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穿普拉達的女王》:有趣但可惜的電影,主角定位不夠清晰

前段時間看了電影《穿普拉達的女王》,也有的片名為《時尚女魔頭》。這個電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的提名和最佳服裝設計提名。

應該說,這是一個有趣的電影。其故事並不複雜,講的是一個懵懂的女記者入職時尚雜誌公司的故事。她對時尚一無所知,甚至穿著有些土,但女上司卻是個“時尚暴君”。工作期間,這名女記者遭受了“社會的毒打”。同時,敘事和剪輯都很流暢,甚至環境背景的佈置和人物服飾設計都稱得上視覺美的享受。看完電影后,我覺得很舒服。

評《穿普拉達的女王》:有趣但可惜的電影,主角定位不夠清晰

不過要說故事性,我覺得《穿普拉達的女王》存在一定的瑕疵,而且重點都集中在了主角身上。接下來,我將從不同的角度,來聊一聊《穿普拉達的女王》的主角。

《穿普拉達的女王》的主演是海瑟薇和梅姨,接下來直接以這兩位演員的本名來稱呼。從戲份來說,海瑟薇無疑是主角,由海瑟薇衍生的次情節也是比較多的。不過,梅姨卻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女主的提名。當我看到這個獎項的時候,我不得不回頭去思考——誰是主角?梅姨是主角嗎?電影是雙主角嗎?

當我想到“梅姨是主角嗎”這一問題的時候,我下意識的作出判斷,她不應該是主角。但是,站在奧斯卡獎項的角度去思考,卻又隱隱覺得,梅姨作為主角似乎也沒毛病。為此,我不得不跳出這個條條框框,去思考判斷主角的標準。這一回我就發現原因了。

評《穿普拉達的女王》:有趣但可惜的電影,主角定位不夠清晰

由於電影是視聽藝術,所以很多人在判斷人物形象的時候大都會依據電影呈現的效果。但是,電影的創作並非一蹴而就,中間經歷了多個再創作的階段。起初,刻畫人物是依靠劇情設計。

而在拍攝階段,優秀的演員會通過想象,來對人物形象再創作。優秀的演員在表演時,心理戲是比劇本更多的。這一點在《演員的自我修養》那本書中有豐富的講解。同時,導演通過燈光效果(參考《教父》頭頂燈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剪輯、佈景色調等方式,可以對人物形象進一步再創作。

然而,我在思考人物形象的時候,往往是以劇本階段為主的。我會抽離出演員和導演的影響,重點思考劇情臺詞和人物的關係。因為《故事》曾經提過,劇情本身就是在刻畫人物,二者是一體兩面的。

評《穿普拉達的女王》:有趣但可惜的電影,主角定位不夠清晰

基於劇本的評價標準,我認為梅姨稱不上主角。電影通過諸多細節來塑造時尚女魔頭的形象,同時簡單交代了她的生活婚姻狀態。但就整體而言,這一時尚女魔頭只是一個靜止的人物形象。電影一點點的揭曉,讓觀眾更全面的認識她,但劇情並沒有深入這一人物形象的內在衝突。為什麼她會想要這個而不是那個?她內心的痛苦是什麼?她霸道獨裁是為了保護自己嗎?職業女強人和不稱職的母親、妻子,不同標籤對她的影響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劇本所呈現的效果來看,觀眾對時尚女魔頭的形象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不得不說,梅姨的演技實在是太厲害了,在《穿普拉達的女王》中的氣質碾壓全場,儘管戲份並不是最多,但卻成了電影的最焦點。同時,梅姨很多微表情、肢體語言能讓人感受到時尚女魔頭內心的複雜性,但劇情卻沒有相應的展現。可以說,沒有梅姨,時尚女魔頭這一形象很難會讓人這麼印象深刻。

評《穿普拉達的女王》:有趣但可惜的電影,主角定位不夠清晰

梅姨的出眾演技固然值得稱讚,但卻也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問題——喧賓奪主。無論是戲份還是劇本故事,我都認為海瑟薇更應該是主角。然而,海瑟薇的功力不如梅姨,這就產生一個效果——海瑟薇這一角色的意義,就像是用來介紹梅姨的。主角的存在,只是為了介紹其他角色,這顯得有些諷刺。

如果將《穿普拉達的女王》視為雙主角的電影呢?雙主角電影重點在於兩個人物的相互影響,《觸不可及》、《心靈捕手》等雙主角電影都是如此。然而,在《穿普拉達的女王》中,影響基本上是單方面的,梅姨改變了海瑟薇,但海瑟薇彷彿只是梅姨人生路上的過客。同樣的,喧賓奪主的問題依舊存在。

那麼,海瑟薇這一主角為何總被“喧賓奪主”呢?除了梅姨本身精湛的演技外,我認為故事上的設計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

評《穿普拉達的女王》:有趣但可惜的電影,主角定位不夠清晰

如果說梅姨通過演技硬生生的賦予了角色人物深度,那麼海瑟薇這一主角在劇本上就能體現出人物的複雜性。哪怕演技不佔優勢,海瑟薇這一角色在劇本上依舊存在天然優勢,是能夠刻畫出複雜的人物維。

