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養性,氣節為先

修身養性,氣節為先

中國傳統文化十分重視個人的氣節,亦如南宋陳俊卿所言:“人才當以氣節為主。”大丈夫為人處世,最重要的是氣節,也是為人所必須的志氣和節操。我們為什麼將氣節視為撐天撐地的柱石,也就是將人的氣節強調到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度!君子立世,不貪財,不圖利,那麼他的氣節就無愧於天地;平時,一個掩飾真實情感的人,必然缺乏具有正直的操守者們所特有的的率真;而對於已具有君子之譽者,倘如他拋棄了氣節,那他甚至不如一個改過自新的小人。以放棄原則的曲意逢迎來討得別人的歡心,遠不如堅持正直的節操而令人敬畏與欽佩。

蘇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聽過,漢武帝時期中郎將蘇武受武帝派遣,率領張勝、常惠出使匈奴。卻不意他的副手張勝因急功近利而捲入了一場企圖刺殺原漢朝使節、此時已投降匈奴者---衛律的預謀中,事未辦成,卻走漏了風聲。此時,有兩條路擺在蘇武他們面前:投降,或被囚殺。蘇武大義凜然地對在場的人說道:“作為堂堂大國的使者,卻像犯人一樣被審問,這樣難道不會給朝廷丟臉嗎?我已經有辱使命,倘再喪失氣節,即使活下來,又有何顏面回去見人。”說完就用自己的佩刀往脖子上抹去,後來經過搶救,蘇武轉醒過來,脖子卻收了重傷,而惹出事端的張勝已經在匈奴人的威逼下,屈膝投降了。

匈奴單于欽佩蘇武的氣節,想將他收為己用。令衛律再三勸降,軟硬兼施,得到的只是蘇武的蔑視和責罵。單于便把他關在地窖裡,不給他食物與與飲水,想逼他就範,蘇武卻憑著一股氣節與毅力,用雪和著氈毛解渴充飢,頑強的活了下來。單于見狀,又派人將他流放到北海(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讓他放牧公羊,要公羊生出小羊後才準他歸漢。

修身養性,氣節為先

十幾年就這樣過去了,單于又派李陵到北海去勸說蘇武投降。李陵先以蘇武在此荒無人煙之處受罪,卻無人知曉來勸說他不如歸降匈奴,以享榮華富貴。再告知蘇武出使被扣後,他的兄弟被迫自殺、妻子改嫁、兒女下落不明的悲慘遭遇,欲斷蘇武歸漢之心。蘇武毫不客氣地將李陵頂了回去:“我生為漢朝之臣,不能對不起自己的祖宗和父母之邦,你不用多費口舌了!”如此又過了十九年,匈奴內亂,新單于急於向漢朝求和,蘇武歷經磨難終於回到了漢朝。此時的蘇武鬚髮皆白,手裡還拿著光成杆子的使節向漢昭帝覆命。

蘇武在歷史上並沒有作出轟轟烈烈、沸沸揚揚的豐功偉績,但從他的身上,我們看到了支撐中國歷史的脊樑骨,看到了氣節中所體現的民族尊嚴,看到了氣節如何具體的落實為生命的信念、生存的力量和精神的支柱。在中國的歷史上,從不缺少在國家和民族面臨生死存亡或重大抉擇的關鍵時刻,將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命運聯繫在一起,不苟且偷生,不屈膝折腰,具有高尚氣節的人。他們以自己的氣節和敢作敢為譜寫了一幕幕驚天地、泣鬼神的歷史壯劇!

人活著,必須要有一顆精神支柱。氣節,正是這種精神支柱的根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