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克庸“閒讀‘幼學’”卷一之:歲 時(17)


周克庸“閒讀‘幼學’”卷一之:歲  時(17)


月有三浣:初旬十日為上浣,中旬十日為中浣,下旬十日為下浣,

學足三餘:夜者日之餘,冬者歲之餘,雨者晴之餘。

每月有三浣:初旬十天為“上浣”,中旬十天為“中浣”,下旬十天為“下浣”;增進學問以三餘:夜乃日之餘,冬乃年之餘,雨乃晴之餘。

浣,本義洗滌。《廣韻》:“浣,濯也。”唐代官吏以浣洗為名目,每月休息三次(每十天休息一次),分別叫作“上浣”、“中浣”、“下浣”,因藉以為上旬、中旬、下旬的別稱。

學足,學問的補充增進。三餘,三種用來讀書的餘暇,指冬日、夜晚、陰雨的空閒。典出《三國志•魏書•王朗傳》裴松之注引《魏略》:遇稱讀書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以術愚人曰朝三暮四,

為學求益曰日將月就。

靠心術愚弄人叫作“朝三暮四”,治學求進叫作“日將月就”。

愚,欺騙、愚弄。“朝三暮四”,成語。原指玩弄心術以欺騙人,後喻時常變卦、反覆。典出《莊子·齊物論》:“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名實未虧而喜怒為用,亦因是也。”

為學,治學,做學問;求益,求得長進。將,將順,即順勢促成。《孝經•事君章》:“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就,接近、靠近(“就位”、“就座”之“就”,由此義引申而來)。“日將月就”,每天有所接近,精進不止。《詩經·周頌·敬之》:“日就月將,學有緝熙於光明。”

焚膏繼晷日夜辛勤,

俾晝作夜晨昏顛倒。

“焚膏繼晷”是說日夜辛勤,“俾晝作夜”形容早晚顛倒。

焚膏繼晷,點燃“膏”(油脂,指代油燈)以接續“晷”(日影,指代白天)。成語,形容夜以繼日,勤奮不已。唐韓愈《進學解》:“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俾(bǐ)晝作夜,把白天當作夜間。形容生活日夜顛倒。多用來指不分晝夜尋歡作樂。《詩經·大雅·蕩》有句雲:“或號式呼,俾晝作夜。”晨昏,早晨和黃昏,指白日、夜晚。

自愧無成曰虛延歲月,

與人共語曰少敘寒暄。

自愧無成稱“虛延歲月”,與人共語叫“少敘寒暄”。

自愧無成,因一事無成而自感慚愧。虛延歲月,虛度時光。晉葛洪《抱朴子·勤求》:“虛延歲月,妨資棄力,卒無所成。”

與人共語,和人語言互動。少敘,稍微談談。《水滸傳》第12回:“今日幸得相見,如何教你空去?且請到山寨少敘片時。”少,稍稍;敘,敘談。寒暄,賓主見面所講的應酬話。《儒林外史》第10回:“彼此謙讓坐下,寒暄已畢,擺上兩席酒來。”

可憎者人情冷暖,

可厭者世態炎涼。

令人憎惡的是“人情冷暖”,讓人生厭的是“世態炎涼”。

人情冷暖,成語。義為人情隨時勢而變幻無常。人情,接人待物的世故。冷暖,指對人的態度忽而冷漠、忽而溫暖。唐白居易詩《遷叟》有句雲:“冷暖俗情諳世路,是非閒論任交親。”

世態炎涼,成語。義為世俗情態隨時勢變化而不同。世態,世俗情態。炎涼,熱冷,與“人情冷暖”的“冷暖”意思相同,指對人的態度或冷漠或溫暖變幻無常。

週末無寒年因東周之懦弱,

秦亡無燠歲由嬴氏之兇殘。

周朝末年沒有寒冷的時候是因為東周的懦弱,秦朝將亡沒有溫暖的時候是因為嬴政之兇殘。

週末無寒年,寒年,寒冷的年歲。《五行志》雲:“周失之舒……故周之衰無寒歲。”

秦亡無燠(yù)歲,燠歲,溫暖的年歲。燠,暖、熱。《五行志》雲:“秦失之急。故……秦亡無燠年。”

泰階星平曰泰平,

時序調和曰玉燭。

泰階星平正之世叫作“泰平”,時序調和之世稱為“玉燭”。

泰階,星名,即“三臺”——上臺、中臺、下臺,六星兩兩並排而斜上,如階梯。三階平,象徵天下太平。《漢書•東方朔傳》:“糞土愚臣,忘生觸死,逆盛意,犯隆指,罪當萬死,不勝大願,願陳泰階六符,以觀天變。”

時序調和,時序,時令、季節。陸機詩《贈尚書郎顧彥先》有句雲:“悽風迕時序,苦雨遂成霖。”調和,和順。《墨子•節葬下》:“故凡大國之所以不攻小國者,積委多,城郭修,上下調和。”玉燭,四時和順。《爾雅•釋天》:“春為青陽、夏為朱明、秋為白藏、冬為玄英,四氣和謂之‘玉燭’。”

2020.4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