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因此人人品太差,“初唐五杰”变“初唐四杰”,有卑鄙诗人之称


只因此人人品太差,“初唐五杰”变“初唐四杰”,有卑鄙诗人之称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唐朝初期,有王杨卢骆四人,以文诗而称名于海内,他们承上启下,一举突破了宫体诗的束缚,把五言律诗发展到了成熟阶段,为唐诗的未来方向奠定了基础,是煌煌唐诗的真正揭幕人。后世之人评曰:“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比他们晚生一点的诗圣杜甫亦云:“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可见杜甫对他们的推崇至极,“初唐四杰”成就斐然。

可谁知,初唐还有一位诗人,和他们生活在同一时期,出名也不比他们晚,才华也不见得比他们差,而且他身材高昂、仪表堂堂,年纪轻轻就“进士及第”,曾多次和杨炯在朝堂上共事。又因为和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为知交好友,杜甫也曾经满怀深情地写了一首五言古诗《过宋员外之问旧庄》来怀念他,没错,他就是初唐诗人宋之问。

只因此人人品太差,“初唐五杰”变“初唐四杰”,有卑鄙诗人之称

宋之问·公元656年—公元712年


宋之问的律诗风采绮丽,对仗工整,在文学史上对唐朝律体诗的定型颇有影响,在我看来他的成就不亚于“初唐四杰”中的任何一人,可为什么不把宋之问与他们并列,大概也就只有“人品差”这一个理由能解释了,让我为大家细说分明。

一、父子佳话,年少成名

大约是在唐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左骁卫郎将、东台详正学士宋令文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他欣喜异常,取名“之问”,决心好好培养教导。说起宋令文,他本人是一个励志派的典型代表,一开始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是个贫穷的乡下小孩,他就认真钻研学问,矢志不渝,最后终于学业有成,当了唐朝的学士,成了“官一代”。当时,世人把宋令文的文辞、书法、勇武并称“三绝”。

就这样,耳濡目染,宋之问早早的继承了父亲在学识方面的天赋,勤奋好学,弱冠时期就文采过人,诗辞俱佳,王勃、骆宾王等人都是少年成名,却独独宋之问获得了一个“

尤善五言诗,当时无能出其右者”的评价(出自《旧唐书》),可见在文辞方面,宋之问与“初唐四杰”不遑多让,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只因此人人品太差,“初唐五杰”变“初唐四杰”,有卑鄙诗人之称

骆宾王七岁“咏鹅”


而且宋之问还有个两个弟弟,一个叫宋之悌,一个叫宋之逊,他们两个人也不是无名之辈。

宋之悌继承了父亲的武力过人,曾官至剑南节度使、太原尹,掌一方军事,曾率壮士八人平贼七百,但让他真正成名的,却是因为他有一个忘年交名叫李白,为他写了一首诗,流传后世。李白受永王牵连入狱时,正是宋之悌安排儿子为李白四处奔走洗刷冤屈。后来,当宋之悌被贬岭南之时,李白前往送别,一句“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诗名《江夏送宋之悌》),足见二人之深厚友谊。

宋之逊则是精研草隶,继承了父亲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他倒是和大哥宋之问有些类似,品行不佳,两人一起做了一件为当时世人所不齿的事情,还被史书给记录了下来。2009年,因为记载这件事的那篇古文文章写的十分优秀,还被当选了中考素材,如果宋之问和宋之逊知道了,一定啼笑皆非。(文章名为《宋之逊告密》,具体故事下文揭示。)

不管怎么说,他们兄弟三人各自继承了父亲一方面的本领,而且都超越了父亲,一时之间名声大噪,成为当时的佳话,人人都称赞宋令文教子有方,而宋之问也借着这股东风,成功的混进了初唐时期的名人圈。

二、春风得意,诗名显赫

公元675年,宋之问考取功名,登临“龙门”,走上了自己的政治道路。他先是以自己的才名,和杨炯一起被召进分直内文学馆,后来又和杨炯同时进入崇文馆当学士,天授元年秋,武则天称帝,两人又同时被敕召进洛阳。宋之问比杨炯年龄大几岁,但并不妨碍有才华的二人惺惺相惜,成为好友,此后也一直是保持着亲密的联系,但两人的政治生涯与人生方向却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只因此人人品太差,“初唐五杰”变“初唐四杰”,有卑鄙诗人之称

武则天剧照


宋氏一家出自乡闾,起于微末,老宋虽然经过一番打拼,但仍然不属于名门之流,家世低微。作为长子,宋之问一心想把宋家发扬光大,武则天掌权后,宋之问从一个从九品的小官陡然变成了五品学士,被武后当成文学方面的顾问,外出游玩都能够陪侍左右,他就更加感恩戴德,写了不少的文章来取幸武后,并且把这种方式视为升官发财的捷径。

武则天一心想模仿太宗李世民,对待人才便也是不拘一格,宋之问又恰好有才有颜又会说话,受到恩宠也就顺理成章了。一次,武则天带着众人去洛阳龙门游玩,用一件锦袍当彩头,命令大臣们写诗留念,一个叫东方虬的人写的又快又好,武则天就把锦袍赐给了他。但是过了一会,宋之问的诗写好了呈给武则天,诗句靡丽富华,歌功颂德,武则天一看十分欢喜,就把已经到了东方虬手上的锦袍夺过来赐给了宋之问。

唐中宗时期,有一次皇帝幸临昆明池,也是召集百官赋诗,但这次玩的花样更多,唐中宗在大殿前造了一座彩楼,让群臣把诗赋送上去,由上官昭容进行评选,只留下一篇,把其余的都扔下去。于是群臣们就纷纷在楼下等候,那纸片是哗哗的往下飞,大臣们就在纸片中找到自己的,以落纸的顺序来判定名次。

