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計,計的是人心,謀的是成敗

無論是從正史的角度看,還是從《三國演義》一書中看,諸葛亮這一人物都是以足智多謀,心思縝密而聞名。在歷史記載中,亮共參加了五次北伐,在《三國演義》一文中則是七次。眾多書迷/歷史迷往往都對第一次北伐記憶會更加深刻,尤其是書迷——在《三國演義》一書中與《三國志》的最大不同點在於關於第一次北伐戰爭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一書中增加了一個廣為人知的空城計。


空城計,計的是人心,謀的是成敗

羅貫中在撰寫《三國演義》時,據郭衝 《條諸葛亮五事》(按系民間傳說)中之第三事,渲染而成《三國演義》第九五回.其情節為街亭失守, 司馬懿大軍直逼 西城 , 諸葛亮無兵禦敵,卻大開城門,並在城樓撫琴,司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

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中,諸葛亮為了擺空城計,讓旌旗隱藏,四面城門大開,又以士兵扮作老百姓在城中打掃街道。自己則來到城樓上,焚香淨手,憑欄彈琴。

空城計,計的是人心,謀的是成敗


待司馬懿的先行部隊來到城樓下後,觀之生疑,不敢輕易入城。司馬懿的反應非常耐人尋味,原著對他的反應用了四個字,即:"懿笑而不信。"下令三軍停下,自己則飛身前去查看,見後大疑。使得司馬懿不禁反問自己"以諸葛亮的手段計謀,這是虛則實之?亦或是實則虛之?"

眾所周知,諸葛亮除了是一名傑出的軍事家以外還是一名傑出的政治家。他的諸多行軍指令背後都有著濃郁的政治色彩。那麼我們回過來看,他既然以及安排好了人手扮做"空城"那麼他為何還要羽扇綸巾,焚香彈琴呢?似乎除了彈琴他也可以有很多別的選項來展示他的"從容不迫"。

空城計,計的是人心,謀的是成敗

司馬懿自幼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司馬懿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軍擒斬孟達,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遠征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可以說司馬懿算得上是一名儒將。

最瞭解你的往往是你的對手,諸葛亮深知司馬懿的多疑才會故佈疑陣,深知司馬懿的才學才會選擇在城樓處焚香彈琴,這樣既能展示出他的"從容不迫",也能同司馬懿之間來一場政治對話,傳遞給他相關的政治信號。

空城計,計的是人心,謀的是成敗

那麼,諸葛亮這一招空城計真的就迷惑到了魏軍嗎?此計並非無懈可擊。司馬昭點破了諸葛亮的空城計不過是"故作姿態",也就是說司馬昭都能看出諸葛亮的空城計是有問題的,那麼其他將領呢?

既然如此,那麼司馬懿帶兵15萬,完全是可以撥出一支兵馬去攻城試試虛實的。但是實際上司馬懿並沒有這樣做,這就回到了前文我們所提到的琴聲中透露出的政治信號,司馬懿在這琴音中聽懂了諸葛亮所想傳遞的信號。

司馬懿歷來為曹魏君主所忌憚,從曹操就開始,如今曹叡雖然重用,但對其防備心理並未消除;,倘若蜀國不斷北伐,那麼魏國則必須重用司馬懿領軍出戰,然如今破了這一出空城俘獲諸葛亮,則司馬懿的價值蕩然無存。以帝王之心我們不難想到"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以及"功高震主"這一說。

空城計,計的是人心,謀的是成敗


故而,司馬懿只能讓魏軍相信諸葛亮空城的背後的陷阱,並以"亮平生謹慎"之說為由宣佈撤退,並在將士詢問時說道"汝輩豈知?宜速退。"

現在看來"空城計"實則為"攻心計",是一種心理戰。在己方專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空虛,就是所謂"實者實之,虛者虛之"。敵方對此產生懷疑後,更會猶豫不前,就是所謂"疑中生疑"。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諸葛亮這一手空城計,算計了人心,算計了手中的資源,算計了敵方的政治壓力,最終謀得了西城縣的平安與自身的"美名",並以此塑造了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智慧的閃光點,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去了解這一歷史人物,瞭解這段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