嚐盡人間酸甜苦辣的筷子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盡在雙筷間

馮翼才在這一首《詠箸》的詩裡可謂是道盡了筷子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別看我們平時用的是一雙筷子,它可是跟著人們嚐遍了千百年來的酸甜苦辣,而一切只不過在這雙筷子之間而已。

嚐盡人間酸甜苦辣的筷子

筷子的起源我們可以追溯到3千多年以前的商朝。商朝我們都知道是暴君商紂王的天下,而筷子的來源就是要從商紂王說起。

商紂王用象牙製作了兩根筷子,然而,製作筷子的初衷並不是為了吃飯,只是為了撈取湯裡的菜而已。筷子在剛開始也不是叫筷子,而是叫"箸"。在《韓非子·喻老》中有記載說“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講的就是商紂王用象牙做了一雙筷子之後,他的大臣箕子就感到非常擔心和可怕。因為箕子認為,用象牙筷子吃飯就一定不會再用粗碗茶具,必定吃山珍海味,穿綾羅綢緞,建玉宇瓊樓,如此下去就會一發不可收拾。事實證明,他的擔心沒有錯,雖然商紂王發明了筷子,使人類的發展更進了一步,但是他對人們造成的傷害終究還是"過大於功"。

人們在使用"箸"吃飯的時候,在古代是有一定忌諱的,就連怎麼放都有一定的講究。

雖然"箸"在後來成為了人們餐桌上的主流餐具,但是在使用"箸"吃飯的時候,是有很多忌諱的。比如在漢朝,同桌吃飯的兩個人是不可以同時夾菜的,因為古人認為這種動作這個動作叫“截筷”,與收納骨灰時的動作相似,不吉利。

吃什麼樣的食物該用什麼樣的筷子都是有一定的說法,在《禮記·曲禮》上同樣也有記載說, “飯黍毋以箸”,意思是吃米飯時不能用筷子,得用羹匙吃。在羹裡有菜的時候,才可以動用筷子把菜夾起來吃,所謂“羹之有菜者用。其無菜者不用”。就光是怎麼使用筷子,就有很多種規矩。

嚐盡人間酸甜苦辣的筷子

古人吃飯時還忌讓人停下筷子,因為“停筷”是針對死人的。人死後會在棺前放最後一碗“飯”,並將一雙筷子直插飯上叫“供筷”,這樣才停下筷子。因為這種忌諱,吃飯時是不能將筷子插在飯上的,直到現在為止,如果在家吃飯不經意把筷子插在碗裡,都會被長輩訓斥一頓,可見使用筷子的忌諱不僅僅是在古代,就連身處現代的我們使用筷子的時候也要稍微忌諱一下。

在正式場合,筷子的擺放也要注意。

筷子橫放在碗或碟子上,表示“酒醉飯飽,不再進食,諸位慢用”。而在湘西一些地方,如果表示不再就食,則是把筷子十字交叉,放在碗上,意思就是“實在吃不下去了”。還有的地方,如果將筷子放在碗的左邊,即表示已經吃飽。

但這種民間用筷禮節,一般在熟人、平輩中間使用,不同身份、輩分之間要慎用,比如晚輩不能在長輩“橫筷”之前放下筷子。

嚐盡人間酸甜苦辣的筷子

明初,一位名叫唐肅的大才子,非常榮幸地被明太祖朱元璋叫來“侍膳”,但因“拱?箸”,就是擺放橫筷而遭朱元璋嚴厲懲處。明人徐禎卿筆記《翦勝野聞》中記述了此典故:“(唐肅)食訖,拱箸致恭為禮。帝問曰:此何禮也?肅對曰:臣少習俗禮。帝怒曰:俗禮可施之天子乎?”結果,給他定了一個大不敬之罪,罰到朱元璋老家濠州守城去了,所以才有了“罪坐不敬,謫戍濠州”的一說。

筷子不僅用在飯桌上,在古代還用於占卜。

唐朝的時候,用“箸”占卜在當時是非常地流行的,很多人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一般都要拿筷子來算一算。

實際上,筷子在古代經常會被當成占卜工具,叫“箸卜”。唐末五代時的南唐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就流行箸卜,宋初徐鉉《稽神錄》中就記錄了這一說法:“會正月望夜,時俗取飯箕衣之,衣服插箸為觜,使畫盤粉以卜。”

過去在浙江一帶,婦女有“請霄箕姑娘”的風俗,也是一種“箸卜”,其方法是這樣:用霄箕兜皺紗,插一隻筷子,兩個小姑娘抬著,可以卜問命運,以筷點桌,得雙數就是吉兆。

在筷子的占卜系統中,還有一種“請筷子神”的占卜最為簡單,所以在民間經常會被用到:用三四隻筷子,蘸溼,使並立於水碗中或灶上。立箸過程中,口中不停地念叨不同神靈的名字,筷子立定時所念叨的神,就是“值班神”,要用禮敬之,祈求庇護。實際上,這種箸佔無異於筷子游戲,不必當真。

用銀筷子驗毒

在古代,人們經常會用銀筷子驗毒,清朝的時候,宮廷裡的很多重要人物用餐時都用銀筷子來試毒,這是因為在古代下毒一般都用砒霜,而古代的砒霜純度不高,裡面含有大量的硫化物,硫化物與銀器接觸,就會在銀的表面產生一層黑色的“硫銀”。

宋代法醫名著《洗冤集錄》中,就有用“銀針驗屍”的做法。明清時期人們尤其相信銀筷子驗毒靈驗一說,《本草綱目》“生銀”條稱,“今人用銀器飲食,遇毒則變黑;中毒死者,亦以銀物試探之。”

嚐盡人間酸甜苦辣的筷子

明清時期的生活中用銀驗毒的說法應該確實存在的,《紅樓夢》第四十回裡,鳳姐吃飯時便對鄉下來的劉佬佬說,“菜裡若有毒,這銀子下去了就試的出來。”

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銀筷子更得古人青睞。不過,在清朝的御膳房,給皇帝供食時所用驗毒工具不再是銀筷子,而改用“銀板”,或直接用銀盤盛飯菜。

筷子也可以用於樂器,清乾隆年間,清音的這種曲藝開始流行起來,而它的伴奏樂器就是餐桌上的筷子和竹板。

筷子名稱的來源

"箸"之所以叫做筷子,是因為"箸"的諧音為"住",而“住”又是代表一種停滯的意思。所以商人們為了快速地把商品賣出去,就想到把"箸"的意思反過來,改為"筷",取其“快”的含意,這樣生意從此就會興隆了。慢慢地“筷"就代替了“箸”而傳了下來。

來源於3000多年以前的筷子,直到今天它卻依然是中國人用餐的利器,它不僅承載了中國幾千年的飲食傳統,更代表著中國人對家的依戀,對民族文化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