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文伯仁离开北京后来到了南京,于此又结交了一帮朋友,潘瑞的论文中引用了盛时泰在《栖霞小志》中的所载:


山中原无所谓白鹿……与文德承名伯仁者,俱吴人,解茗事结社,而居自采茶炙之汲泉以试,是事在嘉靖乙卯丙辰闲时……宝应朱日藩为主客,华亭何良傅为仪制,其兄良俊为孔目,与予辈数人实为诗倡和之,其后稀矣。


此段话中提到的何良傅是何良俊的弟弟,看来文伯仁在南京的一些关系,也有一些是通过何良俊而结识。这个阶段他还结识了盛时泰,并且为盛时泰创作了《金陵古今名胜十八景》。对于此画的价值,吕晓所著《明末清初金陵画坛研究》中称:“文征明的侄子文伯仁长期生活于南京,曾于隆庆壬申作《金陵十八景》(上海博物馆藏),十八景分别为:三山、草堂、雨花台、牛首山、莫愁湖、摄山、凤凰台、新亭、石头城、长干里、白鹭洲、青溪、燕子矶、太平堤、桃叶渡、白门、方山、新林浦。为典型的文派精丽纤秀的风格。”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文伯仁 《天目山图轴》辽宁省博物馆藏


而万新华在《地方意识与游冶品评——十七世纪金陵胜景图文形塑探析》中亦有相类似的评语:“隆庆王申端午,盛时泰的好友、长期生活于金陵的文伯仁创作《金陵古今名胜十八景》册,……为典型的文派精丽纤秀的风格,每开有乾隆皇帝对题,是目前现存最早的金陵胜景图像。”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弄中的一段石墙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五峰园弄正门


从以上的引文看,文伯仁的画风大多本自唐代的王维和元代的王蒙,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写道:“文五峰小幅山水,皴法虽似黄鹤山樵,而树石布置,全学唐人,自下累上,几五六层皆松树,极攲偃遮露之状,上至缥缈峰顶,皆小松如发,乃五峰平生杰作也。”而单国霖在《中国美术全集·明代绘画(中)》的开篇语中称:“文伯仁、陆治和陆师道等人的山水,也都出自文征明的门庭,但在气运和笔墨方面,都有一定的个人特色。如文伯仁在山水结构上,吸收了王蒙的方法,峰峦叠嶂奇兀,林木郁茂,突破了文征明较为平实疏朗的格局,同时笔力也更为峭劲绵密,画幅气势苍郁雄特,自成一格。诚然,有时布局过于迫塞是其缺点。”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介绍牌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门牌号


然而詹景凤在《詹氏性理小辨》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山水得王黄鹤之趣为多,而法小米者次之。用笔秀丽而意致冲远,工已深矣,道已通矣。然独水墨为佳,一入浅绛便缭草不精莹,致学二赵重着色便入恶道。”可见詹景凤认为文伯仁的山水主要是模仿王蒙笔法,同时也融汇了米友仁的技巧。詹景凤觉得,文伯仁的绘画以水墨最佳,而重彩风格则水平不高。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简介


潘瑞在其论文中重点分析了文伯仁所绘的《四万山水图》,这四幅作品的名称分别为:《万竿烟雨》《万壑松风》《万顷晴波》和《万山飞雪》,所绘内容乃春夏秋冬四景,因名称中皆有“万”字,因此而得《四万山水图》。潘瑞在论文中详尽分析了其中的《万壑松风》,首先在文中描绘了该图的构图方式,认为其取法王蒙和文征明,而对于该图的布局,论文中写道:“该画繁而不乱,有条不紊的安排在狭长的画幅中,将观者的视角吸引到中央两侧山体交错的小径之上,沿着小径直到高耸的山顶。通篇使用敏锐的干笔,用笔风格与倪瓒相似。构图突破平实而趋繁茂,用笔更加细劲。从画中岩石块面复杂的肌理可以看出,画风以细密著称的文伯仁发展了文征明的繁复构图形式,又自出新意,更加精工细作,异彩纷呈让人应接不暇。”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指示牌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已过世的盆景


对于这样的构图方式,潘瑞在文中有如下总结:“文伯仁的画法是下笔前先精心设计,循序渐进,属于‘渐修’方式。而非董其昌提倡‘顿悟’的路子,讲求墨趣即兴而发;以书入画,疏简中求意趣;追求‘顿悟’,标榜业余。排斥画风求工的仇英,对苦心经营的文伯仁有所贬低。因此用董其昌的观点来看文伯仁的画,不免会觉‘迫塞’。然而从另一视角探讨,也正是文伯仁山水画特色所在,‘迫塞’即吴中名士王穉登所云:‘伯仁岩峦郁茂,若或未见其止,足当赤帜绘林’冲的‘岩峦郁茂’,文伯仁的山水画若真如董其昌所说,过于繁密迫塞,需要精简画面,那到时文伯仁也就不称其为文伯仁了。”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正前方是那五块太湖石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园景


