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林带!起底3300余棵大树的幸福“寄养”生活~

在幸福林带改造过程中,有3300余棵大树移栽“寄养”在西安市城管局苗木寄养基地。自2016年11月2日开工以来,幸福路地区原有的大树,就牵动着不少市民的心。原有植被“寄养”生活顺利吗?“搬家”后大树适应吗?什么时候大树“回家”?记者带着市民关心的问题,详细起底3300余棵大树的幸福“寄养”生活。


搬家

带着“故土”的芬芳去往新的家园

幸福林带工程突出绿色生态主题,以乡土植物与乔木为主,通过乔、灌、花、草搭配,形成四季常绿、全年有花、内外有致的城市绿洲。

幸福林带!起底3300余棵大树的幸福“寄养”生活~


记者了解到,明年与大家正式见面的幸福林带,东、西两侧将各栽植30米宽的高大乔木带,形成绵延6公里的“镶边绿带”。基调树种包括国槐、雪松、栾树、楝树和大叶女贞5种。

这些珍贵的树木中,有3300余棵是原有植被,移栽“寄养”在西安市城管局苗木寄养基地,主要品种包括国槐、法桐、白蜡、五角枫等,其中国槐、法桐平均胸径在30厘米以上,大多数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栽种的。

镜头回放到几年前大树“搬家”的现场。

为了给西安保存好已有的“绿色资源”,实现树木“喜迁新居”,工作人员着实费了一番气力。西安市委、市政府和新城区涉及的各部门多次会商、论证大树的移栽事宜,并要求树木在移栽后都能保证存活。

在“搬家”前,每棵树的树身上都贴着一个特殊的标签,就像“身份证”一样,上面写着树木的信息。“搬家”现场,一辆辆工程车缓缓将载有工人的工作平台升到高处,该工人将一棵大树的树冠和枝干用电锯清除。其他工人各司其职,有的指挥吊车操作,有的维持道路安全,有的清理落下的树枝。彼时,中国建筑工作人员董琦曾告诉记者:“移树要避开每天的早晚高峰期,每组施工的工人都有十名左右,一方面保证树木不受损坏,一方面要保证施工安全,这是重中之重,不能出半点差池。”

“在切除树冠和移树前,施工工人都会接受园林部门安排的培训,科学合理操作,保证树木到了新家能成活。”董琦说,“幸福路地区的树都比较粗,现场环境比较复杂,施工难度挺大的。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经常多个部门一起开现场协调会,及时处理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幸福路上有很多大型工业企业,所以会有110千伏高压线从一些树旁穿过,又不能断电,怎么解决这种矛盾?就需要大家坐下来共同想办法。”

随着吊钩的升起、落下,一棵棵大树带着“故土”的芬芳,被送往新的家园——位于长安区王莽街办江村的“西安市城市建设苗木寄养基地”。


安居

保存养护 等待“幸福”开枝散叶

经过“舟车劳顿”,一辆辆装载着树木的卡车,列队在验收区等待园区的验收,准备正式入住新家。

在长安区王莽街办江村村东,吊车陆续将粗壮的树木移栽到挖好的树坑内,200多亩的土地上已树木成林,这些来自幸福林带建设区域的大树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幸福树”。

幸福林带!起底3300余棵大树的幸福“寄养”生活~

回忆当年的情形,董琦告诉记者,工作人员先用小型挖掘机挖出树坑,施底肥,再用起重机将树木放到树坑内,填土、浇水,凡移栽好的树,都由工人给树干包裹上薄膜。为了更好地让这些树木成活,所有树木按树种分区栽种,树与树之间严格按照5米乘5米的距离栽种。

“保存、养护、再利用……”一晃,这些从幸福路来的“幸福树”在这里“疗养”了几年,专业的工作人员日夜精心呵护,负责这些树木的“休养生息”。


回迁

寄养大树中的“佼佼者”将“回家”

幸福林带工程地上部分主要为绿化景观和休闲广场,其中绿化面积达到了70余万平方米。寄养的“幸福树”在未来的绿化中还将继续“发光发热”。

幸福林带!起底3300余棵大树的幸福“寄养”生活~

“在幸福林带的景观方案中专门为这些大树设置了独立的树木回迁区,将选取寄养基地内部分树形好、规格大、满足回迁条件的苗木进行回迁,让原本属于林带的树木‘回家’,将林带打造成全市大树回迁的示范项目。” 幸福路管委会发展规划局副局长宋栋峰告诉记者。

同时,利用二维码对回迁树木的品种、年份、曾经所在林带的位置等进行记录,结合树木科普知识,让市民在赏景之余感受到林带深厚的文化及历史底蕴。幸福林带建成后,将成为西安市城东最大的绿色生态廊道,极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

几年来,3300余棵大树的幸福“寄养”生活,无疑见证了生态西安、绿色西安的发展之路。

幸福林带!起底3300余棵大树的幸福“寄养”生活~

待到幸福林带建成之日,这里将成为西安的“城市绿肺”。而幸福路地区原有的树木,在建设者手中喜迁新居、得以休养生息,未来还将会像“种子”一样,把幸福路的故事延续下去。一幅幸福画卷、生态画卷将徐徐展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