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規聲裡眾芳歇

我家樓下有人養鳥,一到早上六點過,唧唧啾啾鬧不停,起初很厭煩,睡覺睡不清靜,後來聽習慣了,莫說還很好聽,悠揚婉轉,清脆悅耳,小區本來就僻靜,草木蓊鬱,就有身在老家的感覺,只差燒秸稈的噴香了。


子規聲裡眾芳歇


聞鳥鳴而思歸,其來有自,也不是文人雅士的專權,比如子規,也就是杜鵑,書上說它的叫聲是“不如歸去”,所以又叫它“思歸樂鳥”,我老家有不少,自然是很熟悉,只不過呢,我完全聽不出來“不如歸去”,聽上去就是“keikeikeikei”或“kikikikiki”的聲音,倒是很像“規”。當然,這不能說書上寫得不對,只能說明我是個俗人,俗不可耐得很。據說子規一般是在陰曆三月,暮春開始啼鳴,《楚辭•離騷》裡面,東漢王逸的註解說:“常以春分鳴。”但是也有說立夏開始啼鳴的,《漢書•揚雄傳》有《反離騷》的韻文,唐代顏師古的註解是:“子規一名杜鵑,常以夏鳴,鳴則眾芳皆歇。”而在我那旮旯兒,確鑿無疑是立夏啼鳴。


子規聲裡眾芳歇


子規的最古老的名稱,在我們中國,出現在漢代的《爾雅》和《說文解字》中的“嶲”,本來是象聲詞。《華陽國志》記載,戰國時期杜宇在蜀稱帝,號望帝,就是“望帝春心託杜鵑”的那個望帝,有一年水災,宰相開明由於治理水災有方,杜宇就讓位於他,自己歸隱西山,蜀人愛杜宇,不捨。時至子規啼鳴,所以呢,從此以後,蜀地之人聽到子規的啼鳴會感到悲傷。我每看這個故事,總覺得有血腥味,只怕是杜宇並非讓位,而宰相也並不有方。還有一本作者不詳的《禽經》記載“江介曰子規,蜀右曰杜宇。”可能也是出於蜀帝的這個傳說,子規也被稱為杜宇,杜宇的杜和子鵑的鵑結合起來就成杜鵑了,這個沒得根據,是猜的。


子規聲裡眾芳歇


子規原先呢,主要繁殖於蜀,晉代郭璞的《爾雅》註解有“蜀中出”。現今子規夏季在日本、中國大陸等地區繁殖,到冬天飛到中國臺灣、印度、南洋等地。北宋末期,邵伯溫的《聞見前錄》第十九卷記載,邵伯溫的父親邵康節,也就是理學的北宋五子之一,在治平年間,於洛陽的天津橋上聽見杜鵑的叫聲後嘆息道,本來洛陽沒得杜鵑,而今南方的鳥來到這裡,是個預兆。於是呢,他就預言兩年之內天子將會用南方之士為相,並重用很多南方人,改變政策,天下從此進入多事之秋。果然到了熙寧年間,王安石採用新法,轟動天下。邵康節算命是很厲害的,據說算命寶典《梅花易數》就是他寫的。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說杜鵑鳥可以用來算命,我只是說原先北方是沒有杜鵑的。


子規聲裡眾芳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