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园”与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说园”漫笔

“说园”与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乌鲁木齐八一中学鸟瞰

“说园”,原称“农林试验场”,故址在今乌鲁木齐青年路,现为八一中学校址。原来的“说园”是乌鲁木齐的园林胜地,园内亭阁轩昂,花木妍艳,游览人群,络绎不绝。

新疆建省后,地方当局为发展省会地区的建设事业,由当时的新疆财政官员——藩司王树楠倡议,于一九〇七年兴建农林试验场。当时由省库拨付纹银八万两,由热心地方建设的社会名流人士捐助五万两,选定原东门外林区为场址,开工修建。经过四年时间的整地、施工和房屋建设,于一九一O年建成,占地相当于现在八一中学和东风电影院面积的总合。

王树楠等人倡建试验场不是偶然的,正如他自己为试验场所写的楹联中所说:“萃天山南北异果奇花,重编塞国群芳谱;教绝域人民男耕女编,三复豳风七月诗。”(“群芳谱”即花木汇辑。“绝域”指边疆。“三复”是再三复习。“豳风”是指豳国(今陕西省邠县)人民勤于耕种的风尚。“七月诗”是《诗经》中倡导劳动生产的一章。)显然,修建农林试验场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人民勤于劳动生产,促进地方经济建设。清朝诗人萧雄,在任职新疆期间,写了不少记载地方风土的诗篇,他在《蚕桑》一诗的注释中说:“左文襄公(即左宗棠)于肃清新疆后,大劝农桑,以培根本。各城设局派员专办蚕务”。左宗棠虽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理人,但他荡平了阿古柏武装侵略势力是有功的,之后又大力倡导地方经济建设,也是不可抹煞的历史事实。左宗棠“大劝农桑”和王树楠倡建农林试验场,虽然中间相隔二十年,但是他们前呼后应,都想为地方人民做点好事。为了把话题讲得更深远一些,还可以追溯到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鲁明善是元朝时期著名的维吾尔族农学家,他总结了我国西域地区和中原地区的农事经验,根据各个地区的气象、水利、畜收、耕作、园艺、蚕桑等各方面的不同条件,写成了一部《农桑衣食撮要》。这部农书于公元一三一四年刊行以后,引起了元、明、清三朝政府的重视,清朝政府还把它列入“官书”,责成各地推广。因此,王树楠等人以官办民助的方式,建造新疆农林试验场,确实有其历史根源的。

当时所建造的农林试验场,不仅植桑栽槐,培花育果,还从内地请来能工巧匠,修建了富丽堂皇的“不系山房”(用作集会和陈展的楼阁)、“梦鱼轩”(管理鱼塘的庭堂)、“醉月亭”(看守花圃的六角亭)等亭台楼阁,供游人观赏休憩。试验场建成后,清廷贵族载澜谪戍乌鲁木齐,此人对这里的景色甚为欣赏。当时,载澜虽然是个负罪的犯人,但因为他是光绪皇帝的叔叔,又是朝廷诰封的“镇国公”,地方官员自然要投其所好,于是那些高官显宦经常在“不系山房”奉陪载澜吃喝玩乐。不久,载澜就把培育农林良种的试验场,霸为个人别墅,并改名“说园”,还由当时在乌鲁木齐的书法名流为之题写园名,精工刻石,镶筑在园门楣首。因为载澜爱好花卉,地方当局特意从内地引来芍药、牡丹,选派专人精心栽植。并特建一座“花神祠”,以借“神威”,让奇花异木茂盛生长。从此以后,试验场由造福地方人民的场所,变成了封建贵族阶级的个人乐园。

辛亥革命后,“民国督军”杨增新为笼络人心,允许人民群众入园游览,并栽桑养蚕,植棉种瓜,用以标示试验场的本旨。试验场由杨增新经营了十几年,它虽然对“男耕女织”没有发挥多大的示范作用,但是试验场却成了当时很好的城市园林。

杨增新死后,由于军阀争权,战火纷飞,这座美丽的城市园林,时而当作军营,时而收容难民,以致横遭摧残,使之千疮百孔,面目全非。一九三三年盛世才上台后,因为试验场和当时的军官学校毗连,名义上把试验场划归军校作校园,实际上由他的嫡亲、军校教育长汪鸿藻所霸居。从此,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农林试验场,连同它的别称“说园”,在乌鲁木齐消失了。(来源:《乌鲁木齐史话》)

资料链接:乌鲁木齐八一中学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直属的一所省级重点中学,1947年5月由原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亲手创建于山西省离石县杨家会村的一座破庙里,原名“贺龙子弟学校”,1948年三五九旅扩编为第二军,学校也随之改名为“二军子弟学校”。在战火纷飞的解放战争年代,随军迁徙,逐步成长壮大。1949年底学校随军进疆后,校名始为“新疆军区子弟学校”,后改名为“新疆军区子女学校”,1964年10月学校由新疆军区移交地方,隶属于自治区教育厅,定名为“乌鲁木齐八一中学”。学校地址为乌鲁木齐市青年路15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