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工作中,沒有那麼多“他應該”

合租室友小文,一週五天工作日,基本上有四天都在加班。每天回家第一句,經常都是:“好煩啊,我不想幹了!”我問她今天又是因為什麼事?果不其然,又是被領導批評了。上個月交給她的項目因為沒有跟其他部門協調、確認好行程,差點沒能及時交工,被領導狠狠批評了一通。

我留意聽了一下,在小文吐槽的過程中,聽到最多的一句就是“他應該怎麼怎麼樣啊”。等她倒完苦水,也冷靜之後,我想了想,說:“小文,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以後想避免再出現這樣的問題,是不是可以把‘他應該’變成‘我應該’呢?”

你的工作中,沒有那麼多“他應該”

現在很多年輕人,在工作中一旦出了差錯,總是習慣性地給自己找藉口,把責任轉嫁到別人身上,我自己有時候也會這樣。但是,過多的“他應該”,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影響了同事間的和氣,也給領導留下了責任心不強的印象。在工作遇到問題時,不妨多想想“我應該”怎樣去做。

一、“我應該”,是責任心的體現。聽過很多老闆抱怨,現在的年輕人沒什麼責任心,工作上出了點差錯,第一反應不是想辦法解決,而是想辦法把責任推給別人。“他應該提前告訴我的”、“他應該昨天就交給我了,可是延期了”、“他應該把哪裡哪裡跟我說清楚啊”……諸如此類的理由,老闆司空見慣。但是這樣說,不僅不會讓老闆覺得工作出問題不是你的錯,反而還會覺得,你是靠不住的。

你的工作中,沒有那麼多“他應該”

二、“我應該”,是主動性的體現。在完成一個項目的時候,是需要多方協調、合作完成的,這中間必然會涉及到很多人員和環節。一個細節出現問題,可能會影響整體進度。作為項目負責人,應該時刻具備工作的主動性,主動想到“我應該去確認一下宣傳工作做到哪個環節了”,或者是“我應該再去確認一下材料到底哪一天可以送到,誰負責簽收”等等,這也是作為負責人最基本的工作素養。

你的工作中,沒有那麼多“他應該”

三、“我應該”,是反思能力的體現。工作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問題,但是與其推卸責任,不如及時做一下總結反思。比如說,下次我應該把項目的進度及時反饋給領導,以便於儘快解決出現的細小問題。覆盤總結往往是更重要的,也是提升自我能力的關鍵環節。

今年的韓劇爆款《天空之城》中,有一句經典臺詞:人本來就不是合理的存在,而是自我合理化的存在。但是在工作中,如果想有長遠的職業發展,還是不要總自我合理化,多想一些“我應該做什麼”,發揮你自己的主動性,做一個有責任心的職場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