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文化專欄】喬忠延:堯文化及其當代價值——節選

堯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源和精髓,研究開發堯文化對當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堯都平陽,即今山西臨汾。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以臨汾為中心研究開發堯文化更有其特殊的現實意義。這既可以提高臨汾的知名度,推進改革開放,加快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又可以為中華民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提供有益的精神文化保證。

一、帝堯的主要歷史功績

帝堯,以及虞舜和大禹,是上古時期3位傑出的部落方國聯盟首領,也可以說是我國最早君臨天下的帝王。由於他們功業卓著,推進了人類文明的發展,得到華夏子孫的尊崇和敬仰,堯、舜均被忝列在上古的五帝之中,尊為古代聖王。

【堯文化專欄】喬忠延:堯文化及其當代價值——節選

帝堯,姓伊祁,名放勳,出生、生活於古冀州之中心地域平陽,即今山西省臨汾市—帶。據說他先後被封為陶侯和唐侯,古時人們以地為氏,所以又稱他陶唐氏。在那“十日並出”、萬國爭雄的亂世,他團結親族,聯合友邦,平定四夷,統一了華夏諸族,被推舉為部落方國聯盟首領,建都城於平陽。堯在位70年時,遍訪天下賢士,得到虞舜,由之輔政20年,將帝位傳給了他。

【堯文化專欄】喬忠延:堯文化及其當代價值——節選

【堯文化專欄】喬忠延:堯文化及其當代價值——節選

虞舜,姓姚,名叫重華,屬有虞氏。舜無論是輔佐帝堯治理天下,還是後來獨立治世,都有顯赫功績。晚年即效仿帝堯,將帝位禪讓給禹。禹,姓姒,名文命,相傳是夏后氏部落的首領,又稱夏禹。禹繼位後推進和發展了堯、舜開創的初始文明。

堯、舜、禹雖然皆為聖帝,在歷史上各有作為,但是,他們生命價值展示最充分的階段是在帝堯主政時期。可以說,形成他們的治世方略的基本思路是由帝堯起始和奠定的。舜禹曾是帝堯的大臣,按照帝堯的大策,殫心操持,全力躬行,有效地推進了人類的文明進程。回眸其時,他們共同創造的業績有:

【堯文化專欄】喬忠延:堯文化及其當代價值——節選

1、制定了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曆法。炎帝之時,我們的先祖已開始告別狩獵為食的階段,進入原始農業經濟。但是,由於人們對於天地自然缺乏正確認識,農業耕種處於混亂狀態,因為掌握不準播種的時間,禾苗經常遭受寒霜侵殺,不是顆粒無收,就是廣種薄收。薄收或無收都會沒有飯吃,由此看來,這觀天測時確實是個天大的事情。帝堯當政,將此事放在首位,《尚書•堯典》記載堯的政績也將之放在重中之重。《尚書》成書較早,語言難懂,將其意翻譯出來就是:

帝堯堯命令羲氏與和氏,敬慎地遵循天數,推算日月星辰運行的規律,制定出曆法;敬慎地把天時節令告訴人們。分別命令羲仲,住在東方的陽穀,恭敬地迎接日出,辨別測定太陽東昇的時刻。晝夜長短相等,南方朱雀七宿黃昏時出現在天的正南方,依據這些確定仲春時節。這時,人們分散在田野,鳥獸開始生育繁殖。又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辨別測定太陽往南運行的情況,恭敬地迎接太陽向南回來。白晝時間最長,東方蒼龍七宿中的火星黃昏出現在南方,根據這些確定仲夏時節。這時,人們住在高處,鳥獸的羽毛稀疏。又命令和仲住在西方的昧谷,恭敬地送別落日,辨別測定太陽西落的時刻。晝夜長短相等,北方玄武七宿中的虛星黃昏時出現在天的正南方,依據這些確定仲秋時節。這時,人們又回到平地上居住,鳥獸換生新毛。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辨別觀察太陽往北運行的情況。白晝時間最短,西方白虎七宿中的昴星黃昏時出現在正南方,依據這些確定仲冬時節。這時,人們住在室內,鳥獸長出了柔軟的細毛。堯說:“啊!你們羲氏與和氏啊,一週年是三百六十六天,要用加閏月的辦法確定春夏秋冬四季而成一歲。由此,規定百官的事務,許多事情就都興辦起來了。”

從《尚書》的記載至少可以讀懂兩點:一是帝堯主持研究了曆法,因為他分派羲氏與和氏觀測日出日入進行研究;二是帝堯親身參與研究。若是不參與其中,不瞭解研究情狀,很難做出用閏月解決餘數的定論。由此完全可以斷定,帝堯欽定曆法是符合實際情況的。

曆法研究的成果,直接推進了當時的生產生活。我國民間喜歡將節氣說成節令。節氣是時節氣候,節令則成了時節命令。首先,這節氣是由帝堯選派的官員發佈的命令,根據這命令人們可以安排農耕和生活事宜;其次,在節氣形成定式後,人們將之視為生產、生活的命令,嚴格按照其規律行事。至今,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節令的諺語:“驚蟄不耕田,不過三五天”,是說驚蟄前後,大地解凍,到了耕牛遍地走的時候。“四月芒種齊芒種,五月芒種過芒種”,是說收麥的時間,如果農曆四月芒種,那芒種時就能割麥;如果農曆五月芒種,那過了芒種才能收麥。“頭伏蘿蔔,末伏菜”,是說播種蔬菜的時間。頭伏時可以種蘿蔔,末伏時才能種白菜。無數信手拈來的農諺,那時就是時節對農事的命令,這節令從帝堯那時起始一直流傳了數千年,一直是人們遵循的規律。這是何等了不起的創舉。

這種曆法的設定和使用,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在《天道與人文》一書中寫道:“四季之遞嬗,中國知之極早,二至、二分,已見於《尚書•堯典》,即今日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