起初,海瑟薇對時尚一無所知,她渴望的是當一名記者,從事文字工作。但是,當她越想要做好梅姨的助理,她也發生了變化。她嘴上總說著自己不在意時尚,重視家人、朋友和愛人,但她的行動卻告訴我們,真正的她不是這樣的人,她真的很愛那些時尚的衣服。要看一個人究竟本性如何,不是看其怎麼說的,而是看其怎麼做的。在這點上,海瑟薇精彩的演繹了什麼叫“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

評《穿普拉達的女王》:有趣但可惜的電影,主角定位不夠清晰

這種反差在電影中多次出現,甚至電影還刻意營造了一些停頓時刻,讓觀眾屏息等待海瑟薇作出選擇。每一次她都選擇了工作,猶豫時間也變得越來越短。儘管海瑟薇一開始只是個不在意時尚的女記者,但這一份助理的工作開啟了她的不自覺慾望,她發自內心的喜愛那些漂亮的衣服包包。每一次選擇,都是海瑟薇內心中本我和超我的抉擇(參考弗洛伊德的三個“我”)。本我想要美麗和性,超我重視人際關係和道德,但每一次超我都敗下陣來。

這是一個非常妙的矛盾衝突,但電影對其處理得並不算盡善盡美。很多時候,《穿普拉達的女王》有意的淡化這一內心矛盾衝突。在電影中,海瑟薇作出選擇後,她看起來並沒有那麼痛苦和掙扎,甚至還享受其中。如果不痛苦,那就稱不上矛盾衝突了。我認為這是非常可惜的一點。如果處理好這一內心矛盾衝突,那麼海瑟薇這一角色將會更加豐滿。

評《穿普拉達的女王》:有趣但可惜的電影,主角定位不夠清晰

另一個問題在於,海瑟薇這一主角設計得有些粗糙,很多細節邏輯都沒有梳理清楚。海瑟薇剛登場的時候,她是一個很聰明的畢業生,並且進行過深度新聞報道。我認為她至少應該是個注重生活深度的人。但是後來,她的行為表現得很膚淺。比如說,她討好梅姨的方法是穿得更漂亮時尚。我本以為她會去學習各種設計學、時尚史等知識,因為時尚並不是那麼簡單的。結果她只是穿得更漂亮,甚至不全是她自己挑選的。作為一名助理,她卻努力往模特的方向努力,這點就很奇怪。

同時,海瑟薇和梅姨之間的矛盾衝突,也是缺少根基的。海瑟薇之所以忍受著梅姨的暴君行為,是因為她認為熬過一年後,這份簡歷會有助於她跳槽到雜誌報刊企業。但是,只要海瑟薇辭職,這一矛盾衝突很容易就消失。這就導致,海瑟薇此後面臨的很多選擇缺乏力度,因為留有退路。說到底,主角最開始就不適合設定為追求深度報道的記者,那本來就不是她想要的工作,那她和上司的矛盾也就沒什麼大不了的,實在不行就辭職,她也只不過回到原來沒有工作的狀態,絲毫沒有損失。

評《穿普拉達的女王》:有趣但可惜的電影,主角定位不夠清晰

而在故事高潮部分,海瑟薇突然踩剎車,醒悟過來,毅然決然的離開了梅姨。這同樣不是很好的設計。整個電影都在展現海瑟薇的改變,她一點點的變成自己曾經討厭的樣子,做出了傷害他人的決定,邁過了自己的道德底線,逐漸黑化。然而,她始終在為自己辯解。電影循序漸進的推動劇情,彷彿一名跳遠選手的衝刺跑,正當他準備一躍而起的時候,他居然剎住腳步說他不想要這個——這就是《穿普拉達的女王》的高潮場景給人的感覺。

電影努力想要讓海瑟薇看起來不那麼壞,努力讓她顯得“出淤泥而不染”,但這種高潮動作確實顯得生硬不合理。當電影一步步揭曉主角的不自覺慾望,告訴觀眾她就是這樣的人時,畫面一轉卻說:“噢其實吧,她還是曾經那個女孩。”按我的理解,高潮如果是“海瑟薇終於認清了自己”,那會更合適一些。

正是由於以上種種原因,海瑟薇這一主角被梅姨喧賓奪主,缺少主角應有的氣場。但反過來想,我猜測創作團隊本身也是迷茫的,他們把握不準主角究竟應該如何處理。看得出來,電影的重點是展示梅姨塑造的時尚女魔頭,但卻由於這一角色顯得過於靜態,不得不加入一個新的動態角色來推動劇情。

評《穿普拉達的女王》:有趣但可惜的電影,主角定位不夠清晰

當然,這就得迴歸到主題上來。唯有確定了主題,才能更好的把握主角的定位。《穿普拉達的女王》似乎想表達很多主題,但卻未能很好的將其兼容,分清主次。再加上梅姨和海瑟薇的演技功力不對等,電影確實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混亂。由此可見,主角的選擇對電影來說真的是很重要的。《穿普拉達的女王》確實很有趣,但也有些可惜。

-END-

如果你想更深度的認知電影,歡迎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