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两夜驾车4000公里奔回抗疫岗位 偷拿自家口罩分给同事

4 月 17 日,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联合八省主流媒体发起的 " 你戴口罩的样子真美 " 公益活动正式启动,活动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参与,那些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工作的医生、警察、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外卖小哥、司机纷纷将战 " 疫 " 照发至本报邮箱并讲述属于自己的战 " 疫 " 故事。

今天我们讲述的是一名辽宁省营口大石桥市住建系统一名普通抗疫干部高齐翔的故事。


三天两夜驾车4000公里奔回抗疫岗位 偷拿自家口罩分给同事


2020 年的春节,高齐翔按照计划陪在南方居住的父母一起过节。然而,"疫情"拉响了警报,放下年三十的饺子和已经年迈的父母,高齐翔带上妻子坐上借来的汽车从南方踏上了奔赴回营口的行程。

4000 公里的路程,为了最快速赶到抗疫岗位,又避免外界接触感染风险,高齐翔夫妻俩一路吃住在车上日夜兼程开了三天两夜。到家第二天他就到小区门口抗疫岗位报到。和其他同事们一样,高齐翔 24 小时轮值坚守在全市各个重要关卡,吃不好、睡不好。测量体温、排查隐患、入户走访调查,忙碌着细致而又琐碎的工作。

有时高齐翔值了自己的班还替别人值班,一天在寒冷的户外站 16 个小时。

当时,全国上下口罩紧缺,妻子四处联系购买 3M 口罩,好不容易托朋友弄到一盒 3M 口罩给一家老小准备着。

然而妻子发现口罩却不见了,原来高齐翔看值班的同事们不安全,把口罩偷偷拿到走给同事们分了,"剩下 4 个是给家里人按每人一个留的。"

放下没包完的三十饺子 日夜兼程 4000 公里赶回岗位

大石桥住建系统是个庞大的群体,承担着全市建设工程、供暖、物业、市政、园林、环卫、消防、人防、垃圾污水处理、自来水等民生工程。

高齐翔是辽宁营口大石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质量监督办主任。妻子眼中的他就是带有"一根筋"气质的人。

本来两口子乘飞机到南方陪老人过年,可是疫情发生后高齐翔就坐不住了,大年三十的饺子还没包完,就拉着妻子上路往回赶。

在当地找朋友借了一辆车,抢购了面包、方便面等,夫妻俩踏上了返程。为了避开途经武汉,绕了三百多公里的路;为了避免传染尽快回到岗位上,他自觉隔离全程吃住都在车上,日夜兼程两天三夜开了将近 4000 公里车赶回家,第二天就回单位报到。


三天两夜驾车4000公里奔回抗疫岗位 偷拿自家口罩分给同事


连值 16 小时班守在小区门口 妻子说"他出去跟铁一样"

回到工作岗位上的高齐翔和其他同事们一样,24 小时轮值坚守在全市各个重要关卡,吃不好、睡不好。

单位起初值守高速路口,带班领导轮值每人 12 小时,高齐翔害怕年龄大的同志熬夜容易血糖高,主动调换,让人家值白班他值夜班。

小区实行封闭管理了,他们又负责设卡点登记,早 6 点到晚 10 点两班倒,体恤女同志体弱照顾孩子怕黑不能起早,考虑老同志抵抗力低天寒地冻身体超负荷受不了,他就两头不见日头,早班晚班都在现场盯着。

寒冷的冬日里,他们值守在小区门口测量体温、排查隐患、入户走访调查,忙碌着细致而又琐碎的工作。

有时高齐翔还替别人值班,加上自己的班,一天在寒冷的户外站 16 个小时,"这么冷的天,8 小时都不知道怎么挺过来的,何况是 16 个小时。"

高齐翔长时间站在室外值班,滑雪服大棉鞋穿什么也不觉得暖和,回到家里捂着被子猛喝热水还是觉得冷。妻子又急又心疼,"出去了跟铁一样,回到家里就怂。是不是你感冒了就可以被隔离起来休息啦?你要是倒了谁替你值班呢?"

偷拿自家口罩分给同事 一盒口罩就给家人留 4 个

在这万家团员的佳节,在这疫情严峻危及生命的时刻,这份坚守到底值不值?能为全市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保驾护航,值!

在与疫情争分夺秒的生死时速里,表决心、请愿的时间都化为默默行动,咬牙坚持。

值守需要的防疫物资短缺,高齐翔先把自家存货拿来顶一阵,口罩、酒精、体温枪,有啥劲使啥劲。

全国上下口罩紧缺,妻子四处联系购买 3M 口罩,但要么订单被取消,要么对方迟迟没有发货,好不容易托朋友弄到一盒 3M 口罩给一家老小准备着。

然而妻子发现,家里人没出门没用口罩,但是口罩却不见了。

"家里五口人,除了他还剩下 4 人,一盒 50 个口罩也就剩下 4 个。"妻子后来才知道,高齐翔看值班的同事们不安全,把口罩偷偷拿到走给同事们分了,"剩下 4 个是给家里人按每人一个留的。"

高齐翔说,国难当头不敢说能把工作做到最好,但得保证做党最忠诚的兵,站岗就得站好喽。他说事无大小想细了做实了,他也就能睡踏实了。

照片征集要求

(1)征集照片需为战 " 疫 " 人员戴口罩的照片,需提交原图。

(2)照片需要提供人物简介,内容包含人物姓名、电话、邮箱、单位等基本信息,同时提交战 " 疫 " 故事。

(照片一经选用,将自动授权媒体及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传播使用。)

投递邮箱:[email protected]

辽沈晚报 记者 吕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