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寂静的春天》问世58年后,蕾切尔·卡逊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农信传媒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讲述农药对于人类和环境的危害。该书发表后促使各国开始了全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随着农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在《寂静的春天》问世的58年后,书中所提到的农药对环境造成的问题都已经全部解决,作者提到的设想也已实现

……

距今58年前的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科普作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讲述农药对于人类和环境的危害。该书发表后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将人们从自以为是大自然的主宰者的梦境中唤醒,将化学农药使用的问题展现给各国政府,还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大会”,同时各国还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全人类的环境保护事业。

写在《寂静的春天》问世58年后,蕾切尔·卡逊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寂静的春天》里有很多内容对农用化工产品的描述并不准确,而且该书集中笔墨描述的是化学农药负面的报道。以DDT为例,作者用大量笔墨来渲染其对于人类以及环境的不利影响,却未曾提起DDT对于非洲疟疾防治作出的巨大贡献。虽然现在来看《寂静的春天》可能有失公允,但从某些方面来讲,这本著作确实为农药行业的发展和农业的低毒化趋势起到了促进作用。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不可否认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高毒农药是植保市场的主流,植保综合防治的理念还没有形成。二战后,许多国家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农药的存在自然以虫口夺粮,满足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需要为主,高毒高效的有机磷、有机氯类农药是市场的主流。任何推动社会进步的东西都是双刃剑,其造成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总是取决于使用方式本身。核能可以转变为清洁能源,也可以作为威力巨大的武器,农药亦是同理,其既可以作为推动农业发展、提高粮食产量的工具,同样摇身一变,也可作为美军在越南使用的臭名昭著的“橙剂”。

由于使用经验的缺乏和农药合成技术的落后,造成了书中提到的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当然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20世纪50年代正值二战之后东西方对峙的“冷战”时期,美国的企业界为了经济开发而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自然,“三废”污染严重。特别是为了增加粮食生产和木材出口,美国农业部放任财大气粗的化学工业界开发DDT等剧毒杀虫剂,并不顾后果地执行大规模空中喷洒计划,导致鸟类、鱼类和益虫大量死亡,而害虫却因产生抗体而日益猖獗。农药的毒性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胎儿畸形等疾病,这种情况促使《寂静的春天》成书。在58年后的今天,农药行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药产品普遍更新了2~3代,无论是合成工艺还是使用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是回应蕾切尔·卡逊对农药所提出的种种质疑,对比是否已经得到解决:

写在《寂静的春天》问世58年后,蕾切尔·卡逊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1. 《寂静的春天》中出现最多的化学农药是DDT,DDT过量使用致其渗入水中,通过生物链产生生物富集效应,最终在南极以及海洋生物体内检测到DDT。

DDT又叫滴滴涕、二二三,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是有机氯类杀虫剂,它具有争议的地方在于其长半衰期,在生物体内难分解。DDT在人体内的降解产物主要有两种:一是脱去氯化氢生成DDE。在人体内DDT转化成DDE相对较为缓慢,3年间转化成DDE的DDT还不到20%。从1964年对美国国民体内脂肪中贮存的DDT调查表明,DDT总量平均为10mg/kg,其中约70%为DDE,DDE从体内排放尤为缓慢,生物半衰期约需8年。二是DDT通过一级还原作用生成DDD,同时被转化成更易溶解于水的DDA而使其消除,它的生物半衰期只需约1年,但其在土壤中需要十年才能分解。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DDT上世纪60、70年代在非洲常被用于防治疟疾(控制蚊虫)。时至今日,DDT只能在部分国家用于疟疾防控(没有更好的取代产品)。在中国DDT已被完全禁止,目前在农用情况下已被更加低毒高效的产品取代,主要由于DDT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的POPs特性,同时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故被列入《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简称POPs公约)的禁用物质。中国于2009年环境保护部第23号文件中明确规定,自2009年5月17日起,禁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流通、使用和进出口滴滴涕。

DDT有以下替代产品:

防污漆生产中的DDT替代

DDT是船舶防污漆中的一种常用杀生剂,是保护船底及水线以下部分的船体免受海水中生物的附着,不会因其使船只航行速度减慢、耗油量增加以及水线以下船体加速腐蚀。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就开始使用含有DDT的防污漆的涂料。而在DDT被禁用后,主要的替代品有氧化亚铜、丙烯酸型防污漆。用氧化亚铜替代DDT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防污剂,铜离子能够使海生生物酶或细胞蛋白质失去活性,从而杀死生物。而且铜离子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易发生置换反应析出,对环境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以DDT为原料的三氯杀螨醇的替代

