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第一屆“對畫·對話”雅昌展覽季——全國線上聯展已經正式上線啦!以在線論壇的方式邀請專家、學者、藝術家、企業家、收藏家等業界精英,從“學術方向”、“藝術市場”、“生活方式”、“科技助力藝術”等四個主題深入探討中國藝術行業的發展現狀與未來;共同構建行業邊界!共同加速整合,推動藝術與商業資源的共贏!共同展望並推動待開發中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的未來!共同迎接全球化下的競爭和機遇!我們誠邀您的加入!




經過5月1日至4日四個下午的項目彙報,5月5日下午,終評評委會經過評審和投票,最終產生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最終結果在新聞發佈會正式對外公佈。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宣佈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

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

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新疆奇台石城子遺址

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1、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發掘單位: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南京大學

項目負責人:王社江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陝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

疥疙洞遺址文化序列及演進順序清楚。發現了距今10~1.5萬年間豐富的遺蹟和遺物,包括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進一步豐富了中國境內10~5萬年間的關鍵考古資料,填補了漢中盆地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型居址的空白。距今3~2萬年間的早期現代人類化石的發現更為難得,為東亞現代人本土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這些發現為探索中國南北方過渡地帶晚更新世人類文化發展,探討中國乃至東亞地區現代人起源研究等重大課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資料。

2、黑龍江饒河小南山遺址

發掘單位:

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饒河縣文物管理所

項目負責人:李有騫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2019年墓葬出土玉器情況(圖片來源:文博中國)

最新的考古發現極大豐富了小南山遺址的文化內涵。跨度達15000年的文化遺存對構建黑龍江下游乃至濱海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序列意義重大。一片新石器時代早期墓地的發現尤為重要,為研究烏蘇里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形制演變和文化序列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玉珏等玉器的大量出土,為我國玉文化的起源和傳播,以及早期玉器加工技術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新石器時代晚期房址及具有沃茲涅謝諾夫卡文化特徵陶器的發現也豐富了這一時期該地區的文化內涵。

3、陝西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

發掘單位: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

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隊

神木市石峁遺址管理處

項目負責人:孫周勇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皇城臺大臺基

皇城臺作為石峁遺址的核心區,其所帶給世人的新發現不斷刷新學術界的認識,改變了對中國早期文明發展高度的傳統認知。揭露出的中國史前時代最為壯觀的建築群,反映了石峁社會的高度複雜化和強大的組織能力。結構複雜的門址、規模巨大的臺基、氣勢磅礴的石砌護牆、設計精巧的城防設施,以及石雕、陶鷹、卜骨、口簧、玉器等高等級遺物的出土,在中國早期城址中很少發現,也確認了皇城臺宮城的性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臺基上新發現的石雕,其主題和藝術風格體現了石峁遺址與中國史前其他地區乃至更大地域範圍的相互影響,反映了早期文化交流的複雜性和石峁先民的精神層面,對後世也影響深遠。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南護牆6號石雕

4、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

發掘單位: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項目負責人:秦嶺 曹豔朋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南城門附近的排水設施

河南淮陽平糧臺城址是國內最早發現並確認的史前城址之一,此次發掘進一步確認了城址嚴整規劃的方正格局,尤其是位於城址中軸線上的道路是目前國內經考古發掘確認的最早的城市“中軸線”,城內的高臺式排房建築也以“中軸線”為依據進行規劃設計。發現了完整的早期城市排水系統,是國內首見。龍山道路發現的我國最早的車轍,將車(可能是雙輪車)的起源提早到龍山時代,並與大時代背景下的東西文化交流相吻合,意義重大。這些特點是中國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源頭,在城市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突出價值。同時也揭示出了龍山時代大背景下廣泛的跨區域文化交流與融合的現象,有助於深入認識中原地區文明起源的特徵,對認識國家文明的起源具有重大意義。

5、山西絳縣西吳壁遺址

發掘單位:

中國國家博物館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運城市文物保護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戴嚮明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西吳壁遺址東部發掘區

通過科技檢測可知西吳壁遺址冶銅作坊的產品為純銅,說明該遺址是一處以冶煉純銅為主,兼可製作小型工具的聚落,填補了學界對早期青銅器生產冶煉環節的空白。這是學界首次在鄰近夏商王朝的腹心地帶發掘專業冶銅遺址,具有重要學術意義。二里頭時期的木炭窯、二里崗下層冶銅爐,以及二里頭和二里崗時期的其他冶銅遺物,和先前發現的冶銅遺存一起,豐富了西吳壁遺址的內涵,呈現出一種規模大、專業化程度高的冶銅作坊形態,為深入探索早期冶銅手工業技術及生產方式,乃至探索夏商王朝的崛起與控制、開發、利用銅這種戰略資源之間的關係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

6、甘肅敦煌旱峽玉礦遺址

發掘單位: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陳國科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敦煌旱峽玉礦遺址出土戈壁料(圖片來源:文博中國)

