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王功成名就回家鄉,不開豪車只穿舊衣裳,40多年入村就步行

一些功成名就的人,衣錦還鄉時大都在當地引起鄉親們的熱烈的歡迎和稱讚。但是到了山西王閻錫山這兒就不一樣了,他回鄉時卻很低調,他穿的是外婆給他做的鄉村式的舊衣服,乘的是一輛半舊的吉普車,跟隨他的也沒有大隊人馬,只有2個副官和1個司機,僅僅三人而已。

每當車子開到村口的時候,他就會讓司機停下了車子,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村子。他在回家的途中,只要碰到街坊鄰居他就會停下來和他們聊幾句,然後,有禮貌地揮揮手告別,短短的一截路,就這樣走走停停,甚至要走到一個多小時才能到家,這個回鄉探親的習慣一直伴隨他幾十年。閻錫山為什麼這麼低調,不開著車直接進村呢?

山西王功成名就回家鄉,不開豪車只穿舊衣裳,40多年入村就步行

一、主要和他所受的教育有關。

這得從他的出身說起。

清光緒九年九月初八(1883年10 月8日), 閻錫山出生于山西省五臺縣河邊村(今山西定襄縣河邊鎮)一個以經商為主的小地主家庭。閻錫山的出生給父親帶來極大的歡喜,因為閻錫山的父親結婚都9年了,才生下這個兒子,他給閻錫山起名字叫閻萬喜,來表達他喜悅的心情。閻錫山的父親當時在本村經營有三十幾畝土地,一個雜貨鋪,家境富裕,這就給閻錫山讀私塾創造了條件。不幸的是閻錫山的母親在他6歲時就病死了,閻錫山從7歲被送進私塾讀書,他的這個名字還是秀才老師在他父親的邀請下給他起的。

閻錫山聰明伶俐,學習用功,他能很快記住書裡的東西,對老師講述的課程他的悟性極高,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在私塾裡所學的主要是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和詩經、書經、易經、禮記、春秋、左傳等所謂的“四書”、“五經”這些傳統的教育,使他受到了儒家傳統思想文化的薰陶,從而對他的一生起了很深的影響,也使他有著濃厚的思鄉情結。

閻錫山後來赴日上軍校,他這個武夫可以用儒將來形容,他最推崇儒家的“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他一直緊跟北洋的,加上日本重禮儀,也決定他對任何人都不會過於偏激,總能做到凡事留一線,以後好相見。對於自己的父老鄉親,就更善待了。

沐猴而冠的項羽把西楚王國的國都定在老家。仗義痞氣的劉邦想把漢皇朝的首都定在老家。他倆都沒成功,但晉(山西)王閻錫山實現了還很成功!


山西王功成名就回家鄉,不開豪車只穿舊衣裳,40多年入村就步行

從沒有哪個軍閥像他一樣控制家鄉四十來年(1911年10月29日-1949年4月24日)。衣錦還鄉,榮歸故里,是每個人的夢想,但閻錫山回鄉的方式就是這麼的與眾不同。

第二、對自己留後路。

山西王功成名就回家鄉,不開豪車只穿舊衣裳,40多年入村就步行

1、那時各種新舊軍閥,爭來鬥去,朝不保夕。

稍不小心,今天你是晉(山西)王明天你就可能是晉奴,甚至家破人亡。典型的如齊(山東)王張宗昌,這個三不知(錢、兵、女人數量)的混世魔王,出盡風頭,成為人見人恨的笑柄。被人刺殺後,還暴屍一天,鄉親拍手稱快!

山西王功成名就回家鄉,不開豪車只穿舊衣裳,40多年入村就步行

2、再加上唐朝山西有個汾陽王郭子儀做榜樣。他很低調,低調到把自己降低為“奴才”的樣子。他能做到打開大門讓大家看見他像奴僕一樣給妻女梳妝,他能做到父親的墳墓被挖而能對皇帝流淚自疚。所以他再造唐朝功蓋天下上不疑,統帥三軍權傾天下朝不忌,窮奢極欲而人不非。終成七朝元老!人生大贏家!

閻錫山對鄉親們的感情很深厚設身處地為老鄉們著想,山西人大多感念他,感念他的低調做人,在鄉親們面前從不擺架子,感念他確實保了山西人的一方平安。曾有人問過閻錫山,為何不直接把車子開進村子裡?閻錫山說道:

“孫中山先生一直教導我們說,我們是人民的公僕,如果我們一直開著車子進村裡,村民們會害怕的,也會害怕我,這是不好的。”

第三、閻錫滿懷鄉土情,努力為鄉親們做貢獻

家鄉養育了他,他不忘本,他勵精圖治,只為回報鄉親。但並沒有像網上傳說的一直都是人人都有飯吃,娃娃都有學上。在災荒時,他也做不到這點。但他一直在努力!

在地方建設上,他與粵(廣東)王陳炯明齊名,可稱之為南陳北閻。陳炯明提的是聯省自治,他提的服從中央的命令,保衛地方治安,與鄰睦好。“上奉天子,保境安民”是五代南楚馬殷的主張,被他承襲。

1、他比陳炯明更會建設。

他主政山西期間,重視人才,培養人才,創辦技校,提升技術,實行包工制。

2、多次拒戰,為民謀利。培養民德、提升民智、讓民獲利。豫、魯、冀、秦等地災民、人才大量湧入。人口紅利更促進山西發展,被評為模範省。

3、興辦產業,發行債券。大力發展水利、蠶桑、造林、棉麻、畜牧。發行各種債券,促進金融繁榮。為父老鄉親的福祉而努力,故而深受晉民愛戴。這也為他學田橫五百士造出的太原五百完人提供了土壤,其實自殺的有40來人。

山西王功成名就回家鄉,不開豪車只穿舊衣裳,40多年入村就步行

閻錫山卒於一九六零年四月廿八週一。山西布政使司代州五臺縣河邊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河邊鎮河邊村)有他的故居,也叫河邊民俗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