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说气话让儿子去死,压死孩子的往往是一句气话、一个眼神

动不动就看到孩子跳楼,离家出走的新闻,有些事情真的很难把控。

因为有时你的伤害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小动作。

01

之前,看到过一则新闻,一个男孩考试没考好,在家打游戏。

爸妈回家后看到他在打游戏,就说:“不会学习的孩子,整天就知道玩这些乱七八糟的,要你有什么用!”

孩子听了后就说:“既然你们觉得我没用,那我不如去死好了。”

爸爸回答:“那你去死吧。”

结果没想到,他的一个转身之后,孩子就从25楼跳下去了,结束了自己年仅15岁的生命。

爸爸说气话让儿子去死,压死孩子的往往是一句气话、一个眼神

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并不少,家长对孩子说的气话,孩子真的会放在心上。

我好朋友的外甥,因为上课经常看课外书,老师让请了家长。

他妈妈回家后把他狠狠骂了一顿,“好不容易上了重点学校,天天不好好学习,要你有什么用?”

最后孩子说,“我能怎么办,那我就去死好了。”然后就出门了……

结果一天没回家,最后发现跳楼了!

你可能觉得是孩子太娇气,连反话都听不出来。可是如果连父母的话都要分析着听,未免太累了吧。

别人说一万句损他的话,不如你说的一句气话伤他更深。

02

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对母子相依为命,儿子很孝顺,母亲也很温柔,很少对儿子发脾气,总是小心地维护儿子敏感的心。

有一次妈妈发现自己的钱包不见了,到处找没找到。后来儿子找到了,原来是妈妈忘在了沙发缝里。

妈妈接过钱包,无意识地翻开钱包看了下里面的钱,这一幕被儿子看在了眼里,第二天就发现儿子服毒自杀了。

他的遗书上写道:妈妈,看到你翻看钱包的那一刻,我就知道你不信任我,我就剩你一个亲人了,我走了,你好好保重。

妈妈后悔死了,没想到自己的一个小动作是造成儿子死亡的直接原因,此后她见人就提醒他们要信任自己的孩子。

爸爸说气话让儿子去死,压死孩子的往往是一句气话、一个眼神

这个故事虽然有点小题大做,妈妈也许是无心的,但却给我们提了个醒:任何不信任孩子的行为都不要当着孩子,因为他们真的会放心上。

想想我们小时候有没有想过自杀?自杀的原因是什么?只是一直没有勇气实施,再加上时间的推移,这才没有成功。

而那些跳楼、离家出走的孩子,其实就藏着我们小时候的影子。

当我们成为父母后,却把这种伤害抛诸脑后,忘记对自己的孩子要多注意。

03

我在网上看到一张动图,非常令人疼惜的男孩。

爸爸说气话让儿子去死,压死孩子的往往是一句气话、一个眼神

一个小男孩,在钢琴比赛里因为失误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在台下偷偷的拿纸巾抹眼泪,当小男孩强忍着泪水看了一眼妈妈后,旁边的妈妈只是看了他一眼,摇摇头,没有任何安慰。

看着孩子伤心绝望地低下头,自己偷偷地抹眼泪,真想抱抱他。

那个母亲不知道,相比输了比赛,孩子更希望得到她的鼓励,哪怕一个拥抱。

现在的亲子关系是,父母等孩子的感谢,孩子等父母的道歉;父母觉得自己生养了孩子就是天大的恩德,却疏忽了孩子的感受;而孩子无比在意父母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和眼神。

每个孩子终其一生都在追寻父母的认可,可惜很多父母不明白这个道理。

爸爸说气话让儿子去死,压死孩子的往往是一句气话、一个眼神

三毛曾在《一生的战役》中哀伤地写道:“我一生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有赚得全世界,而是请你欣赏我。”

三毛的才情一直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反而是更加严厉的苛责,这让三毛很痛苦。

而当她的父亲终于写下:“深受感动,深为身边有你这样的小草而骄傲”时,三毛喜极而泣。

对于孩子来说,得到最亲密的人的认可,是最大的幸福;而小时候最亲密的人是父母。

04

不要奇怪为什么孩子会如此在意气话,想想你会不会将身边人的气话放在心上?一样的道理。

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故事,分享给大家:

女生性子直,宁死不认错误,相反男生却知道这种事就坡下驴就好,结果女生被请家长。

女生父亲来了,她父亲是个憨厚的人,大家都知道主任在欺负人,但是万万没想到这个大叔也耿直,死活不认为是女生的错。

教导主任便说出了一句我听了无数遍的话:

一个巴掌拍不响

他为什么不找别人?

据后来说当时情景的班主任回忆,女生的父亲想反驳这句话,但嘴巴笨,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教导主任露出了满意的微笑,突然女生的父亲仿佛下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他打了那个混混一个耳光,不知哪里来的勇气问:

你说,响不响?

那个男生当时就蒙了,大家都蒙了,之后再也没人敢欺负这个女生。

爸爸说气话让儿子去死,压死孩子的往往是一句气话、一个眼神

有时我们就需要给孩子一种“野蛮”、“不讲道理”的维护。

孩子的感受,就取决于你的行动,是听听孩子的理由还是一棍子打死,决定孩子是否对你感激。

切记,多倾听孩子的心声,少一点主观判断。

05

孩子的勇气来自于父母,当他决定跳楼时,说明你伤他有多深;当他决定挑战困难时,说明他多想证明给你看。

孩子如此在意我们的感受,同样我们也该在意他们的感受,而不是自己也像个孩子“口出狂言”。

压死骆驼的是一根根稻草,但压死孩子的可能就是在那一瞬间,你说的一句气话、一个眼神和一个动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