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院不僅是“出不來” “進不去”讓老人孩子都著急

  養老院現在不僅僅是“出不來”

  “進不去”讓老人孩子都著急

  受疫情影響,春節期間養老院開始實行封閉式管理,至今已過去近三個月,北京的養老院至今沒有完全開放,這讓一些本打算將老人送入養老院的家庭感到焦急。

  想要送老人進養老院還需要等多久?需要滿足什麼條件?本報記者調查發現,老人和家屬、養老院、行業內人士都在盼望北京養老院新入院等工作能儘快有序恢復。


  “老老”難入院

  “小老”難支撐

  今年68歲的老段,家中有一位89歲的老母親由他照顧。直到去年下半年之前,“小老”照顧“老老”的生活還算過得去。

  可就在短短一兩個月之內,老母親的精神狀況急劇下降,身體也出現了問題,甚至還有大小便失禁的情況,這也給老段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老段也曾找過保姆,但對方沒能幹多長時間。這之後,老段只能一個人照顧老媽。堅持了半年時間,他覺得身體吃不消了。

  就在今年初,老段萌生了把母親送到養老院的想法,四處考察之後確定了一家。本來在春節前就可以把老人送到養老院裡,“想著讓老母親在家過個年,可年還沒過完,所有的養老院都關了。”

  從一月底到現在,老段為了照顧母親已經心力交瘁。他也時刻關注著養老院何時開放的消息,電話不知道打了多少通。但無論是養老院、居委會還是街道,最後的回覆都是一句話:“等通知。”

  趙傑也在焦急等待著養老院的消息——母親已經83歲高齡,做過心臟支架,在元旦過後又安了一個起搏器。為了讓老母親得到更專業的照顧,趙傑四處尋找醫養結合的養老院,最終確定了位於海淀區的一家。同樣因為疫情原因,老人一直沒能住進去。

  老母親的生活基本由趙傑和哥哥負責照顧。兄弟二人還沒退休,單位也已復工,平時只能輪番請假。照顧過程中,趙傑感受著母親身體機能的衰退,心裡越發不是滋味。“一些髒活累活還好,畢竟是自己的親媽。我更擔心的還是她的心臟問題,我和我哥都沒有專業救護知識,萬一出什麼事後果不敢想。”

  在趙傑看來,需要進養老院的老人,“平時肯定是足不出戶的,危險程度也比較低,為何不能對有需求的老人家庭進行特殊對待呢?需要居委會提供在家隔離證明,我們可以開。需要老人到隔離點隔離,我們也可以去。”

  現在趙傑每天都會和養老院保持聯繫,也會給老母親每天記錄體溫,“就怕到時放開了,還要提供14天的體溫證明,我們得提前準備……”

  不能進新人

  院方也困擾

  “春節之後,一般是過完元宵節,應該是一批老人進入養老院的高峰期。”春樹養老北京地區的資深養老顧問諸葛龍鵬說。“這段時間我們接到了無數用戶電話,有些老人確有特殊情況非常著急入院,但到現在為止還進不去。”

  牛街民族敬老院作為條件較好的大型敬老院,之前共有224位老人在此長期居住,得益於良好的口碑,不少老人都在排著隊等待進入。工作人員介紹,從春節到現在這段時間裡,養老院有幾位老人過世,外加因為其他原因離開養老院的,院內算起來一共有十多張空床,現在仍只能空著。

  “國企養老院的情況還好,”一位國企養老院的院長對記者說,“平時入住率高,身後有國企可以依靠,維持狀況相對容易。”但對於一些入住率相對低、正在開拓市場的民營養老院來說,“他們可能需要支付高昂的房租、日常運營費用,日子會很艱難。”

  諸葛龍鵬曾接觸到一些民營養老院,“有些養老院‘幸運’地被選作老人臨時隔離點,還能有點收入補貼,更多的都在艱難地維持運營。”

