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數到100卻不會1+1,孩子的數學認知原來是這樣的

大家好,我是下午剛帶小萌玩了數學啟蒙遊戲的萌媽!

自從「今日好課」的數學主題月開始以後,我在教研團隊的指導下,學會了100多種生活中的數學遊戲(戳我),也已經在第一課結束後免費發給咱們的會員了。

最近幾天,5歲半的小萌和3歲半的小乖沉迷各類數學啟蒙遊戲不可自拔,以至於我們每天都要花1個小時玩數學。

能数到100却不会1+1,孩子的数学认知原来是这样的

家庭學科啟蒙這件事,對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影響;對我的生活也發生了很多直接的影響。

比如,最近有很多媽媽跑過來問我:「萌媽,為什麼我家孩子總是數不對積木啊?」

「什麼叫數不對積木啊?」

「就是明明已經能從1數到10了,但是給他面前擺上4塊積木,他要麼嘩啦啦地說1、2、3、4、5,要麼明明數到第4個,非說有3個。我可真是急死了,怎麼辦才好呢?」

原來是這樣。

很多家長都以為,讓孩子能從1背到100,自然就會數數了,殊不知,即便是最簡單的「點數」技能,背後也有一套屬於孩子的認知過程。

我來簡單跟大家盤一盤。

第一步,需要能記住數字的順序。

能從1數到100的孩子,或者至少能從1數到10的孩子,這項技能普遍已經具備了。

第二步,需要知道數量守恆。

也就是說,不管要數的物體擺放位置如何,或者如何計數,數量不會隨著點數的順序不同而發生變化。

為此,我們可以幫助孩子從說出或觸摸每個物體開始,每觸摸一個就報出一個數字。他們需要練習從下到上或從左到右對對象進行計數,從而自己發現數數的順序不會對數量發生影響。

第三步,需要知道抽象的事情也可以被計數。

一些可以計數的東西可以是抽象的,比如我們有幾個願望清單,或者有幾個夢想,做了幾件事等。這些抽象的事物也可以計數,這是一種心理過程,而不是用手觸摸著點數的過程。

第四步,需要知道集合的元素個數,也就是「基數」。

當孩子計數一堆物品時,集合中的最後一個數字就代表了是集合的數量。例如,如果一個孩子數著1,2,3,4,5,6,7塊積木,他需要知道最後一個數字代表集合中積木的總數。

為了讓孩子加深對這一概念的理解,我們鼓勵孩子數不同對象的集合,例如有幾個青椒、有幾個蘋果等。孩子需要記住,最後一個點數出來的數字,就代表了集合的總數。

第五步,需要知道進位和成組。

一旦數到了9,就需要進位。也就是說,不同分位上的「1」可能代表10,100,1000等等。在計數原則中,這一原則往往給孩子帶來不少挑戰。

能数到100却不会1+1,孩子的数学认知原来是这样的

當家長知道孩子對核心數學概念的認知過程卡在哪裡了,就很容易對症下藥地幫他們搭建一個「腳手架」(scaffolding),幫助他們邁過這一關卡了。

通常來說,這樣的引導和輔助應該交給老師來做;但問題是,時代變了。

這種「時代變了」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父母成為了「學習型父母」。

這些父母,也許自己就是高知父母,在對某些概念的理解上,也許比普通老師還要講得好——畢竟,老師是一個人對著幾十個孩子講課,但家長是一對一地輔導自己所瞭解的孩子,自然效果更好。

另一方面,幼兒園去小學化以後,幼兒園的老師不再教授這些啟蒙知識了。

但是,家長會提前帶孩子刷題、學習,以至於很多小學老師一開始講課的時候對基礎知識一帶而過,導致沒有提前刷題的孩子跟不上——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我是很討厭這種「超前學習」的,它可能會讓孩子輕視課堂教學:提前學了,正式學習的時候,覺得簡單,就不會認真聽講了。

甚至還有一些家長,拿著小學數學教材給孩子做「啟蒙」——這就相當於提前給孩子「漏題」了,未來孩子再學習到重複的例題和習題時,還會再進行思考嗎?不會的,絕大多數人的天性就是偷懶,所以他會直接說出答案,然後以為自己已經學會了、學紮實了。

這種「超前學習」的優勢,正如美國head start啟智計劃一樣,被發現在小學三年級以後就喪失了學習優勢,甚至每況愈下——所以,我是堅決反對「超前學習」的!

