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给自己的感悟

|微读书-第002期|浅谈《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给自己的感悟

这本书本来应该在中学阶段读的,但现在才开始读也不晚。

少年阶段阅读,可能心智没有那么成熟,还理解不了其中的意思,只能理解当中的描写方法;现在刚念完大学的青年,心智相对较成熟,读起来比较没有那么吃力。

那我就浅谈下对这本书所讲内容的所感所悟。

诚然,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下笔如有神!

这本书第一遍阅读大概花了接近三个小时,只是了解其大致内容;

第二遍再来细细阅读,觉得很有意思;

第三遍决定要慢慢品读,所读之处若是不明其义,则反复推敲和查找资料,所读之处若略有所感悟,于是便赶快记下读书笔记。

往后闲暇时光值得慢慢精读,再来细细品味朱老的思想。

第一封信,谈读书

今天,在这里我想和你谈谈读书。

首先,读书,它是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获得收获。

说自己的感受吧,以前上学读书从来不是什么学霸级人物,也不算学渣,用现在一零后小学生的描述来说,我算是个学逗吧,学习太逗了。

出来实习到现在工作,我觉得实践永远也离不开理论,没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很难在这个社会里生存。

我想以前读书,更多是被动式读书,老师让你读一点你就读一点,至于装没装进去就又是一回事了;而现在读书,不像以前了,已经学会了主动式读书。

因为爱上读书,似乎感觉已经思维也开始变得不太一样了,不再幼稚,不再说话不经过大脑思考了,想问题会稍微经过深思熟虑再去行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则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因 此,阅读能塑造人的性格,可形成“隐性资产”,绝对是合算的长效投资,投资自己,永远不亏。

很赞同微友的一句话,三日不读书智商输给猪,话糙理不糙。要保持理智,就要保持时刻学习的心态,不断阅读获取新的知识。

这知识不是用来应付考试,而是用来规范自我,指导自我行事,不至于落入荒废之地。

至于怎么去读书:信中讲了些读书方法论:

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

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

第二封信,谈动

动的意思是要动起来,心动起来,身体运动起来,生活一切都生动起来。

切记不可太懒惰,你这么年轻,怎么就轻易葛优躺了呢,做什么都缺乏活力了呢?

如信里写,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

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

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 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艺儿,你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

第三封信,谈静

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我想“静”也许是内心感受,心与心的独处时光,或是自己给自己的另外一个世界。我喜欢静的时候,也许在图书馆,看书的时候很安静,进入到书中世界的时候很安静,很美好。

静像是给心灵净化了一切闹腾与不安的情绪一样,静能让我们心如温水,如微风、如白云 、如蓝天,一切都那么细无声,慢生长。

如信中所说,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

现代生活忙碌,而我们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第四封信,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摘录【大事小事都要人去做。我不敢说别人做的不如我做的重要。但是别人如果定要拉我丢开这些末节去谈革命,我只能敬谢不敏(屠格涅夫的《父与子》里那位少年虚无党临死时所说的话,最使我感动】

边学边读

【敬敏不谢】:意思是恭敬地表示自己能力不足,不能够接受做某事。 多作推辞做某事的婉辞。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诱劝人“类我类我”!

【蜂子孵蛆 】:蛆是蚊子的幼虫,想用蜂卵来孵化蛆,那是根本不可能的,蜂子孵蛆形容那些不管事物本来性质,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愿望胡乱去做的做法,结果当然不可能成功。

第五封信,谈十字街头

摘录【所以站在十字街头的人们,尤其是你我们青年,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象牙之塔与十字街头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里都必经过的过程。

我们18岁之前的人生是活在象牙塔里的,那会的生活,没有受过什么大的挫折,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感觉世界没有坏人存在,每个人都是善良的,被家庭和学校保护得特别好。

但是这样的象牙塔生活不可能永远有,直到我们18岁长大成人,22岁大学毕业,才真正意义上离开了象牙塔,开始走向人生的十字街头。

站在十字街头,仿佛有无数双眼睛在盯着你一样,想看你到底能展现出什么才艺,或高尚、或低俗、或优雅、或小丑般一样…

表现得好,有人鼓掌,赞赏;表现得不好,有人批评,有人嫌弃…

在象牙塔里,我们也许脸皮都会太薄,经受不住挫折,容易失败。

但能经过十字街头的我们,相信会历练出厚脸皮,不怕打击,越挫越勇!

