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文伯仁離開北京後來到了南京,於此又結交了一幫朋友,潘瑞的論文中引用了盛時泰在《棲霞小志》中的所載:


山中原無所謂白鹿……與文德承名伯仁者,俱吳人,解茗事結社,而居自採茶炙之汲泉以試,是事在嘉靖乙卯丙辰閒時……寶應朱日藩為主客,華亭何良傅為儀制,其兄良俊為孔目,與予輩數人實為詩倡和之,其後稀矣。


此段話中提到的何良傅是何良俊的弟弟,看來文伯仁在南京的一些關係,也有一些是通過何良俊而結識。這個階段他還結識了盛時泰,並且為盛時泰創作了《金陵古今名勝十八景》。對於此畫的價值,呂曉所著《明末清初金陵畫壇研究》中稱:“文徵明的侄子文伯仁長期生活於南京,曾於隆慶壬申作《金陵十八景》(上海博物館藏),十八景分別為:三山、草堂、雨花臺、牛首山、莫愁湖、攝山、鳳凰臺、新亭、石頭城、長幹裡、白鷺洲、青溪、燕子磯、太平堤、桃葉渡、白門、方山、新林浦。為典型的文派精麗纖秀的風格。”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文伯仁 《天目山圖軸》遼寧省博物館藏


而萬新華在《地方意識與遊冶品評——十七世紀金陵勝景圖文形塑探析》中亦有相類似的評語:“隆慶王申端午,盛時泰的好友、長期生活於金陵的文伯仁創作《金陵古今名勝十八景》冊,……為典型的文派精麗纖秀的風格,每開有乾隆皇帝對題,是目前現存最早的金陵勝景圖像。”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弄中的一段石牆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五峰園弄正門


從以上的引文看,文伯仁的畫風大多本自唐代的王維和元代的王蒙,李日華在《味水軒日記》中寫道:“文五峰小幅山水,皴法雖似黃鶴山樵,而樹石佈置,全學唐人,自下累上,幾五六層皆松樹,極攲偃遮露之狀,上至縹緲峰頂,皆小松如發,乃五峰平生傑作也。”而單國霖在《中國美術全集·明代繪畫(中)》的開篇語中稱:“文伯仁、陸治和陸師道等人的山水,也都出自文徵明的門庭,但在氣運和筆墨方面,都有一定的個人特色。如文伯仁在山水結構上,吸收了王蒙的方法,峰巒疊嶂奇兀,林木鬱茂,突破了文徵明較為平實疏朗的格局,同時筆力也更為峭勁綿密,畫幅氣勢蒼鬱雄特,自成一格。誠然,有時佈局過於迫塞是其缺點。”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介紹牌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門牌號


然而詹景鳳在《詹氏性理小辨》中說過這樣一段話:“山水得王黃鶴之趣為多,而法小米者次之。用筆秀麗而意致衝遠,工已深矣,道已通矣。然獨水墨為佳,一入淺絳便繚草不精瑩,致學二趙重著色便入惡道。”可見詹景鳳認為文伯仁的山水主要是模仿王蒙筆法,同時也融匯了米友仁的技巧。詹景鳳覺得,文伯仁的繪畫以水墨最佳,而重彩風格則水平不高。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簡介


潘瑞在其論文中重點分析了文伯仁所繪的《四萬山水圖》,這四幅作品的名稱分別為:《萬竿煙雨》《萬壑松風》《萬頃晴波》和《萬山飛雪》,所繪內容乃春夏秋冬四景,因名稱中皆有“萬”字,因此而得《四萬山水圖》。潘瑞在論文中詳盡分析了其中的《萬壑松風》,首先在文中描繪了該圖的構圖方式,認為其取法王蒙和文徵明,而對於該圖的佈局,論文中寫道:“該畫繁而不亂,有條不紊的安排在狹長的畫幅中,將觀者的視角吸引到中央兩側山體交錯的小徑之上,沿著小徑直到高聳的山頂。通篇使用敏銳的幹筆,用筆風格與倪瓚相似。構圖突破平實而趨繁茂,用筆更加細勁。從畫中岩石塊面複雜的肌理可以看出,畫風以細密著稱的文伯仁發展了文徵明的繁複構圖形式,又自出新意,更加精工細作,異彩紛呈讓人應接不暇。”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指示牌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已過世的盆景


對於這樣的構圖方式,潘瑞在文中有如下總結:“文伯仁的畫法是下筆前先精心設計,循序漸進,屬於‘漸修’方式。而非董其昌提倡‘頓悟’的路子,講求墨趣即興而發;以書入畫,疏簡中求意趣;追求‘頓悟’,標榜業餘。排斥畫風求工的仇英,對苦心經營的文伯仁有所貶低。因此用董其昌的觀點來看文伯仁的畫,不免會覺‘迫塞’。然而從另一視角探討,也正是文伯仁山水畫特色所在,‘迫塞’即吳中名士王穉登所云:‘伯仁巖巒鬱茂,若或未見其止,足當赤幟繪林’衝的‘巖巒鬱茂’,文伯仁的山水畫若真如董其昌所說,過於繁密迫塞,需要精簡畫面,那到時文伯仁也就不稱其為文伯仁了。”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正前方是那五塊太湖石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園景


