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這回事

學習這回事

學習,幾乎是人人都會碰到的一件事。

但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學習,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

說到這裡,想起了以前的一位學生:每次上課都坐在第一排,聽課看起來很認真;作業寫到很工整,幾乎沒有什麼錯;幾乎沒有曠過課。老師眼裡一頂一的好學生,家長眼裡一頂一的乖孩子。

可就是這樣的孩子,考試成績卻在我的意料之外,至少在我的課程考試中,只能勉強及格。

看她的試卷時,總給人一種“不在狀態”的感覺。

我的課程幾乎都是邏輯性非常強的課程,如果搞清楚了底層的邏輯,得個高分不是特別難的事情。我印象中她下的功夫應該和前幾名的成績相匹配的,一旦到意料之外,我便總想找到其中的原因。

學習這回事

等見到她的時候,我讓她看考卷時,她說:“老師,我複習得很認真,但考試的時候腦子裡一片空白,什麼都沒了。”

細細想起她問問題的時候,也僅僅是著眼於眼前的那道題。

我說:“我給你拿張紙,你把我們課程的內容梳理一下寫出來,我看一下你的問題到底在哪裡?”

她便傻了,說離開了課本什麼都記不起來了。

終於我發現了她的問題了。

這孩子屬於下苦工而“不會學習”的孩子。

她學的是內容,而不是知識。只限於會做了固定的題,而對知識的掌握基本還在淺層,根本做不到翻來覆去揉碎了變成了自己的知識。

學習這回事

在學習這件事上,始終有一種說法是:把知識變成自己的。

什麼叫做“自己的知識”?

就是無論怎麼變,就算化成灰,你都能認出來。所以對任一的知識,其基本的形態,要刻進骨子裡,只有這樣,它的各種形變你才能慧眼識別出來。

但現在很多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忽視了知識本身的內涵和外延,而是通過大量的題海完成對知識的圈定。

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出力不討好。

花費了太多的時間,卻沒有應有的效果。

可以說是低水平的勤奮過程結的惡果。

真正的學習過程,應該是以課本為基礎,深度挖掘課本知識的內涵和外延,找出課本章節之間、知識點與知識點之間的連接,將課本知識從點連成線,從線構成面,由面形成體,打造自己專屬的知識網絡,這樣在面對眾多習題的時候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知識之間的關係就像是一棵樹,知識點是各個樹叉,而知識點相對的習題就像是各個樹叉上的樹葉。

如果我們想要找到一棵樹,找到樹根,抓住它的樹幹和樹叉才可能登上樹頂,看到其全貌也不在話下。我們可以清晰地知道每一片樹葉隸屬於哪一個樹叉和樹枝。

倘若我們通過一片或幾片樹葉來發現一棵樹,那樣要找到樹的全貌的難度何其大?好不容易找到了樹枝,另外的樹葉在那裡又是需要費盡心思才能找到。

所以,迴歸知識本身,掌握學習方法,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讓知識這棵樹呈現在腦海裡。至於樹葉,能摘多少摘多少吧,實在不行,折斷一枝,樹葉也就全屬於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