我国广泛将杀螨剂用于果树、蔬菜等作物的害虫防治,而三氯杀螨醇是杀螨剂的重要成分,其中DDT又用来作为生产三氯杀螨醇的中间体。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中国含滴滴涕三氯杀螨醇生产控制和IPM技术应用全额示范”项目研发了5种替代药剂,分别为炔螨特、哒螨灵、阿维菌素、螺螨酯和二甲基二硫醚,它们的防治效果均高于三氯杀螨醇,用于作为三氯杀螨醇的替代品。

农药DDT的取代产品

我国以前长期使用DDT用于防治棉蕾铃期害虫、果树食心虫、农田作物粘虫、蔬菜菜青虫等,也用于环境卫生,防治蚊、蝇、臭虫等。而如今杀虫剂早已更新了2~3代,可以取代它的既有成熟的有机磷类产品毒死蜱,也有发酵类产品阿维菌素、甲维盐等,还有专利产品氯虫苯甲酰胺类等。

可以看到目前DDT已经完全被其他低毒、对环境友好的产品所取代,其在环境中富集的农药残留也逐渐分解。

写在《寂静的春天》问世58年后,蕾切尔·卡逊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2. 《寂静的春天》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是杀虫剂对天敌昆虫和有益共生体有毒害作用,破坏土壤的生物平衡,以及喷洒在作物上会造成农药残留问题。

曾几何时,有机磷类和有机氯类杀虫剂都为广谱杀虫剂,以胃毒和触杀为主,故其对节肢动物有毒性,对鱼类和哺乳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随着农药登记制度的不断完善,其对水生生物、蜂类、蚕和哺乳动物的毒性也成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其对环境的影响直接作为市场推广的依据。近年来欧洲禁用噻虫嗪、吡虫啉和噻虫胺主要原因就是其对蜜蜂高毒;啶氧菌酯市场推广受挫的一个重要风险就是其代谢物IN- QDY63对水生生物、蚯蚓以及以蚯蚓为食的哺乳动物具有高风险,草甘膦近年来陷入禁用风波也是由于其对人类存在的潜在健康风险等等。

根据农药致死中量(LD50)的多少可将农药的毒性分为以下五级:①剧毒农药:致死中量为1~50mg/kg体重,如久效磷、磷胺、甲胺磷、苏化203、3911等。②高毒农药:致死中量为51~100 mg/kg体重,如呋喃丹、氟乙酰胺、氰化物、401、磷化锌、磷化铝、砒霜等。③中毒农药:致死中量为101~500mg/kg体重,如乐果、叶蝉散、速灭威、敌克松、402、菊酯类农药等。④低毒农药:致死中量为501~5000mg/kg体重,如敌百虫、杀虫双、马拉硫磷、辛硫磷、乙酰甲胺磷、二甲四氯、丁草胺、草甘膦、甲基硫菌灵、氟乐灵、苯达松、阿特拉津等。⑤微毒农药:致死中量为5000mg以上/kg体重,如多菌灵、百菌清、乙磷铝、代森锌、灭菌丹、西玛津等。农药发展总体趋势是低微毒、低残留农药取代高毒、高残留农药。

农药残留问题也是1990年代以来广泛存在的问题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WHO/FAO)对农药残留限量的定义为:按照良好的农业生产(GAP)规范直接或间接使用农药后,在食品和饲料中形成的农药残留物的最大浓度。首先根据农药及其残留物的毒性评价,按照国家颁布的良好农业规范和安全合理使用农药规范,适应本国各种病虫害的防治需要,在严密的技术监督下,在有效防治病虫害的前提下,在取得的一系列残留数据中取有代表性的较高数值。

关于农药残留,除了采用低残留的农药外,更重要的是必须从根源上杜绝农药残留污染。政策指引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已经制定并发布了七批《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国家标准。准则中详细规定了各种农药在不同作物上的使用时期、使用方法、使用次数、安全间隔期等技术指标。合理使用农药,不但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草害,而且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少浪费,最重要的是可以避免农药残留超标。

写在《寂静的春天》问世58年后,蕾切尔·卡逊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广告也是极好看的,别让广告溜走)

3. 《寂静的春天》中提到,随着人们频繁大量使用杀虫剂,昆虫会产生抗药性。

书中提到了人类频繁大量地使用杀虫剂,昆虫很快就产生了抗药性,而使得人们不得不提高杀虫剂使用量和药效,如此反复,昆虫并没有因此被消灭,反而使杀虫剂中的有害物质积蓄在植物和动物的组织里,危害未来形态的遗传物质。

