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包”记

头条号的处女作,我这人很随性,就从今天早上的包子说起吧。

最近在老丈人家住,每天早上上班都能路过黄河北街一家包子店,天天排队排的一长溜,我总在想:这包子就这么好吃吗?今天早上又路过,寒风中突然激发了我吃几个热乎乎的包子的欲望,于是停下来排队买了三个,猪肉大葱的,包菜粉条的和牛肉粉条的。一吃之下果然不同凡响。

这是典型的河南“土包子”味儿,虽然“土包子”大多是用来形容人的,可是在现如今美食界,流行的是“土”美食,土鸡蛋,土菜馆,这个“土”用在美食上,我理解是带有本乡本土、原汁原味儿的意思,这家包子店的包子我感觉就是非常符合河南本地口味的“土”包子,整体都是咸香味儿。这家店老板对馅料的把控可以说是深入河南老乡的骨髓里了,咱本地人爱吃的包子,就是这个味儿。包菜粉条是典型的素馅荤汤做法,看不到一丁点肉却满口肉香,包菜软烂,粉条油香,大片的葱花在猪油高温之下激发出的葱香点缀其间更是恰到好处提升了味觉体验。

食“包”记

包菜粉条馅儿的是素馅包子里的扛把子

猪肉大葱馅儿肉香四溢,油汪汪的,熟葱的味道很好的激发出猪肉本来的香气,吃到最后一口哪怕没有馅儿了,那一汪咸香的酱色油水还是能让你很满足的把它全部塞入口中。

食“包”记

猪肉馅儿的最好吃

牛肉粉条的两元一个,其他无论荤素都是1.5元,相比之下牛肉粉条的就有些性价比偏低了,牛肉实在太少,只闻肉香不见肉粒,但味道依然不错。

食“包”记

牛肉馅儿的基本看不到牛肉,略坑

其实说起包子,这个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性美食全国各地哪都有,耳熟能详的你比如开封的灌汤包、上海的生煎包、广味儿的叉烧包、江苏的蟹黄汤包、天津的狗不理……等等等等,不胜枚举。从包法上、馅儿料上、做法上、吃法上都南北各有差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包子包子,都要有面皮包裹着馅子,哈哈。中国人为什么爱吃包子,我觉得这包子里面是大有学问的。

从文化上讲,包子暗含着各种不同文化的包容、融合,因为一个小小的包子里既有发源于中国的小麦,又有借助丝绸之路方能享用的异邦调味料,既有北方饮食习惯奠定的面食基础,又有南方厨子在馅料上融入的细腻心思。小小一个包子既要有面、有肉、有菜、有五味杂合的调味料,还要经过发酵、揉搓、切洗、搅拌、熏蒸等繁杂的工序,丰富的元素参与其中,最终端上桌呈现在食客面前的却是一个整体,一口之下又能旋即让你感受到厨子投入其中的无数心血,丰富的口感和鲜美的味觉体验在口中交织融合,使你在获得饱腹的满足感之余,能品味到精彩的内里乾坤。

从饮食习惯的差异上讲,包子还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虽然归为主食一类,但早中晚皆可食用,这是南北方饮食习惯巨大差异中少有的共同点,无论是北方的面还是南方的米,生活在异乡的人总是会对早中晚三餐中的某一顿食用一种主食感到厌烦,唯有包子,不论哪顿吃都毫无违和感。

包子又是一个能够承载国人回忆的好的载体,儿时妈妈包的包子,离家求学时父亲送上车的包子,刚刚踏入社会屡遭生活的蹂躏后,和朋友或者同事在小饭馆里的那顿包子……每个人的心底里都会有一个角落,一段回忆里闪现着始终挥之不去的包子。就说我吧,20年前在西北军校生活时的艰辛,不时会从心底泛起涟漪,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每次重体力活之后,我们每个班餐桌上那堆得像小山一样的包子,包着的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白菜粉条猪肉馅,那里面还有我们的青春、我们挥洒的汗水、我们同吃、同学、同劳动的同学战友情。

黄秋生在《不能说的秘密》里饰演周杰伦爸爸的时候,有一句台词让我印象很深,“他们抽烟,还不听音乐,他们是坏人。”在一个热爱音乐到视其为生活真谛的人的心里,他真的很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不喜欢音乐。对于一个爱吃的人来说,我也很难理解一个不爱吃包子的人如何能称自己为吃货。在我看来,不爱吃包子的人,不仅仅是不配身为吃货,更是与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自觉划清了界限。你说,你连包子都不爱吃,你还敢说你是中国人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