須經歷各個年齡段的分離。拒絕分離就等於拒絕成長。懂得分離的愛才是“真愛”,因為父母必須主動與孩子分離,這樣才能促進孩子的人格成長,並讓他們最終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


成熟的分離:一邊給予愛,一邊堅定地告訴孩子,你是你,我是我。


拒絕分離:這樣的關係不一定親密,可能還很惡劣,彷彿在演愛與恨的雙簧。


單純分離:名義上的親人,卻拒絕了愛與親密。這樣容易對孩子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3-6歲是讓一個男孩成為男人,女孩成為女人的時期。這一時期被成為:俄狄浦斯期。簡單來說,這一時期男孩會出現戀母情節且嫉妒父親,女孩會出現戀父情節且嫉妒母親。


要順利度過這一時期,關鍵是夫妻關係要和諧而平衡。並且在這一時期,讓男孩承認自己不如父親,然後以模仿父親的方式實現對男性的認同,具備男性性別意識,讓女孩承認自己不如母親,只有像母親一樣成為女人,才可以得到像父親一樣成熟男人的愛,讓男孩進入男人的世界,女孩進入女人的世界。這樣是孩子建立良好的兩性認識的關鍵。

《為何家會傷人》教會我們認識自己、幫助我們找到自己

第三部分: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


廣州某中學的一位高三班主任說:父母比孩子對學習更著急,並且這種現象非常平常。孩子們的學習壓力更多的來自於父母。而這樣的原因是因為,父母把自己的焦慮轉嫁給了孩子。


父母,尤其是媽媽,他們自己的成長停滯下來,對自己能否適應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焦慮,但他們不是通過自己的成長去解決問題,而是將希望更多地寄託在孩子身上,結果讓孩子承受了雙倍的壓力。


轉嫁的表現:1,有勁兒全往孩子身上使,還美其名曰:這是愛。其實,是在轉嫁自己的焦慮。


表現2,把“理想自我”強加給孩子,知識分子要求孩子更上一層樓。有些家長沒有停止自己成長,但孩子成了證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獨立成長的另外一個人。他們把孩子的成績,當做自己的臉面。


表現3,孩子是實現目標的對象,他們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了孩子的身上。如果夢想實現不了,就是對家長自己的嘲笑和否定。


表現4,通過打孩子宣洩情緒。還美其名曰:打是親罵是愛。然而這樣做的效果,其實並不理想,甚至適得其反。其實表面上看似愛孩子的“打罵”是父母在宣洩自己在其他方面鬱積的負面情緒。


而父母之所以可以成功轉嫁焦慮,不僅因為父母自己擔心跟不上社會的步伐,擔心被淘汰,而且現代社會缺乏保障,加重了父母的焦慮,競爭的太過激烈,導致很多事情必須“從娃娃抓起”。


而孩子們願意為父母的焦慮買單,是因為,孩子很在乎父母的情緒,很多時候,孩子們需要的愛,被父母表達成了“學習成績好”,而只有學習成績好才可以得到父母的愛。

《為何家會傷人》教會我們認識自己、幫助我們找到自己

如何更好地避免這種“轉嫁”呢?最好的做法是:與孩子一起成長


首先:給孩子空間,父母不包辦孩子的成長,不替孩子做決定,父母給孩子留出充裕的個人空間,這樣有利於孩子發展出完整的獨立人格。


第二,自我成長,換言之,在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家長與孩子共同成長,如果家長只是一味地尋求怎麼解決孩子的問題,而不是在自身尋找原因的話,孩子的問題就無法解決。家庭是一個系統,孩子出問題了,必然能從家長身上找到相關的原因。要想孩子得到改變,整個家庭系統都應該發生改變。


第三,進化愛的方式

以前是物質匱乏的年代,所以父母的愛表現在犧牲自己的物質來保證孩子的物質生存條件,而現在,已經不存在物質的過度匱乏,所以父母也應該進化愛的方式,把關注點從物質上脫離,更多考慮孩子的人格成長和心裡需求。


最後,家長們在焦慮孩子們問題的時候問問自己:我考慮的到底是誰的心裡需求,到底是誰在焦慮?