首先说到害虫抗药性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害虫抗药性仍然是推动农药产品创制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1957年对昆虫的抗药性的定义是:昆虫具有忍受杀死正常种群大多数个体的药量的能力在其种群中发展起来的现象。由此来看,昆虫抗药性是指种群的特性,而不是昆虫个体改变的结果,同时抗性是相对于敏感种群而言。此外,抗性有地区性,即抗性的形成与该地的用药历史、药剂的选择压力等有关。抗性是由基因控制的,是可遗传的,杀虫剂起到了选择压力的作用。

简而言之,就是杀虫剂使用时可能杀死了99%的害虫个体,未被杀死的1%的个体可能携带对该类型杀虫剂的抗药性基因(可能是解毒机制或结构的异化),而这1%的个体产生的后代可能有20%携带亲代的抗性基因。如果在同一种杀虫剂的作用下,数代后该杀虫剂将对此种昆虫不会再有作用。产生抗药性快的昆虫往往是繁殖速度快的物种,比如蚜虫和飞虱等。

害虫抗药性的问题目前也没有完全解决,但已经有了预防害虫产生抗药性的植保思路:

(1)产品更新。产品更新换代是最初解决害虫抗药性的有效思路。如在飞虱的防控方面,在吡虫啉产生抗药性后,用噻虫嗪取代,再到后来的氯虫苯甲酰胺,通过产品活性成分的更新换代来避免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2)农药交替使用,作物轮作。为了避免害虫抗药性的产生,科学的做法是不同的农药产品交替使用,可以大大减缓害虫抗药性。加之以作物轮作,就可以避免同一种害虫产生抗药性,同时,建立庇护所等植保技术也能延缓抗性。

(3)农药复配。大量实验都证明了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剂是防治抗性有害生物的有效手段。有增效作用的复配农药可以直接杀死抗性个体,从而起到延缓有害生物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复配农药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农药混在一起制成的,复配剂中的每一种农药单独使用或许杀死的有害生物并不多,但当它们混合起来作用就会大大增强,目前常见的是二元复配或三元复配。当然,不能临时混配或随意混搭,这样做极有可能导致拮抗作用,造成药效下降,使有害生物产生更为严重的多抗现象。

由于有害生物抗药性不断增强,才使得人们不断地增加农药使用量,于是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其他严重的后果。所以,在农业研究中,对有害生物抗药性的研究治理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工作。抗性治理不仅仅是药剂混用、轮换使用或停用,更重要的是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采取合理的使用方法。近年人们通过植保实践已经掌握了重要害虫的抗性发生发展规律,具有了准确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抗性风险分析方案及合理的治理方法,从源头上降低抗药性产生。

4.

书中指出大量除草剂没有选择性,在杀死目标杂草的同时杀死了所有植物。

在《寂静的春天》里提到,喷药枪杀死了鼠尾草的同时还一并杀死了其他的植物,进而影响更多的生态系统。接着作者通过金盏草消灭线虫这个例子说明,杂草并不都是无益的,我们不该在尚不了解一些植物是否会对土壤起有益作用之前残忍地将其根除。

除草剂的选择性问题现在仍然非常严峻,一方面高毒高污染的除草剂逐渐被淘汰,如百草枯等,而且其他灭生性除草剂也备受争议如草甘膦等,但是不能否认的是,草甘膦仍然是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除草剂,而且在近年内难以被取代。

近年来选择性除草剂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选择性除草剂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与用量范围内,能够有效地防治杂草,而不伤害作物以及只杀某一种或某一类杂草的除草剂。目前我们使用的绝大多数除草剂都是选择性除草剂,如专门用来消灭水稻田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的氰氟草酯,专门用于玉米田杀灭禾本科杂草的烟嘧磺隆等。选择性除草剂通过形态选择、生理选择、生化选择、时差和位差选择来避免非靶标杂草和作物受到伤害,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写在《寂静的春天》问世58年后,蕾切尔·卡逊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5. 蕾切尔·卡逊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通过对《寂静的春天》一书提到的所有问题逐个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60年前人们使用农药时遇到的问题其实都逐步迎刃而解。农药作为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其地位也逐渐稳固下来。相较于早年间人们对农药的妖魔化认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正视农药。农药产业的进步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我国从逐步实现温饱再到奔小康,都依赖于农药产业和植保技术的进步。2020年年初对于蝗虫和草地贪夜蛾的防治,再一次证明农药是一把保证粮食产量,实现虫口夺粮的“利剑”。