以此可见,文伯仁的绘画技法。而此图上还有董其昌所写跋语:“此图仿倪云林,所谓士衡之文,患于才多,盖力胜于倪,不能自割,已兼陆叔平之长技矣。”董其昌认为文伯仁的这幅画在构图上乃是仿倪瓒,同时也有陆治的风貌。但总体而言,文伯仁的绘画风貌主要是王蒙面目,这正如明蓝瑛、清谢彬在《图绘宝鉴续纂》中的所言:“文伯仁,字德承,号五峰,长洲人。善画山水人物,每效王叔明笔法,得俨然之意。”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转到近前方


如果换个角度来看,文伯仁能够取得如此高的绘画成就,说不定也和他与文征明关系不佳有着一定的关系。文伯仁在年轻时受到文征明的较大影响,而正因为关系不佳,才会想着努力摆脱叔父的影子,希望有所突破,而其突破方式就是跨越过文征明直接取法于宋、元大家。故而,潘瑞在其论文中给出了如下总结:


文伯仁将文氏笔墨秀雅润泽的细笔山水同王蒙繁密风格相结合,形成自身独特的郁茂画风。在吴门画派中,文征明取法自赵孟頫、吴镇、王蒙三位大家,绘画布景繁复,设色明丽秀雅。此种细笔山水确立了中后期“吴派”的基调,在吴门画派中追随者众多,而文伯仁则于时风之外独出心裁,师法王蒙深得黄鹤山樵之真髓。文伯仁并没有刻意拉开与文征明的距离,而是上溯源头,取法宋元大家,追求文氏画风神韵的更高层次。作为吴门画派的后继者和文派山水中的一员,他通过自身的创新将吴门画派画风不断传递下去。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五峰之一


明隆庆二年,文伯仁离开南京,迁居到苏州虎丘西侧,而后终老于此。遗憾的是,文伯仁的墓如今却寻不到痕迹,幸运的是,他在苏州城内所建的五峰园得以保存至今,故我于2018年12日28日在平江华府精品酒店副总经理朱雪春先生的带领下,前往苏州阊门内下塘街五峰园弄去探看文伯仁所建之园。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五峰之二


五峰园弄是很窄的一条小路,故富筱栋的车停在了附近的桃花桥旁。看到桥名,让我想起了桃花坞版画,我问朱总这种版画是否仍然在生产,其称已经没有原本的作坊,只是有些艺术家做些相关的小型创作。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正堂


走入这个区域,眼前所见依然是小桥流水人家,虽然其中也掺杂进一些新建的楼房,但基本风貌没有大的改变。这让我赞叹美景如昔。朱总称他小时候就住在这样的环境里,虽然这些老房子看上去很有艺术味道,但住在里面其实并不舒服,尤其到了梅雨季节,家中的墙壁都会渗出水来。看来很多事情一旦了解实况,顿时会有大煞风景之丧。了解得越少越有吸引力,交朋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五峰之三


此时虽然已是冬季,但阳光还不错,江南的冷可谓透彻骨髓。走到小弄之内,望着两边的房屋,里面黑洞洞的难以见到阳光,估计这种老房子在冬季住起来也不会比梅雨季节好到哪里去。我在一个老房子门前看到一位老太太艰难地拄着助行器,走到阳光之下去负暄,这一刻让我体会到了旧城拆迁时不少人的矛盾心理:既想搬离较差的居住环境,又留恋于往日时光过滤后剩下的美好。天下之事两全可谓难矣。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院中的一棵大树


我跟朱总边走边感慨,他赞同我的所言,也认为新的楼房要舒适得多,但邻里关系变得更为冷漠。这让我又想起文伯仁的为人,他那样有个性,不知道邻里关系处得如何,他的故居五峰园处在此巷的尽头,如果这一带的建筑格局未曾改变的话,当年的文伯仁出门时要不断地经过他人家门口,不知道他走过这条小巷时面部会呈现怎样的一种表情。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五峰山房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欢乐时光


如今修缮后的五峰园看上去中规中矩,门口悬挂着入园需知,这里免费参观,门牌号为“五峰园弄15号”。走入园中,感觉总体面积不大,也许是处在深深的小巷之内,这里基本上没有游客,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在这里休闲晒太阳。园中的主体则是被称为五峰的那五块太湖石,处在院落的正前方,我走到近前一一给它们拍照。这五块太湖石处在几米高的假山之上,站在小山上往下望,院落中仅有一座正厅,于是走下山推门入内。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原来是棵朴树


里面一位老人问我有何事,我说只是想拍张照片。我看到堂中悬挂着“五峰山房”的匾额,里面摆放着一些藤制桌椅,看来如今这里在做为茶室使用,可能是天气阴冷的原因,今日的茶室中仅有几人在那里打牌。


觅画记·文伯仁:横披大幅,颇负出蓝之声(下)韦力撰

柱石舫


走入正厅,看到前面还有一排侧房,这里悬挂的匾额叫“柱石舫”,不清楚是否与文伯仁有关,但能够看得出这是新近修复的仿古建筑。我们在院子内将可看之物兜了一圈,没有再找到与文伯仁相关的遗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