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

清新福建,福来福往,自由自在。

​土楼

福建旅游名片

南靖田螺坑土楼

福建土楼的标志性建筑

由于外形是四座圆楼簇拥着一座方楼

所以也被网友形象地称为

“ 四菜一汤 ”

圆形土楼为菜,方形为汤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

八闽旅游 / agui photo

福建土楼因其“是东方血缘伦理关系和聚族而居传统文化的历史见证,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生土夯筑的建筑艺术成就,具有普遍而杰出的价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汶斯·安烈称“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神话般的山区建筑模式”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

土楼(南靖)景区 / 冯木波 摄

福建土楼(南靖)景区位于南靖县境内,由田螺坑片区、云水谣片区和河坑土楼民俗文化村片区三大片区组成,面积约3.03平方公里,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

田螺坑土楼群 / 张志坚 摄

田螺坑土楼群位于南靖县书洋镇上版村,是福建土楼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福建土楼的名片,俗称“四菜一汤”。其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湖岽山坡上,于元末明初开始兴建,至20世纪60年代,建楼时间前后跨越600多年。田螺坑土楼群依照《考工记图》中的“明堂五室”进行规划布局,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次序建造的“一方三圆一椭圆土”楼群,是独具特色的建筑形体组成的经典之作,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景观村落。土楼群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和昌楼,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均保存完好,现住户均为黄氏族人。2008年田螺坑土楼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

裕昌楼 / 吴飞龙 摄

裕昌楼位于南靖县书洋镇,始建于1308年,是福建土楼现存最古老的土楼。裕昌楼是早期股份制的产物,由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出资建造,共有5层高18.2米,房室270间。全楼有5部楼梯,分为五大卦,底层厨房内设有水井,共22口,是福建土楼中水井最多的土楼。楼内天井中心建有单层的圆形祖堂,堂前用卵石铺成的一个阴阳八卦,分五格,代表“金、木、水、火、土”。裕昌楼最大的特点是柱子东倒西歪,最大的倾斜度为15度,看起来摇摇欲坠,但经受七百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地震的考验,至今依然如故。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

塔下村 / 冯木波 摄

塔下村位于南靖县书洋镇,历史悠久,风光秀丽,文化底蕴丰厚,是首批“中国景观村落”、“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素有“灵秀水乡,梦幻家园”的美名。古村落地形为“一水依两岸”的狭长地带,一条长约1公里的蜿蜒山溪从峡谷中穿过,水色清明澄碧,溪流上有11座风格各异的石拱桥,沿溪两岸有42座土楼,一座座土楼在青山秀水环抱下,俨然一幅幅超凡脱俗的明清山水画,因此,塔下村也获得了“闽南周庄”的美誉。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

和贵楼 / 陈海燕 摄

和贵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璞山村,寓意“以和为贵”,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通廊式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547平方米,建筑面积3574平方米,楼高5层(前楼高17.08米,后楼高17.95米),每层28间。和贵楼运用悬浮原理,以松木为桩基、筏基,在3000平方米的沼泽地上建起最高方形土楼,宛若陆上的“诺亚方舟”。土楼墙体高厚比在200多年前就达到13:1,具有极高的建筑技术研究价值。楼内有两口水井,一口清亮如镜,一口却混浊发黄,被称为“阴阳井”。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

怀远楼 / 张捷 摄

怀远楼位于南靖县梅林镇坎下村,建于清代(1905-1909年),坐北朝南,直径42米,楼高4层(14.5米),每层有34个开间,共136间,占地面积1384.7平方米,建筑面积3468平方米,是福建土楼申报“世遗”所有土楼中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土楼。土楼采用成熟的“倾壁造”技术营建鼓形土楼,是中原版筑技术经过几千年积累提高的结晶,是夯土文明最高成就的代表。楼内防卫设施齐全,设有灌水道、瞭望台、射击口,集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

河坑土楼群 / 沈志坚 摄

河坑土楼群位于南靖县书洋镇曲江村,以“法天象地”作为规划布局理念,方圆土楼一次规划分批建设,在不足1平方公里范围内集中排布13座大型土楼,由朝水楼、阳照楼、永盛楼、绳庆楼、永荣楼、永贵楼6座方形土楼,裕昌楼、春贵楼、东升楼、晓春楼、永庆楼、裕兴楼6座圆形土楼及1座五角形南薰楼组成,是福建土楼中最密集的土楼群落。2008年7月,河坑土楼群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

云水谣古镇 / 冯木波 摄

云水谣古镇介于南靖县书洋镇、梅林镇两镇之间,有璞山村、官洋村和坎下村3个村。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中悠长古道、百年老榕、神奇土楼、灵山碧水,无不给人以超然的感觉。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

本图文综合整理自:学习强国(原文来自中国旅游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