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言有尺,嬉鬧有度

做菜時先少放一點鹽,不夠再添,這是留有餘地;


新買的褲子,因為太長穿不了,去裁的時候叮囑裁縫少剪點,以免剪短了不合穿,這是留有餘地;


雕刻人像時,鼻尖先留高一點,不像的話再慢慢削減,這也是留有餘地。


凡事留點餘地,是生活經驗,也是人生智慧。


01

出言有尺

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語言的表達,也是一門藝術。

做人,就應該懂得分寸,話說七分,留三分讓人思考。不要事事與人爭執,不要處處把人刁難。

出言有尺,戲謔有度。知人不必言盡,留些口德;責人不必苛盡,留些肚量。得理不必爭盡,留些寬容;凡事不必做盡,留些餘德。

別人對你的態度,直接取決於你對他的言行!

說話有分寸是一個人的高級修養,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體現著做人的尺度,也體現著一個人生活的層次。

時時刻刻把握說話的分寸,注意說話的場合、身份、談話對象,才能讓話說到最有尺度。

每個人都有難處,凡表象皆有根源。

言語之間,少些犀利,多些餘地,是對別人的仁慈,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出言有尺,嬉鬧有度

02

嬉笑有度

開玩笑是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通平常的事,但玩笑的目的在於調節氣氛,如果不懂得把握玩笑的尺度,言語間就會有意無意的傷害到他人。

馬歇爾·盧森堡說: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一個人對待玩笑的分寸感,往往能夠看出他的人品。

不要拿別人的缺陷開玩笑,不要拿別人的隱私開玩笑,更不要拿別人的生命開玩笑。

真正的幽默,不是亂開玩笑的譁眾取寵,而是在合適的時間地點,用恰當的話語來愉悅氣氛。

懂得尊重對方,才能讓玩笑的感覺恰到好處,如沐春風。

只有對方覺得好笑的,才叫玩笑。

對方覺得不好笑甚至生氣的,那就是沒禮貌。

出言有尺,嬉鬧有度

03

做事有餘

常言道:“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與人交往中,我們總是容易把話說的太滿,事做的太絕,以至於沒有迴旋的餘地,特別是當我們在面對敵人的時候。


實質上,斷盡別人的路徑,自己路徑亦危;敲碎別人的飯碗,自己飯碗也脆。


春秋時,燕將樂毅出兵攻打齊國,最後僅剩呂城和即墨沒有失陷,後來呂城失守,只有即墨了。


齊軍已到垂死的邊緣,齊國名將田單振臂一呼“國家就要滅亡了,我們怎還會有家呢?”士兵人人有誓死報國的決心,結果一戰收復全部失地。


如果燕軍在打到即墨城下時主動示弱後撤,齊軍怎會有視死如歸的豪情?


不讓別人為難,也是不讓自己為難,為別人留一條路,你才不會陷入絕境。

得意時善待他人,失意時善待自己。

水滿則溢,月盈則虧。


凡事都要留有餘地,對自己更應當如此。


庖丁解牛,遊刃有餘。與別人相比,庖丁的高明處不在於結果多好,而是解牛的過程中始終有餘地,解牛不再是一種勞動,而是一門藝術。


留有餘地,是給自己以迴轉的機會,以免濫用激情,以至於後期無所發揮。


留有餘地,是要達到馮夢龍口中的此番境界:


“人動而愈紛,我靜而自正,人束手無策,我遊刃有餘。”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給別人留有餘地,亦是給自己留下退路。

出言有尺,嬉鬧有度

04

說話有德

古人言:“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

說話前最好能過一下大腦,不要只圖自己口舌之快,卻不顧及他人感受。

說出去的話,形同潑出去的水。

不要妄想一句“別往心裡去”,就能讓別人當作你什麼都沒說過。

事實上,不管你怎麼提醒對方“別往心裡去”,別人聽完之後,依然會覺得你是暴露了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中國有句古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

說話的分寸感,相當重要。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與人善言,暖如布帛。

傷人之言,痛如刀割。

最能暴露一個人內心的是語言,最傷人心的是語言,最深入人心的也是語言。

嘴下留德,掌握方寸,才能彰顯智慧,展現人品,便也成就未來。

凡事把握尺度,是一個人最好的道德修養。

道德是用來律己的,不是律人的,法律才是律人的。

“道德用來律己,好過一切法律,道德用來律人,壞過一切私刑。”

所以,管好自己,才是最自己最好的修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