在《寂静的春天》的最后,作者也提到了对“未来”农药剂型的展望。作者提出了环保剂型,我们要寻求有效的生物控制的方法,例如用放射性来使昆虫不育;利用昆虫本身的生活特征来制造消灭昆虫的武器,例如用吸引剂来迷惑雄蛾,从而改变它的正常行为,干扰其与雌蛾交配来达到控制繁殖的目的;利用微生物控制昆虫,利用病毒消灭昆虫,昆虫病菌具有专一性,所引发的疾病只局限在昆虫之中,因此不用担心其负面影响;通过引入昆虫的天敌来控制虫灾等。

现在来看,蕾切尔·卡逊的一些设想早已变成现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关于导致昆虫不育的探索

昆虫不育方法是应用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遗传技术,处理害虫的雄虫,使其失去繁衍后代能力,以防治害虫的技术方法,也叫昆虫绝育法。该法需要人工大量培育释放无生育能力的昆虫个体,并进入自然界中有生育能力的害虫群体内,由于雄虫不育而使其后代种群数量减少,连续处理数代后,害虫自然种群就被控制在极低密度,甚至全部歼灭或更替。昆虫不育,包括辐射不育、化学不育和遗传不育等。辐射不育技术首先在美国启用,防治家畜害虫螺旋蝇获得成功,上世纪50~60年代,在佛罗里达、得克萨斯、佐治亚、加里福尼亚州基本上消灭了螺旋蝇的为害,在一些岛上还彻底消灭了螺旋蝇的自然种群,之后又在防治采采蝇、刺舌蝇、实蝇等方面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2015年下半年以来,巴西向世界卫生组织报告该国某些地区罹患先天小头症的婴儿数量突然异常增加,究其原因是蚊子传播的寨卡病毒。科学家利用电离射线辐照人工饲养的雄蚊子,破坏雄蚊子的生殖系统使其不育。这些不育的雄蚊子被大量地释放到野外后,会与野外雌蚊子进行正常的交配,但交配后雌蚊子所产下的卵无法孵化,不能产生新的蚊子,这就可以大幅度减少蚊子群体,从而阻断寨卡病毒病的传播。国际原子能机构向巴西提供了一台小型钴60辐照装置,这是利用昆虫不育技术压制蚊子群体的关键设备,将能够使巴西的一个非营利昆虫不育技术中心每周生产多达1200万只不育的雄性伊蚊,可释放到巴西受寨卡病毒影响最为严重的15个市镇,利好75万人口。该技术的成功也表明蕾切尔·卡逊对不育昆虫的预言成为了现实。

(2)利用信息素来消灭害虫

目前昆虫信息素引诱害虫达到消灭的技术也已成熟,昆虫信息素是昆虫所分泌的能引诱同种异性个体进行交尾的微量化学物质,它是物种特定的通讯系统。当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即性信息素产生和对性信息素作出反应,此系统即会启动。自从日本东京Shin-Etsu化学制品公司研制开发了合成信息素灭虫法,便使信息素代替农药作为第二代杀虫剂成为现实。目前各种食心虫的信息素,如斜纹夜蛾信息素、小菜蛾信息素等都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借助专用的捕虫器具,利用信息素来诱集害虫并消灭。

(3)生物防治害虫

无论是利用微生物控制害虫(如白僵菌、绿僵菌等),还是利用植物提取物控制害虫(如鱼藤酮、苦参碱等),抑或是发酵类杀虫剂(如阿维菌素、多杀菌素等),产业化都已经成熟,并已应用于害虫防治中。

昆虫天敌的人工养殖并引入(龟纹瓢虫、草蛉、寄生蜂等)也可以应用于相关害虫的防治。

值得欣慰的是,在《寂静的春天》成书的58年后,书中所提到的农药对环境造成的问题都已经全部解决,作者提到的设想也已实现。

现代化农业,水肥一体化技术等最大限度的降低了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了农药的效率。但农药产业无论是在生产还是在使用上还存在着环境污染和不合理使用的问题,但是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随着农化产业的不断发展,目前遇到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蕾切尔·卡逊如果能活到当代,想必也会感到欣慰。

下图为广告

写在《寂静的春天》问世58年后,蕾切尔·卡逊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农信传媒法律顾问:李德均(德衡律师集团律师)

END

第二波蝗灾已经到来,数量约为第一波的20倍!

“名牌”农药全系假药!农户损失达200余万元

印度疫情+农药工厂发生大火,建议关注甲磺草胺、菊酯、代森锰锌等农药品种!

写在《寂静的春天》问世58年后,蕾切尔·卡逊的设想已变成现实......写在《寂静的春天》问世58年后,蕾切尔·卡逊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