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方明: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研究亟需“接地氣”

韓方明:國際關係和國際政治研究亟需“接地氣”

編者按:本文為全國政協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察哈爾學會會長韓方明於2013年9月在《聯合早報》發表的文章。文章指出,在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研究領域,亟待呼籲踏實的學風、文風,呼籲更多主體重視具體國家的深度調研,注重“接地氣”的學術和政策研究。

時下打開電視翻開報紙,常常看到評論節目和專欄中一些口若懸河的所謂國際問題名家、名嘴和各色專家點評時政。此類分析往往突出戲劇性、鬥爭性、注重淺顯化和臉譜化,將極端複雜的國際形勢及各國內部局勢,用“地緣政治”、“包圍圈”、“大國博弈”、“戰略陰謀”等大詞簡化敘述,全然缺少深度的調查研究和內部視角。

考慮到媒體吸引大眾的需求,如此淺顯粗疏的評論尚可理解。但我們也觀察到,近年來,很多國際關係、國際政治專業研究文章,也展示出“大而籠統、注重趣味戲劇化、忽視調研”的文風、學風趨勢。這絕不利於各界對國際形勢的準確判斷,也不利於中國與其他國家的深度瞭解和交往。

在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研究領域,亟待呼籲踏實的學風、文風,呼籲更多主體重視具體國家的深度調研,要把握不同文化傳統、不同社會議題的內在差異,注重“接地氣”的學術和政策研究。

韩方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研究亟需“接地气”

中國30年的改革開放,實現了對內經濟社會的改革和發展,也將中國帶入了快速的全球化浪潮之中。中國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國際交往大發展的新局面,政府外交、公共外交、民間往來日益頻繁,跨國交往的主體、議題、範圍都大大超乎人們的想象。然而,筆者時常遇到一些做非洲研究、拉美、阿拉伯研究的專家,驚訝地發現他們既沒去過當地幾次,也不懂當地的語言,甚至沒有當地的朋友,但這依然沒有妨礙他們在研討會、講堂上引用不知轉了幾手的中文網絡資料,旁徵博引、滔滔不絕。

相比發達國家,中國的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研究的確存在較大的差距。跨國的調查研究遠遠不夠,對話互動的渠道依然太少。瞭解溝通尚且不足,分析判斷也自然時常失誤。現實不斷地提醒中國人,中國的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研究實力,遠遠與國家發展程度不匹配,亟需要更加務實、踏實、著眼細微、立足長遠的學術和政策研究。

當今的外交和國際關係研究,其對象已不僅僅是政府間的政治博弈,還涉及到更加深遠的國內經濟政策、社會治理、文化環保等領域的全球對話與合作。這要求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研究不僅要看到國際的趨勢和大局,還要看到不同國家、不同階層差異,關注實時的變化,具備更深刻、更多維的學術視野。

當前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研究的短板,必將造成政策和對外交往中的一些失誤。筆者發現,一方面由於缺少足夠深度的調研,不瞭解各國具體形勢,中國在對外交往中往往雞同鴨講,無法正面、有效地回應對方關心的核心議題,往往盲目批評否定對方的價值觀訴求。一廂情願地大講中國經濟奇蹟,往往花錢勞神,還增大了彼此的誤解;另一方面,中國與發展中國家交往中,對當地群眾的實際需求瞭解太少,儘管做了大量對外經濟援助,但因為沒有對症下藥,產生不了應有的成效,也未能增加當地民眾實際的好感。

韩方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研究亟需“接地气”

當下,外交界和學術界尤其需要鼓勵跨國“接地氣”的實地研究。比如北京的外交專業刊物《公共外交季刊》,今年就刊登了一篇英國高中生的調研文章《緬甸對華外交政策受地緣政治考量的影響有多大?》,雖然是學生作品,還顯稚嫩,讀起來卻比許多專家文章深入和接地氣。原因在於,此文不是閉門造車的產物,而是作者於2012年與當地精英人士、緬甸首都仰光民間團體、國際非政府組織和聯合國代表面對面訪談後的產物,文中第一手知識給大家很多啟發。編委會決定刊登這樣的文章,就是在鼓勵這種認真的調研精神和踏實的學風。

筆者認為,呼籲國際關係研究、國際政治研究“接地氣”有三層意義

第一是轉變學風、文風,注重跨國調查研究和對多元主體的瞭解;第二,“接地氣”的核心是相信和依靠民間,要把國內民間組織、智庫等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廣泛凝聚起各方面智慧和力量;第三,要深入與不同國家的民間組織、社會精英、輿論領袖和百姓對話交流,交朋友聽真話。

為構建“既能觀大勢、又能看細微”,更加“接地氣”的中國對外研究格局。筆者呼籲,中國外交界、學術界等應推動如下改善措施:

韩方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研究亟需“接地气”

第一,要鼓勵民間智庫、民間組織和專家走出去,開展實地研究、瞭解第一手材料。民間智庫、民間組織沒有政治包袱,沒有政府外交背景,可以最大限度地聽取多方意見。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來研究分析中國友好國家、鄰國的實際國情,研究中國在這些地區的援助、開發中的實際情況,瞭解當地民眾的實際需求,要鼓勵中國民間組織調研瞭解當地的情況。鼓勵民間智庫深入調研不同國家的現實情況,參與到國際性事務中,為外交決策提供智力支持。

第二,要拓展民間組織、研究機構之間的聯繫和對話渠道,鼓勵跨國、跨文化、跨宗教民間機構的合作、論壇等,搭建彼此深度瞭解的渠道。要鼓勵國內研究機構與不同國家NGO(非政府組織)、社會精英、輿論領袖建立多元溝通渠道,瞭解不同群體的利益、價值訴求。希望中國政府能夠鼓勵民間智庫的發展,妥善、巧妙地利用民間公共外交努力,來調解國際和地區事務。實際上,全球化中很多國家面臨相似的問題,開展全球性的研討和對話尤其重要。

第三,中國政府要鼓勵深度跨國調研,應在法律、政策和資金上對跨國實證研究給予扶持,涉外決策部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諮詢機制,建立與實踐型專家、研究機構、NGO組織的溝通機制,推動外事決策信息來源的多樣化,鼓勵政府購買民間研究者的政策報告,推動政策決策科學化和民主化。更要鼓勵成熟的智庫“走出去”,承擔更廣闊的國際研究。

第四,還要看到,在與發達國家的外交中,價值觀外交的影響絲毫不遜於利益外交,不能迴避價值觀議題,更不能隨意批判別人社會普遍認同的價值觀體系。

要杜絕以己度人,要建立更多的非官方渠道,善於開展價值觀對話,尋找可能的共識和理解。

韩方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研究亟需“接地气”

韓方明:團結抗疫有助重建大國關係典範

韓方明:發揮政協平臺優勢 凝心聚力做好公共外交

韓方明:政協委員要多讀書,讀好書

韩方明: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研究亟需“接地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