只因此人人品太差,“初唐五杰”变“初唐四杰”,有卑鄙诗人之称

宋之问


但是只有沈佺期和宋之问,两个人的一直没有落下来,到最后才有一张纸从楼上扔下来,群臣都围过去看,原来是沈佺期所写的诗稿。上官昭容还在上面评价说,沈佺期诗的整体工力是不比宋之问差的,但是尾句没有宋之问的写得好,于是宋之问获得了这次应制赋诗的优胜,沈佺期为之叹服,宋之问的诗名更加显赫了。

三、政治投机,品行不端

武后时期,媚臣张易之、张宗昌兄弟大行其道,宋之问便趋炎附势,投身在这两兄弟门下,专门为他们代工写奏章和诗赋,跟着他们一起参加宴会游乐,甚至就连自己都发出了“志事仅得,形骸两忘”的感慨,这样的生活令他逐渐沉溺堕落,倾心媚附于武后和张氏兄弟,但是他却不知不觉中陷入了政治纷争的漩涡之中。

公元705年,武后被逼退位,二张被杀,宋之问也被贬到了今天的广东一带,但他养尊处优已久,不舍那种富贵享乐的生活,于是便偷偷逃回了洛阳。弟弟宋之逊之前也曾谄媚攀附张易之兄弟,害怕受到处罚,就藏在了驸马王同皎的家中。

只因此人人品太差,“初唐五杰”变“初唐四杰”,有卑鄙诗人之称

驸马王同皎剧照

王同皎参与过逼迫武后退位的事件,尊崇唐朝名相张柬之,但是在唐中宗继位后,有功的张柬之却被贬,武三思担任宰相,和韦后一起祸乱朝政(那个时期太混乱了,没有办法在本文细说)。王同皎是个正人君子,当然看不惯武三思把持朝堂、飞扬跋扈的样子,于是与友人密谋诛杀掉他。

但这件事却被宋之逊偷听到了,于是他和哥哥宋之问一起,派侄子宋昙向武三思告发了王同皎及其同伙,果然,韦后和武三思大怒,把王同皎抓了起来并杀害。而告密的宋氏三人,却因功升官,宋之问更是当上了鸿胪使。只不过,这下子他们的名声算是臭大街了,当时的文人纷纷羞与为伍。

还有一件野史轶事记载,宋之问的外甥刘希夷,作了一首诗,然后前往拜访宋之问恳求指点,孰料宋之问一下子被诗中的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所折服,爱不释手,想要把诗稿占为己有。于是他就暗示外甥,把诗稿让渡给他,他再揣摩揣摩其余诗句,变成自己的作品。

刘希夷当然不肯同意,两人于是不欢而散。后来,刘希夷正在家中斧凿这篇七言诗的时候,宋之问却以相邀为由,让门客把刘希夷骗到一个地方杀死了,然后把这首《代悲白头翁》据为己有,那可是他的亲外甥!“因诗杀人”此事见于唐朝刘肃《大唐新语》,未知真假,但宋之问落得个“

卑鄙诗人”的名头流传后世倒是真的。

只因此人人品太差,“初唐五杰”变“初唐四杰”,有卑鄙诗人之称

《代悲白头翁》诗人刘希夷


四、站错队伍,终获一死

景龙元年,武三思父子被杀,宋之问为武氏父子写诗作赋,上表请唐中宗为他们立碑,因此被唐中宗而夸奖。然而好景不长,他因倾附安乐公主而被太平公主所忌恨,在政治斗争中,他被贬谪到浙江绍兴一带当一个小官。

然而这对于他来说,反而是一种升华,他已不再年轻,也经历过政治动荡和官场相争的无情,从权力的中心、名利的圈子来到清秀的江南水乡,他看开了。

在他贬谪时期的流传下来的作品,歌颂的对象已经从武后、皇室、权臣等变成了平民、圣人、神灵,比如他在越州写的《祭禹庙文》,就是贴近民生,真诚赞叹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他的诗歌作品也走向健康清新的道路,获得的成就更高。

只因此人人品太差,“初唐五杰”变“初唐四杰”,有卑鄙诗人之称

唐玄宗李隆基


但是,还没等宋之问完成自己的“新生”,远处的京城又发生了一次大事变,政治上的大地震,临海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合谋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拥立唐睿宗称帝,把宋之问贬到了更遥远的广西钦州。过了两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想到宋之问曾经是武后以及二张、武氏父子、安乐公主他们一系人的著名“写手”,就一道旨意赐死宋之问,可怜初唐一代诗人,竟在流放的道路上,结束了最后的人生。


总结:宋之问其人,在政治上毫无建树,只是一门心思想着攀附权贵,品行也被世人所看轻,可是他的诗作却是真正的优秀,在文学史上,他的五言律诗属对精密,音韵协调,令当时的诗人耳目一新,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受到大部分人的赞叹。无奈之前低劣的人品,使他的名声无可救药,一直被人唾弃,所以,尽管他足以在文学成就上可以和王杨卢骆相提并论,但是后人却不愿意把他们放在一起,于是,本可能流传的“初唐五杰”,就只能变成“初唐四杰”了,而且,“卑鄙诗人”这个称号,也随着他的诗作万古流传了。

他经典的名句有: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渡汉江》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送杜审言》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度大庾岭》


只因此人人品太差,“初唐五杰”变“初唐四杰”,有卑鄙诗人之称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