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除了甲骨文外,還有金文和刻石等銘文,商金文地位不可小看


商代除了甲骨文外,還有金文和刻石等銘文,商金文地位不可小看

談及中國最早的成熟文字,自然就想到了甲骨文。甲骨文是殷商時期書寫或契刻在龜甲或牛骨上的、較系統的、成熟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除此之外,商代還有金文,石刻、玉刻和陶銘文,殷商時期的金文地位不可小看。


商代除了甲骨文外,還有金文和刻石等銘文,商金文地位不可小看

圖1


一:甲骨文

甲骨文主要記載的是盤庚遷殷至紂王二百七十年之間的卜辭,亦有少許的記事文,不僅有政治、軍事、社會習俗、還有天文、曆法、醫藥等。甲骨文卜辭主要的書寫方式是契刻,但也有少部分是朱書或墨書卜辭。如圖2是無名組卜辭,反面有墨跡五字,已初具書法筆畫、筆順的規模,線條圓曲,有明顯的粗細變化。這件作品是先寫後刻,反面的墨跡屬於漏刻。


商代除了甲骨文外,還有金文和刻石等銘文,商金文地位不可小看

圖2


圖3是一組商代晚期的墨跡,其中A、C、G分別是陶、玉、骨上的墨跡,D、E、F是三件朱書玉璋作品。

此外,還有墨書玉片和白陶殘片。

從以上墨跡,我們可以探究毛筆書寫的初始原貌。



除了殷墟發現了甲骨文外,河南輝縣、偃師、洛陽、鄭州二里崗及河北藁城等地的商代遺址也有甲骨文出土。

除商代甲骨文外,1954年起又在山西洪洞縣、北京昌平縣、陝西岐山縣等地也發現了出土了部分西周甲骨文片。


商代除了甲骨文外,還有金文和刻石等銘文,商金文地位不可小看

圖3


二:商金文

從大禹治水而鑄九鼎的傳說分析,夏代已進入了青銅器時代。至於商周先民為什麼要把文字刻鑄在鐘鼎器上,大致原因是“大鼎有銘,銘者自名也”“銘其功烈,以示子孫”

商代的金文,大致到了商代中期才出現,初期的金文早於現在可鑑的殷墟甲骨文,是美術字的最早表現形態,僅一個或兩個字,或是一些半圖半文的族徽圖形,其內容多為人名、父祖名,如《司母戊方鼎》《婦好方鼎》等,到商代晚期,青銅器銘文字逐漸增多,但最長也不過四十餘字,內容出現了鑄器賞賜、征伐等,如《小臣俞尊》等。

商金文“款識”雖然只是寥寥幾字,形體簡約但布白巧妙,其用筆明顯具有毛筆的筆意,表明用筆的輕重提按,線條具有曲直肥瘦與力感,中鋒行筆已然露痕。從商金文的書體形態察析,其屈曲圓轉的線條的形成,宣告了書體的第一次革命,其書體風格已完全不同於甲骨文的技巧內涵與審美內涵。


商代除了甲骨文外,還有金文和刻石等銘文,商金文地位不可小看

圖4


三:商石銘

商石銘,就目前發現來看,主要有河南安陽出土的《小臣石簋殘耳銘》《石磬銘殘片》等刻石作品,而現在所知最早的石銘,是1976年出土於安陽婦好墓的武丁後期的《石牛下頜刻銘》(圖5)和《妊冉入石石磬銘》,這些石銘有三個特徵,一是銘都刻寫在器物上;二是其內容或“物勒主名”,或記器名,或記入貢事等;三是字形結構、用筆全然同於同期的甲書和金書。


商代除了甲骨文外,還有金文和刻石等銘文,商金文地位不可小看

圖5


四:商玉刻詞

大約在新石器時代,琢玉為器,以象徵某種美感、權利、地位、財產。

目前已發現的刻辭、書辭的商代玉器已有很多,刻辭主要有《作冊吾玉戈刻辭》《小臣妥玉銘》等,書辭主要有《玉璋朱書》《七字玉戈》等。

《作冊吾玉戈刻辭》(圖6)書體因襲甲書而寓篆意,用筆(刀)勁利,線條均勻,古厚秀雅,可謂晚商書法中靜態美、遒秀美、古勁美之佳作。


商代除了甲骨文外,還有金文和刻石等銘文,商金文地位不可小看

圖6


五:商陶銘

陶藝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文明表現之一。目前發現的商陶器銘極少,已有的也是一些半圖半文的幾何小品,如《陶拍》刻字(圖7),這些作品從根本上說還談不上書法,僅可以從其構制上領略到一些幾何態的線條力感與美感。


商代除了甲骨文外,還有金文和刻石等銘文,商金文地位不可小看

圖7


商代的文字主要是甲骨文和金文,其實它們都屬於大篆系(廣義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國古文字,狹義的大篆指籀文)字體,商代的金文數量很少,藝術上不如甲骨文,宗教與文化的意義不如象形裝飾文字,但它是在使用中建立起莊重和典範之正體基本框架的開端,其後周人選擇了它,使之發揚光大,就此而言,在書法史上應有其重要位置。


商代除了甲骨文外,還有金文和刻石等銘文,商金文地位不可小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