能数到100却不会1+1,孩子的数学认知原来是这样的

那麼,如何區分「超前學習」和「數學啟蒙」呢?

我覺得對家長來說,很好進行判斷的原則之一是,在學前(6歲以前),有沒有讓孩子進行「大數計算」的訓練和大量心算、口算的練習(每天20道題目)。

不可否認的是,心算、口算、大數練習這類具體的數學技能的提升,確實能在短期提升孩子的做題速度和正確率,但是到了平面幾何、立體幾何、數感、估算和測量、統計和概率等領域的學習時,純代數的鍛鍊就沒有太多優勢可言了。

6歲以後,當孩子進入正式的數學學習後,一定是運算技能和邏輯思維能力並重、並行發展的。

能数到100却不会1+1,孩子的数学认知原来是这样的

所以,回頭來說,我們為什麼要了解孩子對核心數學概念的認知過程?為什麼需要由父母來搭建孩子早期學習的「腳手架」?

那是因為老師忙不過來,甚至2-6歲期間老師根本不講;而且只有家長,才最瞭解自己的孩子啊!

在缺乏系統規劃和專業指導的情況下,家長雖然很瞭解數學知識,但是卻不瞭解孩子的認知過程,但孩子出錯時,會覺得——「我都掰開來、揉碎了給你講了這麼多遍了,你怎麼就是做不對題?你是不是沒有好好聽講?」內心也許還會嘀咕幾句:「當年我們學的時候也沒這麼難啊,難道是孩子太笨嗎?」

很多出名的雞娃練習冊,比如風靡上海雞娃圈的百花《365天兒童思維訓練》,風靡京圈的《摩比愛數學》,以及你們聽過或者沒聽過的《奇蹟幼兒數學》、《斯奎爾全腦數學》、《公文式數學》,甚至是國際私校學生偏愛的新加坡新亞出版社(SAP)出版的《Learning Math》等等,都是單純的習題冊,而不是教科書——這就導致家長只讓孩子做題,不教孩子!

哪有孩子是在練中學的呢?「教、學、練、測」才是正確的順序啊。

所以,家長先了解孩子對核心數學概念的認知過程,再帶著啟蒙的時候,就會輕鬆很多,也不容易雞飛狗跳了。

能数到100却不会1+1,孩子的数学认知原来是这样的

那麼,在2-8歲階段,甚至更早一點的時候,如果我們要給孩子做數學啟蒙,該從何入手呢?

首先,是讓孩子在生活中積累大量的實際經驗。

其次,是瞭解不同階段數學啟蒙和學習的不同目標。

第三,是根據不同孩子的特點、不同家長的能力,去尋找最適合自家的數學啟蒙方法。

明晚,也就是本週三(4月15日)晚上9點,我會和大家在「今日好課」數學主題月的第 3 次分享會見面

在本次備課中,我們的教研團隊翻遍了全網內容,找到了非常稀缺的數學啟蒙材料。本來教研團隊建議我們私藏這些稀缺的內容,但這些材料確實太好了,那麼,咱們就先到先得,課後發放,這麼愉快地決定了!

這些免費贈送價值399元的材料包括:

1. 《紐約教育局0-4歲兒童家庭活動指南》

2. 《新加坡兒童早期計算能力手冊》

3. 《平面圖形啟蒙練習》

原價129元的課程

現在只需要一杯奶茶錢19.9

即可獲得數學啟蒙的7大工具

以及全網稀缺的課後資料

能数到100却不会1+1,孩子的数学认知原来是这样的

切記切記,購課後添加小助手鈴鐺鐺的微信:jinrihaoke001,上課、課後資料發放等一系列操作,都是由她來負責的↓

那麼,咱們明晚見唄!

能数到100却不会1+1,孩子的数学认知原来是这样的

END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僅用作排版美觀

我的知乎:Cecilia,有時會搬運內容過來呀!

能数到100却不会1+1,孩子的数学认知原来是这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