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日記並非不能出版,問題在於如何出版

方方日記並非不能出版,問題在於如何出版


2月底,針對輿論漩渦中的方方封城日記,我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分析它為何會被推上風口浪尖。


文章中寫道:“圍繞方方的日記形成了一個兩極對立的輿論場,她自己也陷在漩渦裡面難以脫身,被推上‘神壇’的同時承受著不應承受的責難。”


本以為隨著國內疫情得到控制,隨著3月25日方方宣佈日記完結,隨著網民火力都轉移到了海外,方方日記將會退出人們的視線。


然而,方方日記即將在海外出版的消息再一次被“罵”上了熱搜。


有人質疑8月份即將推出的外文版,是一顆預謀已久的子彈。在他們看來,不選擇在國內出版而要“牆外開花”,顯然也是“別有用心”。


方方日記並非不能出版,問題在於如何出版

尤其是英文版故意用“來自疫情源頭的報道”這樣的副標題,德文版頁面用“證明了短時間內蔓延到世界各地的災難的根源”這樣的宣傳語,更是讓不少國人義憤填膺,聲稱這是在輿論戰場上明目張膽向敵人“遞刀子”。


還有人統計了方方日記中“醫生朋友、聽說、記者說、看到”等道聽途說類詞彙的頻率,認為這樣一份充滿了二手信息、小道消息的記錄,卻被當作武漢一線的真實記錄,為海外的偏見推波助瀾,令人痛心疾首。


方方日記並非不能出版,問題在於如何出版

昨天,風口浪尖的方方在接受學人Scholar的專訪中,公開回應了日記出版引發的爭議。針對日記何以沒有先在國內出版的質疑,方方表示“國內本來有十多家出版社想要出版此書,但是因為部分人的叫罵,目前所有國內出版社都不敢出了。”


對於出版商聳人聽聞的副標題和宣傳語,方方表示“現在的銷售商在促銷,或許會有言論走偏的問題。我沒有外文閱讀能力。但這些都可以及時糾正。目前已經協商好,要求這些文字必須先給翻譯看,然後交我確認。”


然而,反對者們並不會就此滿意,即使是更加理性溫和,承認方方有在海外出版日記自由的人,仍然認為其中有大可商榷之處。


換言之,方方的日記當然可以出版,問題在於如何出版,應該以何種標準出版。


這就涉及方方日記的文本性質,在她自己眼中,在支持者和反對者眼中,在本國讀者和外國出版人眼中,這些文字的性質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在一篇借古諷今為方方辯護的文章《魯迅,你憑什麼出日文版日記?》中,作者就“故意”把《狂人日記》混淆為“你(魯迅)的日記”,顯然是把方方日記視為同樣的“日記體”文學創作。

方方也在微博上轉發了一篇將《方方日記》與《日瓦戈醫生》相提並論的文章,其中寫道“西方知識界關注的興趣點,是《日瓦戈醫生》所講述的個人在時代中掙扎的命運,他們更願意從文學本身的角度看待這部著作。”


然而,從預售頁面中可以看到,《方方日記》在美國亞馬遜被歸入“政治與社會科學”分類下,在德國亞馬遜則屬於“政治與歷史”,出版社的介紹也突出了這本書的紀實性,視之為疫區一線的民間記錄。


在第59篇日記《所有的疑問,都無人回應》中,方方寫道:“這是我在疫情中的一份個人記錄,屬於純粹的個人記憶。而最初時,我甚至不覺得這是日記。只是後來,這份記錄,變成了一日一記,別人說它是‘日記’,我也就沒有表示異議。”


在昨天的回應中,她再次重申之所以最後“走樣”成了日記,正是由於被封微博、被攻擊之後產生的“老子偏要說”的逆反心理。從一份純粹的個人記錄,在滾雪球般的輿論漩渦中演變成一份公共記錄,個人感受、集體情緒、時事點評、政策獻言的綜合體。


這樣與現實、輿論緊密貼合互動,一邊寫一邊與構陷者戰鬥的寫作實驗,不僅是方方寫第一篇時始料未及的,更是社交網絡之前的作家所無法想象的。


文學性與紀實性,私人性與公共性,個人感受與集體情緒,在方方的日記中已經難分彼此,不同視角的人群都可以看到自己以為的面向。


就連方方自己對日記的定位也充滿了矛盾搖擺,一方面她屢次強調這是私人記錄,“一個人受困家中,記錄自己的點滴感受”。另一方面,面對真實性質疑,她又毫不退縮地表示“那麼多人說我裡面是謠言,其實沒有謠言,全是真實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可以查證到。”


如果只是受困一隅的私人記錄,她原本無需保證日記中的每一個字、每一件事都滴水不漏、嚴謹無誤。然而,她也很看重這份記錄的歷史價值,寧可“毫不退縮”地為其背書,這就很容易就被人抓住把柄。


以此為標準,一旦從網上落在紙面上,即將被出版的方方日記理應受到更嚴格的審視。有一種觀點就認為,方方日記在海外出版沒有問題,但需要做事實的解釋和內容的訂正。


這一派以五嶽散人為代表,他認為:“日記這種文體是一種即時性的微觀歷史記錄,如果保存在自己書桌裡,或者哪怕是在網上留存,作為原始樣本的記錄是沒問題的。一旦需要出版,原本的文字或許不用訂正,內容必須要加註釋,標註某些事件或許是日記作者誤記;有些事件有爭議;有些事件結果如何。”


不僅如此,雖然方方在採訪中表示在日記中“很詳細地寫到了後期湖北換帥之後的各種舉措。寫到了疫情是怎樣得到有力的控制的。這些人如果看了我的日記,會明明白白地看到中國抗疫成功的經驗。”


但海外出版商的宣傳卻無視方方日記的這種“豐富性”,為其打上“揭露禍端”的標籤,對於自己作品的被曲解,方方並不能用不懂外文推卸自己的責任(目前,英文版的副標題已經改為“來自一座被隔離城市的報道”,但德文版預售頁面的宣傳語仍未修改)。


至於方方日記在海外出版的速度,其實大可不足為奇。國內出版週期雖然普遍漫長,但只要有了綠色通道,反應速度相比海外毫不遜色。


方方日記並非不能出版,問題在於如何出版


大家可以去查一下《站在你身後!——從特拉維夫到黃岡的384小時》這本書,2月3日開始策劃,2月14日就得以出版,前後只用了不到12天的時間。而且,還是中英文同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