旱峽玉礦遺址是甘肅河西走廊地區早期玉礦遺址調查、發掘的重要發現,也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透閃石玉礦遺址。其與馬鬃山徑保爾草場玉礦、寒窯子玉礦遺址的發現,證實了自公元前兩千紀初至公元前後河西走廊西部地區的玉料開採活動,對了解中國西部地區玉料來源、開採玉礦的族群、玉礦採集群體的聚落形態、早晚不同時期玉礦開採者的生產組織和管理模式等都具有重要意義。上述發現也為深入認識早期“西玉東輸”及“玉石之路”的形成,探討中國西北地區古代文化與中原地區和周邊地區的關係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同時,這一發現也為尋找河西走廊北山及祁連山兩地軟玉成礦帶提供了證據,為尋找可能存在年代更早的玉礦遺址提供了線索。

7、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

發掘單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隨州市博物館

曾都區考古隊

項目負責人:郭長江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M190(曾公求)青銅編鐘組合

曾公求、曾侯寶和曾侯得三組曾侯墓葬及其車坑、馬坑及相關不同級別貴族墓的發掘,彌補了春秋中期曾國考古的缺環,以考古發掘構建了最完整的周代封國曆史材料。棗樹林墓地銅器銘文,涉及曾國族系、官職、音樂,以及昭王南行和東周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政治關係,是理解春秋時期南方地區諸侯國政治、文化、科技的重要資料。曾國曆史從傳世文獻記載不明,到考古揭示出清晰的國君世系、社會階層、文化面貌,體現出考古寫史的重要作用和意義。此外,墓地佈局清晰,隨葬品組合較為完整,對研究東周時期曾國的墓葬制度具有重要意義。出土的大量青銅禮樂器,對於深入探討周代的禮樂文化面貌及其變遷提供了重要資料。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M190(曾公求)青銅禮器組合

8、新疆奇台石城子遺址

發掘單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田小紅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新疆奇台石城子遺址

石城子遺址是目前新疆地區唯一經考古發掘的文化特徵鮮明的漢代城址,也是迄今新疆發掘面積最大的一處漢代軍事要塞。結合歷史文獻,基本確定為《後漢書》中記載的“疏勒城”。該遺址遺蹟豐富,保存完好,時代特徵鮮明,對研究兩漢時期邊城的規劃提供了參考。遺址位於兩漢時期中原王朝經略西域的戰略孔道,是西域納入漢帝國政治版圖的實證,對於釐清漢帝國在西域軍事防禦體系的構建,深入研究兩漢時期中原王朝對西域的管轄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

9、青海烏蘭泉溝吐蕃時期壁畫墓

發掘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青海省海西州民族博物館

項目負責人:王鵬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前室壁畫——牽馬迎賓圖

泉溝壁畫墓是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吐蕃時期壁畫墓,繪畫技法具有濃郁的唐風影響,圖像內容又兼具青藏高原遊牧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彩繪漆棺也是迄今為止青藏高原首次發現的獨特葬具裝飾形式。墓葬內設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都沒有發現過類似的先例,暗格中的鎏金王冠顯示墓主人很可能與吐蕃時期當地的王室有密切關係。公元8世紀,青海地區處於吐蕃統治下,豐厚的財富積累和文明發展高度,以及唐朝和中亞地區文化的輸入,對青海地區多民族文化形成了重要影響。該墓葬的發現,對於探討古代漢藏文化融合進程和青海絲綢之路的文化交流盛況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暗格木箱內鎏金王冠和金盃

10、廣東“南海I號”南宋沉船水下考古發掘項目

發掘單位: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項目負責人:孫鍵 崔勇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2019年船貨清理完成再後期處理去掉支護沉箱和船體的鋼樑、鋼管後的正攝影像(圖片來源:文博中國)

“南海Ⅰ號”是迄今為止我國所發現的保存最好的古代沉船,其沉沒地處在廣東中部通往西部海上交通的主航道上,也是古代中國通往西方世界的海上絲綢之路必經之地。作為一個相對獨立而又結構完整的水下遺存,在文物、船體、社會關係、生態環境等諸多方面蘊藏著極其豐富的信息。巨量外銷瓷、大量手工藝製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及眾多金銀銅貨幣的發現,顯示了宋代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已涉及到海外貿易體系當中。所有這些,都彰顯了南宋時期海洋活動的繁榮景象,也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繁盛的歷史見證。這項工作前後歷經近三十年,從水下調查、整體打撈到發掘保護和公眾展示,是世界水下考古界的經典之作,也見證了我國從無到有,再到成熟壯大的水下考古學科的發展歷程。

原文來源於藝術頭條APP,隨時隨地查看新鮮的藝術資訊: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雅昌拍賣圖錄新增估值功能,快來為你的書畫估估值!

考古界的“奧斯卡”: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名單公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