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程素蒙:​​ 趕會

散文︱程素蒙:​​ 趕會


學校旁邊的這個小村莊叫掌史,平時不起眼,人們種地或者外出打工。但一到四月初五,這個安靜的小村莊就變的異常熱鬧起來。因為每一年的這一天對於這個村莊的人甚至是周圍的十里八村的人都是一個特殊的日子---趕會的日子。農村的趕會,就是趕廟會,俗稱趕會。趕會不同於趕集,趕集隔三差五都有,但趕會卻是一年只有一次,少則一天多達三五天。

不同於北風呼嘯的寒冬臘月,也不同於驕陽似火的夏日,農曆的四月份不冷不熱,這時候莊稼正是生長髮育的時候,田地裡並不是很忙,人們還有些休息的時間,人們趕會的熱情比較高漲,扶老攜幼,呼朋喚友一起去趕會。


散文︱程素蒙:​​ 趕會


小時候,臨近趕會的日子都會非常期待。因為在這一天可以穿上媽媽給做的或紅或黑的方口布鞋,有時候布鞋的前面還有媽媽繡的花花綠綠的小花小草。穿上一雙新鞋那叫一個美啊!恨不得馬上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才好。盼望好久的趕會的日子終於來了,按照趕會的“慣例”,早上吃完飯,媽媽從櫥子裡拿出來做好的新鞋給我穿上,新鞋有點擠腳,不過沒關係,為了“臭美”這點痛還是能忍住的。媽媽不喜熱鬧,每年趕會都是奶奶帶我去。待奶奶吃完飯,收拾好家務,一切準備就緒,在我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下,奶奶就帶我去趕會了。

散文︱程素蒙:​​ 趕會

等我們到了的時候,會上的各種攤位都已經準備妥當了,人也已經很多了。會上賣的東西有鐮刀、鐵鍁等農具;有短袖、褲子等應季衣服;有康園肉餅、炸糕等傳統食物;我最喜歡的是麵人和涼粉。麵人就是用白麵做的,烤熟後再塗上花花綠綠的顏色。賣麵人的籃子裡裝著各式各樣、各種形狀的麵人,像什麼猴子、龍、蛇、馬、孔雀等等。看到麵人,我總是會央求奶奶給我買兩個。在一番討價還價之後,終於如願以償買到了麵人,有的用紅毛線串起來掛脖子裡,有的就用手緊緊的抱著,生怕別人偷了去。買了麵人和奶奶再擠著向前走,奶奶總會緊緊的抓住我的手,生怕走丟。看到有賣涼粉的攤子奶奶就會帶我坐下來吃上一碗。賣涼粉的人用鏟子從大桶裡把涼粉鏟幾塊放到碗裡,放點鹽,放點醋,放點香油,再來點香菜,就這樣一碗再簡單不過的、香噴噴的涼粉就做好了。涼粉做好之後奶奶就看著我吃,奶奶捨不得再買一碗,她那用手絹緊緊卷著的錢還要留著養家餬口。奶奶趕會最喜歡的東西不用花錢,那就是聽戲。

散文︱程素蒙:​​ 趕會

在我們這裡,山東省和河南省交界,豫劇比較盛行也聽的最多。一個簡易的戲臺子,幾件破舊的戲服,幾個盛二胡、嗩吶等樂器的大木箱子,這些就是戲班子全部的家當了。臺上的演員們著著簡陋的妝容認真的咿咿呀呀的唱著,曲目有《朝陽溝》《穆桂英掛帥》之類的;臺下的聽眾,基本上是上了年紀的爺爺奶奶,自帶一個小馬紮,爺爺們抽著旱菸,奶奶們編著草編。擠到一個再也擠不動的地方,奶奶就會坐下,把我攬在懷裡。臺上的戲聲夾雜著嘈雜的說話聲、小販們的叫賣聲;臺下的觀眾們聽的如醉如痴,挪不開腳,唱到動情處,還有人拿出手絹偷偷的抹眼淚。然而對於一個小孩子來說,這些臉上塗著花花綠綠的顏色的演員不光是長相可怕,唱的曲目也晦澀難懂,著實無聊。在玩了一遍又一遍買的麵人,聽著戲昏昏沉沉睡了一會之後,我終於坐不住了,吵著鬧著要回家。雖然奶奶還沒有從戲裡緩過神來,但實在是受不了我的哭鬧,奶奶又擠著把我從人群裡給拉了出來,在回家的路上奶奶還在唸叨著:某某某選段唱的不錯,唱某一段的演員長得好看………那時候的我怎麼能懂得在精神匱乏的農村裡,有一個自己的喜好是多麼的不容易啊!回到家裡還會把已經被我攥的掉了顏色,有的還擠壞了的麵人小心的藏到櫥子裡,害怕別人搶去。

散文︱程素蒙:​​ 趕會


又快到一年一度趕會的日子了,離家上學上班已經有十多年了,假期總是錯過趕會的日子。不知道奶奶她們老年人喜歡的那方戲臺還唱嗎?讓我愛不釋手的麵人還有沒有賣的?記憶中那碗美味無比的涼粉是不是依然吸引人呢?



散文︱程素蒙:​​ 趕會

作者簡介:程素蒙,山東聊城人,一名普通的農村小學教師,平時喜歡寫一些簡單的文章。



《鄉韻文學》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