以此可見,文伯仁的繪畫技法。而此圖上還有董其昌所寫跋語:“此圖仿倪雲林,所謂士衡之文,患於才多,蓋力勝於倪,不能自割,已兼陸叔平之長技矣。”董其昌認為文伯仁的這幅畫在構圖上乃是仿倪瓚,同時也有陸治的風貌。但總體而言,文伯仁的繪畫風貌主要是王蒙面目,這正如明藍瑛、清謝彬在《圖繪寶鑑續纂》中的所言:“文伯仁,字德承,號五峰,長洲人。善畫山水人物,每效王叔明筆法,得儼然之意。”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轉到近前方


如果換個角度來看,文伯仁能夠取得如此高的繪畫成就,說不定也和他與文徵明關係不佳有著一定的關係。文伯仁在年輕時受到文徵明的較大影響,而正因為關係不佳,才會想著努力擺脫叔父的影子,希望有所突破,而其突破方式就是跨越過文徵明直接取法於宋、元大家。故而,潘瑞在其論文中給出瞭如下總結:


文伯仁將文氏筆墨秀雅潤澤的細筆山水同王蒙繁密風格相結合,形成自身獨特的鬱茂畫風。在吳門畫派中,文徵明取法自趙孟頫、吳鎮、王蒙三位大家,繪畫布景繁複,設色明麗秀雅。此種細筆山水確立了中後期“吳派”的基調,在吳門畫派中追隨者眾多,而文伯仁則於時風之外獨出心裁,師法王蒙深得黃鶴山樵之真髓。文伯仁並沒有刻意拉開與文徵明的距離,而是上溯源頭,取法宋元大家,追求文氏畫風神韻的更高層次。作為吳門畫派的後繼者和文派山水中的一員,他通過自身的創新將吳門畫派畫風不斷傳遞下去。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五峰之一


明隆慶二年,文伯仁離開南京,遷居到蘇州虎丘西側,而後終老於此。遺憾的是,文伯仁的墓如今卻尋不到痕跡,幸運的是,他在蘇州城內所建的五峰園得以保存至今,故我於2018年12日28日在平江華府精品酒店副總經理朱雪春先生的帶領下,前往蘇州閶門內下塘街五峰園弄去探看文伯仁所建之園。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五峰之二


五峰園弄是很窄的一條小路,故富筱棟的車停在了附近的桃花橋旁。看到橋名,讓我想起了桃花塢版畫,我問朱總這種版畫是否仍然在生產,其稱已經沒有原本的作坊,只是有些藝術家做些相關的小型創作。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正堂


走入這個區域,眼前所見依然是小橋流水人家,雖然其中也摻雜進一些新建的樓房,但基本風貌沒有大的改變。這讓我讚歎美景如昔。朱總稱他小時候就住在這樣的環境裡,雖然這些老房子看上去很有藝術味道,但住在裡面其實並不舒服,尤其到了梅雨季節,家中的牆壁都會滲出水來。看來很多事情一旦瞭解實況,頓時會有大煞風景之喪。瞭解得越少越有吸引力,交朋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五峰之三


此時雖然已是冬季,但陽光還不錯,江南的冷可謂透徹骨髓。走到小弄之內,望著兩邊的房屋,裡面黑洞洞的難以見到陽光,估計這種老房子在冬季住起來也不會比梅雨季節好到哪裡去。我在一個老房子門前看到一位老太太艱難地拄著助行器,走到陽光之下去負暄,這一刻讓我體會到了舊城拆遷時不少人的矛盾心理:既想搬離較差的居住環境,又留戀於往日時光過濾後剩下的美好。天下之事兩全可謂難矣。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院中的一棵大樹


我跟朱總邊走邊感慨,他贊同我的所言,也認為新的樓房要舒適得多,但鄰里關係變得更為冷漠。這讓我又想起文伯仁的為人,他那樣有個性,不知道鄰里關係處得如何,他的故居五峰園處在此巷的盡頭,如果這一帶的建築格局未曾改變的話,當年的文伯仁出門時要不斷地經過他人家門口,不知道他走過這條小巷時面部會呈現怎樣的一種表情。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五峰山房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歡樂時光


如今修繕後的五峰園看上去中規中矩,門口懸掛著入園需知,這裡免費參觀,門牌號為“五峰園弄15號”。走入園中,感覺總體面積不大,也許是處在深深的小巷之內,這裡基本上沒有遊客,只有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在這裡休閒曬太陽。園中的主體則是被稱為五峰的那五塊太湖石,處在院落的正前方,我走到近前一一給它們拍照。這五塊太湖石處在幾米高的假山之上,站在小山上往下望,院落中僅有一座正廳,於是走下山推門入內。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原來是棵朴樹


裡面一位老人問我有何事,我說只是想拍張照片。我看到堂中懸掛著“五峰山房”的匾額,裡面擺放著一些藤製桌椅,看來如今這裡在做為茶室使用,可能是天氣陰冷的原因,今日的茶室中僅有幾人在那裡打牌。


覓畫記·文伯仁:橫披大幅,頗負出藍之聲(下)韋力撰

柱石舫


走入正廳,看到前面還有一排側房,這裡懸掛的匾額叫“柱石舫”,不清楚是否與文伯仁有關,但能夠看得出這是新近修復的仿古建築。我們在院子內將可看之物兜了一圈,沒有再找到與文伯仁相關的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