  如果恢復讓老人入住,還需要其他的一些條件,如醫院的體檢機構出具結果等。“據我瞭解,現在很多醫院的體檢部門也沒有恢復工作。”牛街敬老院護理部主任王雅傑說道。

  按照北京的相關規定,老人入住養老院須向民政部門備案。一位養老院院長介紹,“有些養老院自己具備不錯的條件,比如有獨棟小樓、小院可以用於暫時隔離,但現在也不能收新來的老人。”

  此外,養老驛站尚未開放、部分需要日間照料的老人的家屬,也逐漸將目光轉移到服務更“穩定”的養老院上;疫情期間老人和孩子都在家裡,雙方會發生一些“婆媳不和”之類的家庭矛盾,老人希望能多一些獨立空間,避免給家庭增加負擔,這樣的情況也轉變成了對新入養老院的需求。

  護工進不去

  換班受影響

  除了新入院,一些老人想要換養老院也無法實現,諸葛龍鵬挺同情養老院的情況,“平時的條件相當不錯,只是在疫情期間養老院封閉,回城已經完成隔離的工作人員,也無法投入一線工作。”

  這個說法也得到了養老院方面的證實,“我是從臘月二十七到現在,一直在院裡工作,沒出去過半步。”王雅傑為身邊一些年輕、活潑的護工擔心。

  另一家養老院的院長介紹,由於長時間工作在相對封閉的環境裡,“不能見男女朋友,不能回去看望自家老人和孩子,一些護工也有了情緒。”這種情緒與老人的情緒會形成惡性循環,對養老院內的氛圍有著明顯不利的影響。作為管理者,也只能通過提供更多娛樂器材甚至零食來緩解。

  養老院的“興趣班”也因此受到影響。本來會有一些社會工作者定期來養老院,為老人們開設興趣班如書法、繪畫等,他們來不了,老人們的文化娛樂生活又受到“避免聚集”要求的影響少了很多,同樣影響情緒。

  對於養老工作者來說,“我們都是有熱情的。特殊時期有特殊政策我們能理解,只是希望在相對寬鬆的時刻,能給我們一個喘息的機會。不僅是為了我們,更能讓老人們享受到更多更好的服務。”一位護工在電話中對記者說。

  看病已放開

  仍要走流程

  按照目前的規定,老人若在養老院中患病,需要一些與平日不同的手續:養老院發現老人身體狀況異常後,會通知家屬,家屬將老人接去醫院時隨身攜帶老人近日身體狀況尤其是體溫狀況的數據,同時養老院向民政部門、街道報告情況。經醫院治療後,老人返回養老院前要前往隔離點進行兩個星期的觀測,每天記錄體溫。在符合條件後,養老院方面會配合家屬向上級部門報備,之後便能返回養老院。

  位於天通苑的華方經典養老中心,是西城區多家養老院用於老人因看病、回家過年等原因,臨時離開養老院後、返回之前的隔離點。記者以市民身份向這家養老院諮詢,對方表示已有不少老人在這裡進行隔離後返回西城區的養老院。

  與此同時,有條件的養老院可能會在老人回來後,再次讓老人在居住區中隔離14天。過程中老人可以在隔離區域活動,如房間和一部分樓道,少量養老院有小院等硬件條件,老人還能室外活動。

  “這段時間,家裡一定比醫院更安全,既然去過醫院的老人經過隔離可以返回養老院,從家裡新入院的做法應該儘快開放。”針對老人家屬的建議,諸葛龍鵬坦言,面對市民的現實需求,有關部門應在推進養老機構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適當修改辦事方法,解決市民的燃眉之急。

  記者以市民身份諮詢了民政部門。工作人員表示能理解市民們的心情,海淀區一位民政工作人員表示,“前幾天聽說市裡已經注意到這個問題。”東城區民政工作人員說,目前他們也接到一些類似的反映,已將情況反饋,希望市民理解特殊時期的情況,耐心等待。

  本報記者 張碩 莫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