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第14號門:日均300公斤廢棄口罩,在此“涅槃”發電

今年大年初一早上八點不到,一輛車從高升橋出發,一路途經四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一天跑下來,已經三四百公里。車上是成都市城管委固廢處置監管中心的範曉輝科長和他的同事們。一天時間不到,他們負責監管的四座生活垃圾焚燒廠就建立起了廢棄口罩規範處置流程。

近日,紅星新聞記者跟隨範曉輝走進了位於龍泉驛區洛帶鎮的成都萬興環保發電廠一探究竟。

特殊的第14号门:日均300公斤废弃口罩,在此“涅槃”发电

特殊的第14號門:

900℃以上高溫焚燒處置

每天運往龍泉驛區萬興環保發電廠的城市生活垃圾,在進行焚燒發電前,通常需要在垃圾倉進行發酵。“發酵是為了進一步濾出垃圾中的水分,提高垃圾的熱值。”萬興環保發電廠生產運行室主任介紹說,為了防止發酵過程中的異味擴散,垃圾倉採用了負壓設計,“通俗地說就是隻有外面的空氣能被吸進去,裡面的異味是‘逃’不出來的”。

走進發電廠,隔著玻璃,可以看到垃圾倉內小山般地堆積了20餘米高的垃圾。垃圾倉長110.77米、寬23.8米、高28米,大約9層樓高、半個足球場大小,可存放生活垃圾約1.8萬噸。倉內3臺直徑5.5米的機械抓手對垃圾進行翻動,並把發酵完成後的垃圾投入一側的焚燒爐內進行燃燒發電。

特殊的第14号门:日均300公斤废弃口罩,在此“涅槃”发电

在垃圾倉的一側,是15扇連通卸料大廳的門。垃圾運輸車輛進入卸料大廳後,在現場督導人員的指揮下,有序將垃圾通過不同的門倒入倉內。範曉輝介紹,疫情發生以來,成都通過在社區等設置廢棄口罩回收專用垃圾桶、運輸過程中安排廢棄口罩收集專用車、發電廠開闢廢棄口罩無害化處置“綠色通道”等措施,確保市民使用後的廢棄口罩在環保發電廠得到及時無害化處置。

“疫情發生以來,這裡每天接收的廢棄口罩從幾十公斤到幾百公斤不等,日均處置大概300公斤。”範曉輝說,發電廠從連接卸料大廳和垃圾倉的15道門中,專門指定靠近大廳入口的第14號門作為傾倒廢棄口罩的固定窗口,“口罩倒入垃圾倉後,會第一時間被投入焚燒爐內進行處置,焚燒爐溫度達到900℃以上,可以使細菌、病毒瞬間就飛灰湮滅。”

特殊的第14号门:日均300公斤废弃口罩,在此“涅槃”发电

生活垃圾儲存5至7天

日均處置廢棄口罩約200-400公斤

隨後範曉輝詳細講解規範處置流程。除了上面提到的“綠色通道”和“即入即處理不暫存”這兩步,還有“測溫”“消殺”“登記”“計量”“建立臺賬”“再次消殺”這六步。運輸廢棄口罩的車輛進廠時,工作人員會對駕駛員進行體溫檢測,對車輛進行消殺,除了登記人員車輛信息,車輛還會過磅稱重計量,建立專門的廢棄口罩處理臺賬,車輛最後出廠時也會再次進行消殺。

在廠區的沙盤模型前,萬興環保發電廠生產運行室主任指著沙盤的左上角介紹說,車輛進廠後,直接進入卸料大廳。“選擇14號門是因為距離近,運輸車輛進入廠區後,可以在第一時間將廢棄口罩卸下,是專門開闢的綠色通道。

大年初一範曉輝就和同事們開始前往各個焚燒廠,與一線垃圾處置人員一道開展生活垃圾和廢棄口罩處置工作,指導各焚燒廠建立了廢棄口罩“八步法”規範處置流程,確保了日均1.7萬噸左右生活垃圾和1500餘公斤廢棄口罩安全無害化處置。

特殊的第14号门:日均300公斤废弃口罩,在此“涅槃”发电

“之前是一週一次的日常監督檢查,現在每週檢查的頻率會提高到兩到三次。”範曉輝說,焚燒廠的工作人員確保廢棄口罩及時處理完畢,而他們則確保各廠保持穩定運行和工作人員的安全,“當前,全市生活垃圾產量不斷增加,焚燒處置壓力巨大,除了計劃檢修期,焚燒廠一刻都不會停,請我們的市民共同努力,源頭減量生活垃圾,做好生活垃圾分類,減少其他垃圾產生”。

“廢棄口罩最開始每天幾十公斤,現在維持在200公斤到400公斤。”範曉輝介紹說,同時運來的生活垃圾也在逐漸增多,每天運來的生活垃圾數量約2950噸,進入焚燒爐的垃圾量約2500噸,另外約450噸滲濾液在廠裡得到妥善處理淨化後回收利用。今年成都市還將加快建設另外6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全部建成後日焚燒處理能力將達到2.1萬餘噸,屆時將實現全市原生生活垃圾全部無害化焚燒處置目標。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林聰 實習生 成博 攝影記者 王歡

(紅星新聞V6.8全新上線,歡迎下載)

特殊的第14号门:日均300公斤废弃口罩,在此“涅槃”发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