希望身处十字街头的我们,在面对无数人的指指点点时,能始终坚持自己,摆正自己的心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看过微友的评论:他说社会往往鼓励青年人走出象牙塔,而朱老的这番告诫却显得更加温情让人感动:身处十字街头时,也不要忘记时时回顾瞻望象牙之塔。

或许也是在提醒我们,在尘世中能依然保留一颗纯净的赤子心。

第六封信,谈多元宇宙

首先什么叫做“多元宇宙”呢?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其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宇宙论。

朱老列举了从道德、科学、美术、恋爱这几个宇宙,从侧面反映了很多深层的意义。

此信需多读几遍,反复思考,才能体会其中的奥妙所在,由于当下理解水平有限,便不做过多的评论。

第七封信,谈升学与选课

摘录【升学问题分析起来便成为两个问题,第一是选校问题,第二是选科问题。】

【我们求学最难得的是诚恳的良师与和爱的益友,所以选校应该以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为准。如果能得这种学校空气,无论是大学不是大学,我们都可以心满意足。做学问全赖自己,做事业也全赖自己,与资格都无关系。】

从小到大,我们一般人都会经历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这必须而又慎之又慎的升学过程。

第八封信,写了谈作文

摘录【我以为向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所谓临帖在多读书。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功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作描写文和记叙文。】

九年务教育加高中三年中等教育教会我如何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写作文,但是每次都是领悟够慢,思维不够开阔,见识太少,导致每次写作草草了事,中上边缘。

而现在主动读书,看得多,思考得多,就相对来说领悟得比较快。

而本封信主要探讨了作文是可以通过练习提升能力的。

简言之就是写作文要注重积累、反复修改、不断实践。

第九封信,写了谈情与理

摘录:【我们的生活应该受理智支配呢?还是应该受感情支配呢?】

这个问题值得深深思考…

其实我们生活中有些时候需要理智去思考问题,有些时候则需要感性思维去调和生活,这两者相依相存,不可分离。

每个人的心智能力都是不尽相同的,有些人偏理性,有些人偏感性;大部分男人偏理性,女人偏感性。

记得我身边有位被大家称为”生活美玩家“的张总,她就对自己的心智能力概括得特别好。她说:人有两大心智能力,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理性的代表是科学;感性的代表是艺术。科学征服了世界,而艺术美化了世界。既然是个感性的人,也选择了感性的设计行业,何不把感性玩到极致必然要奔向艺术。

说到情与理,想起了这样一个心理测试:

各位,请你自然的把你的双手合十,然后闭上眼睛 3秒,然后睁开眼睛,看下你合十的双手。

如果左手拇指在上:说明你是个偏理性的人,做事爱动脑筋,不冲动,不容易被别人的语言打动,做事情逻辑性强。反之右手的大拇指在上面:说明你是偏感性的人,做事容易凭直觉,易动情,别人的言语对你有很大触动。

看下你是偏理性还是偏感性多点呢?当然,此心理测试,只起到相对参考作用,不排除其它因素。

呀,测试了下,原来Xiao另是右手拇指在上

第十封信,谈摆脱

摘录:【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是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

朱老谈摆脱,列举古今中外人物对待事物没有学会摆脱,因摆脱不开自己,导致了人生的悲剧这几个事例。其中事例就不一一详举了,大家看看这本书细细体味~

第十一封信,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科普下:卢佛尔宫是法国皇家宫殿建筑群。始建于1546年,后屡经改建、扩建,至18 世纪成现有规模。在法国巴黎市中心。设计人为勒斯克等建筑师。

朱老自己在游览卢佛尔宫时,通过认真观赏《蒙娜丽莎》,从而讨论“慢"与“效率”的优劣问题。

最终得出结论:“效率” 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 所以我们能欣赏一般人的空想、 能景仰不计成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的人。

第十二封信,谈人生与我

摘录:【我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

记得微友这样评论说:这有点像戈尔曼的拟剧论,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在前台,人们呈现的是能被他人和社会所接受的形象。后台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是为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东西的场合,人们会把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

仔细斟酌朱老的这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确实如此。人与人的相处、共事、交谈、玩耍等都是表现在前台,看的见,听的到。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世界,都是在内心深处悄悄观望着、对话着…

最后,借用夏丏尊先生的话。愿给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THE END---


作者简介:90后小少女,自称有颗无处安放的心。外人评价不接触以为是个乖乖女,一旦变熟是个女神经。持续输入阅读,输出写作,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女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