《為何家會傷人》教會我們認識自己、幫助我們找到自己

第四部分,中國式家庭


這一部分從中國式家庭中,你的感受如何被扭曲開始談起,說到了中國孩子們的“愚孝”,中國父母把孩子“逼”成迎合者,以及戀母情結嚴重的孩子等許多問題。


中國的家庭輪迴,從結婚時選擇的對象開始。選擇的對象基於安全感,不是情慾與激情,更非愛與戀,而安全感成了兩個人能走進婚姻的前提,這樣就形成了缺乏感情的穩定婚姻。


婚後兩個沒有多少感情的夫妻,因為女性缺乏安全感而導致妻子總想抓住丈夫,丈夫卻害怕重新回到小時候被媽媽控制在手中時的恐懼,選擇逃走。男人們選擇工作、愛好或者其他女人來逃避婚姻中的束縛。


而這時婚姻裡的女人則會更加孤獨無助,但等有了孩子之後,就開始抓緊孩子,尤其是會把對丈夫的愛,投射在兒子的身上。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男孩抗拒表達情慾,抗拒親密,同時被動,女孩不知情慾為何,卻因被母親小時候的忽略而對親密關係有強烈渴求,但因為有害怕得不到或者失去的恐慌,就會找被動型的男人。


從而重複了父母之前的情感模式---夫妻之間缺乏情愛。

《為何家會傷人》教會我們認識自己、幫助我們找到自己

而在妻子想抓住丈夫,丈夫想逃的同時,婆婆也想抓住兒子,而作為兒子,他無法逃離母親,結果婆媳關係就很容易成為家庭中的主要戰爭,目的是要爭奪被動地兒子。


中國人的情感模式,普遍是在找媽媽,男人找老婆是找媽媽, 女人渴望寬厚無私的愛和照料,其實都是在找“媽媽”—一個被閹割的,具有母性的男人。


中國人有七、八成的婚姻都是建立在安全感基礎上的,婚姻安全的最高境界是彼此成了親人,因為親人不會離開你,想起他就親切,而真正能夠製造安全感的只有愛。

《為何家會傷人》教會我們認識自己、幫助我們找到自己

這本書的細分章節就到這裡。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這本書的內容:


本書我們分了四個部分來做解讀:


第一部分,從夫妻關係是家庭的核心講起,這一部分主要講夫妻關係在整個家庭關係中起到的關鍵作用,無論是三口之家還是三代同堂的家庭,夫妻關係都應該高於親子關係,這樣,才是一個家庭情感的基礎。


第二部分,講了分離是生命中永恆的主題,從嬰兒脫離媽媽的子宮開始,講述了人的一生中的多次分離,和每次分離的重要意義。


第三部分,別把焦慮轉嫁給孩子,講了家長因為社會和個人原因總是對孩子的未來充滿焦慮,而孩子卻無法拒絕接受,這樣的焦慮導致了很多孩子心理壓力太大走上了極端。家長應該通過正確的方式,比如自我提高、和孩子一起成長、給孩子足夠的空間,來正確消除這些焦慮。


第四部分,分析了中國式家庭產生的內在原因,以及中國人對待感情和婚姻的態度來闡述很多家庭問題的產生原因。讓我們更好的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夫妻、親子、家庭關係從

而做出一定的改善,來使孩子能夠在充滿愛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為何家會傷人》教會我們認識自己、幫助我們找到自己

本書被評為武志紅先生從業25年來公認的口碑代表作品,深深觸動和改變了千萬人的心理療愈經典,給為人父母的人、給困在與父母的關係中至今感到虛弱的人,給終將建起一個明亮而美好家庭的人指明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