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批批動口不動手的“賞石觀”

有人說——吃飯的比種糧的高明。你信嗎?說這話的絕對不是種糧的,一定是隻吃不種的,他們有個似乎駁不倒的理由——好不好吃我一吃就知道。呵呵,“吃”不是誰的專利,種糧的也吃飯。“只吃不種的”懂得怎樣種出好吃的糧食嗎?當然,並非所有種糧的都能種出好吃的糧食,但好吃的糧食必須要種才會有收穫。

張衛:批批動口不動手的“賞石觀”

“吃”的前提條件是“烹”,“烹”的前提條件是 “種”,“種” 與 “烹” 歸結到一個字就是“做”,不“做”就沒有“吃”。可見,好不好吃與“做” 有莫大的關係,只會“吃”不會“做”不見得高明到哪兒去。切勿繼續強調“吃”的能耐,不然會有“好吃懶做”之嫌,而且吃相併不雅觀。

張衛:批批動口不動手的“賞石觀”

有人說——鑑賞的比畫畫的高明。你信嗎?持此高見者認為自己閱畫無數、見多識廣,沒有畫你鑑賞什麼?沒有人去畫你拿什麼來欣賞?畫是怎麼產生的?它需要怎樣的思維、技巧、閱歷、積累與情趣?不去畫你會了解筆墨嗎?會有創作的心得嗎?懂得聯繫實踐分辨高下嗎?站著說話的總是比彎腰創作的頭抬得高,他們會把頭抬得高高地說,金雞獎、百花獎……不是評委評出來的嗎?難道是創作者自己評出來的?是的沒錯,可是這些權威評委也是從創作者一步一步摸爬滾打走過來的,而不是天生高明沒有創作實踐經驗的評委。

張衛:批批動口不動手的“賞石觀”

在石界,也有一些“賞石人”瞧不起“玩石人”的現象,動口不動手的“大賞家”多不玩石卻又熱衷於發表高見,久而久之便產生了高人一等的錯覺,他們刻意美化“賞”、貶低“玩”,認為“賞”要用心、動情乃“正統”,“玩”要動手乃“褻玩”,玩石人是文化素質低下的“農民”——把奇石當作玩物,根本就不懂得“心懷高遠,品石悟道”。如果“動手”就是“褻玩”,那動手能力很強的人豈不是十惡不赦?什麼混賬邏輯。

張衛:批批動口不動手的“賞石觀”

名堂就出在這個“玩”字上。“玩”也有罪,可以荒廢學業、主業“玩物喪志”;可是也能“玩出世紀絕學”——王世襄就是“玩”出來的當代大玩家,如果不瞭解的可以百度一下,他的成就哪樣不是“玩”出來的。他玩的東西雜七雜八,多半屬於民俗,但大俗的東西到了他這兒卻玩成了大雅。他留心玩的學問,大凡他玩過的東西,都留下了文字記載和他研究的心得。黃苗子先生說他“玩物成家”,啟功先生說他“研物立志”。過去在一般人眼裡,架鷹走狗鬥蛐蛐是遊手好閒的市井之徒所為,經他一玩和總結,一變而成為了文化。玩物研物可以成為大玩家。“玩”的裡面有研究、有發現、有創造。

張衛:批批動口不動手的“賞石觀”

如果說古代,我也湊合著說說,宋時的“文人四藝”——焚香、鬥茶、插花、掛畫,不也是“玩”出來的嗎?誰都可以“賞”,但不能沒良心地貶低了“玩”,人家不“玩”出東西來你拿什麼來“賞”?

強調“賞石”高於“玩石”的人,可以到野外去“賞”,山上、河灘、大漠有很多天然的石頭,“賞”人家選好角度、配好臺座、題好了名的石頭好沒意思。工作人家都做好了,免費“賞”的時候就不要說人家沒有情懷。

張衛:批批動口不動手的“賞石觀”

本文不想長篇大論,而想說的是一個淺而易見的道理,“玩石創作”與“賞石消費”本來就不應該分什麼高低貴賤,人家選好了角度、立好了意、配好了臺座、題好了名、演繹出一個個故事,我們在得以免費“賞石消費”時應該表示感謝,而不是要表示我們更高明,硬要往自己身上貼上高大上的標籤,而刻意貶低他人的創作勞動,應該給玩石以及玩石人起碼的尊重。

張衛:批批動口不動手的“賞石觀”

厚古薄今的根本原因並非在於見多識廣,而是沒有全面正確認識“當代賞石”,更沒有真正認識什麼是“當代主流賞石”。筆者將在後續文章談談這個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