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多半有重遠輕近、重難輕易的毛病

人多半有重遠輕近、重難輕易的毛病

人類有個很大的毛病,拿不到的東西,永遠是高貴的;得到了就不珍貴,就看不起,就卑賤了。沒有發財的人,看到錢,做夢都在想;但有了錢,錢多了的,不知道錢該怎麼用,會討厭那個錢,聽到“錢”字便煩厭了--當然煩歸煩,喜愛還是喜愛的。

貴賤問題是由於人情的重遠、輕近來的。人類的心理毛病,喜歡遠的事情、困難的事情,尤其是不易得到的事情,所以重難而輕易。越是困難越是拿不到的,越是感到名貴得很,外來和尚會念經,因為他難得請。所以說人情重難而輕易,輕視容易的東西。“重難而輕易”是古文,我給它加上“重遠而輕近”,重視遠大高遠摸不到的東西,輕視眼前容易得到的東西。

還有,我再給它加上“重死而輕生”,死了的人、古人都是好的,活著的人都差不多,沒有什麼了不起。有些同學們常說,老師真了不起。我也跟他們開玩笑說:我現在沒有什麼了不起,死後我有三千年大運,還有人給我修廟子,你們最好再投胎來做我廟子的管理人,可以借我的招牌發財了!人活著沒有什麼稀奇的,死了就是好的。這個道理你懂了,你就知道了“卑高以陳,貴賤位矣”的道理。

*****

一般而言,大家看活人的文章,不如看死人的文章來得有興趣。這也是《易經》的道理,“人情重死而輕生,重遠而輕近”,遠來的和尚好唸經,那是必然的。曹丕在他的文章裡,就提到“常人貴遠而賤近,向聲而背實”這兩句話。譬如最近美國一個學禪的來了,他原本在美國名氣就很大,但經我們把他一捧,“美國的禪宗大師來弘道啦”,中山堂便有千把人來恭逢其盛。如果要我去講,不會有兩百人來聽的。要是我到外國去,那就又不同啦!所以要做事業,人情的道理大家要懂,如果這個道理不懂,就不要談事業。

前面說過,人情多半是“重遠而輕近,重古而輕今”。古人總歸是好的,現在我不行,死了以後我就吃香了。像拿破崙啊、楚霸王啊,死了以後就有人崇拜。所以大家要了解人情及群眾的心理。

節選自南懷瑾先生述著《易經系傳別講》

“事在易,而求諸難”,這句話更重要,天下沒有什麼難事,每件事情都很簡單、很容易,都是人自己玩弄聰明把它玩成複雜困難了。但是你告訴他容易也不行,所以人的一般心理,古書上叫做人情,就是人的心理都是“重難而輕易”。越困難,他越看得貴重;越容易,他越看得沒有用。我常跟年輕同學講,我都告訴你了,你不相信;一定要等到我死後有人叫好,你才覺得我說得對、說得好嗎?因為人情也“重死而輕生”,死去的都是好的,活著的並不好;人情也“重遠而輕近”,遠來的和尚會看經,本地的和尚不一定行;人情也“重古而輕今”,古代的就是好,現代人都不行。現在的人是“重外而輕本”,外國來的學問都是好的,自己國家的都是狗屁,認為外國的月亮比自己本土的大又圓。

這真是一個笑話,如果我們這一堂研究《孟子》的人,照個像留下去,後世的人會說:哎喲,他們這一代人好了不起喔!算不得大家還跪在前面,向我們磕三個頭呢!可是我們都看不見了,對不對?這是人情。

同樣道理,這就告訴我們一個處世作人的原則。現在研究心理學、懂得心理學的人,就應用這種心理,故意弄得錯綜複雜一點,人們就信,成為領導群眾的法門了。如果我們這個地方叫人參觀,電梯一上來就到了,是沒有價值的;最好電梯不開,十樓要慢慢走上來,然後這裡弄個欄杆,那裡給他一個彎曲,就有味道了,人的心理就是那麼一件事情。

所以啊,天下的道理,不管做人做事,或政治、社會問題,都是同樣的。你把這個書讀懂了,原則也就都懂了。

人的心理思想,凡是遠的,摸不到的,看不見的,都認為是好的,理想永遠是美的,越是稀少的、得不到的,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便越高,對於淺近的,就覺得沒有多大意思,沒有多大令人稀罕,就如男女之間的戀情,對於一個沒有追到手的女子,永遠覺得是好的,永遠美麗,愛情篤實,可是一旦結婚以後,慢慢地接近,這個卑就出來了,這是人情之常。所以我們人類的思想感情,看見遠大而摸不到的,認為尊貴,而對於親近的卻覺得無所謂了。

人類的普遍心理問題。人往往“重死輕生”,看古人覺得了不起,看今人卻覺得起不了。人又往往“重遠輕近”,遠來的和尚會念經,也就是所謂“菩薩照遠不照近”。人更往往“重難輕易”,對難以到手的,覺得分外珍惜;對容易得到的,往往不知愛惜,這種心理是古今中外一樣的。

節選自南懷瑾先生述著《孟子與公孫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