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抗疫“療效”顯著

文 / 餘度

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到8.5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61.2%,互聯網已成為居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組成部分。在全球20大互聯網平臺企業中,中國佔據7家。

在此次抗擊新冠疫情中,數字產業異軍突起。疫情爆發之初,互聯網平臺企業們迅速響應,第一時間整合全球資源參與抗疫行動。各類電商平臺企業、外賣平臺、快遞物流企業在疫區生活保障、物資保障、社會力量動員、科研支持等多個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

“基於強大的互聯網發展基礎,中國互聯網平臺企業在組織社區生活物資分發、跨國跨省救援物資調配、救援資金募集、政府指令和疫情信息充分傳遞等方面的表現,可謂十分優異。”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勇堅稱。

​數字抗疫“療效”顯著


數字企業“現身”一線戰場

除了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一些前沿科技企業也“現身”疫情一線戰場。

在火神山醫院的建設中,華為公司緊急協調具有經驗的網絡建設及優化團隊,支撐運營商在優化4G網絡的基礎上,快速部署5G通信網絡,以協助院區提供更好的就診條件,為遠程醫療方案實施落地做好準備。

5G網絡除支持實現實時高清視頻監控、遠程視頻診療、遠程視頻會議、遠程手術外,還帶來了“業務上雲”的可能。例如,在病患信息採集上,可以通過5G網絡實時反饋到醫生面前,減少直接接觸的機會;病患病歷還可以實現雲上共享,打通彼此信息,便捷病情的診斷。

人工智能技術是抗疫攻堅戰的有力武器。面向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的省市地區,科大訊飛“智能語音外呼助手”免費對感染疫情的重點人群篩查、防控和宣教。各地衛健委、醫生利用訊飛醫療智醫助理外呼平臺給居民打電話、發短信,通知與疫情相關的內容,有效減輕基層醫務工作者的隨訪負擔。

此次疫情較長的潛伏期及春運較大的人口流動,在無形中擴大了傳染的範圍,確定傳染源迫在眉睫。百度地圖慧眼遷徙大數據通過數據定向、分析等途徑確定了500萬人員流出的方向。通過百度遷徙,用戶可以瀏覽全國各省市每天遷入遷出流動情況。在直觀的可視圖下,地方可對疫情進行更加精準和嚴格的控制。

除了宏觀的人員流向,百度大數據還應用於微觀用戶的運動軌跡。針對已確定感染人群,基於移動終端的軌跡,通過彙集大數據來勾畫關係圖譜,進一步追蹤接觸者以進行隔離管理。

除5G、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外,超級計算在這場戰“疫”中也發揮了重大作用。為支持第一時間開展應對新冠肺炎的藥物篩選和病毒突變預測工作,騰訊雲向研究機構開放超級算力,免費提供雲超算能力、運算集群支持以及基礎的雲計算能力。

在國內擁有8億用戶的支付寶,基於對用戶、政府、企事業單位抗疫服務需求的緊缺情況調查,面向社會各界開發者發佈“十大疫情期最急需服務開發清單”,號召更多開發者投入開發更多服務,解決社會問題。

李勇指出,在此次疫情中,既要客觀且充分認識互聯網平臺企業的新作用,更要著眼於“後疫情時代”,依託數字技術繼續完善現代社會治理體系。大危機往往孕育新機會,SARS直接促成了中國電商和在線支付產業的騰飛,互聯網平臺企業在本次疫情中將數字技術和線上服務更深遠地推廣並實踐。

李勇相信,在疫情過後,互聯網的價值將更加深入人心,數字政府、智慧城市的建設將去虛向實,深入社會治理和服務的方方面面。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虛擬商務系副主任孫毅認為,社會治理和數字技術的融合是十分符合技術擴散客觀規律的,應該對二者的未來保持一個樂觀態度。

“經過這次疫情,我們會更深刻的思考數字技術的價值,對於未來社會治理領域的融合會更多的從關注技術轉移到關注技術和組織的融合,包括知識共享、組織決策體系的變革。”孫毅說。

數字企業面對疫情,如何抗壓?

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陳龍指出:“這次疫情是一次根本性變革,在巨大的壓力測試下,我們看到了數字技術是如何改變人類,如何協同對抗災難。其中,社區防疫系統就是改變協同方式的技術之一,它像神經網絡一樣,把附近的人群連接起來,築成抵禦疫情的第一道防線。”

“根據目前情況來看,此次疫情對數字經濟行業同樣產生了一定程度的衝擊。”騰訊研究院首席經濟學顧問吳緒亮說。

首先,智能手機、個人電腦、服務器、電子元器件、5G設備等硬件設備生產製造企業因停工停產及需求抑制而受到衝擊,生產能力目前正在隨著復工復產而有序恢復。據市場調研機構IDC預測,2020年第1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或將同比下滑30%。

其次,線上線下融合程度高的業務會受到一定影響。例如,嚴重依賴線下物流和配送的電商、外賣,線下掃碼支付,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住宿,攜程等在線旅遊服務等。與此相反,新聞資訊、社交等純線上業務未受波及,甚至用戶時長有所增加。

吳緒亮指出,傳統企業發展勢頭走弱同樣會對互聯網企業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在線廣告收入佔很多互聯網公司營收的一半以上,線下經濟的疲軟勢必會減少企業的廣告投放,給互聯網公司形成很大壓力。

疫情期間,在線辦公、在線醫療、在線教育等創新業務得到較快發展,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釘釘、丁香園、猿輔導等APP下載量和用戶數均有明顯增長。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丁香園此次春節期間的日活躍用戶數比2019年同期增長222%,騰訊健康小程序10天上漲70倍。不過,這些業務大部分屬於免費試用,其商業模式尚在探索,儘管用戶數字暴增,但短期內對互聯網企業的利潤增長難以形成太大貢獻。

“從目前的發展態勢判斷,此次疫情有助於培養企業和機構用戶的網絡使用習慣,對中國傳統經濟的數字化轉變產生‘倒逼促進’效應,進而推動產業互聯網向縱深發展。”吳緒亮說。

此外,這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既有需求側的一面,也有供給側的一面。吳緒亮分析,需求側衝擊容易被大眾所感知,但供給側的影響更為“傷筋動骨”。數字技術作為一項通用賦能技術,在需求側的交易信息匹配和供給側的生產效率改進方面均可貢獻力量,有助於經濟回穩。

吳緒亮認為,互聯網產業在抗疫情、穩經濟中發揮了穩定器作用,增強了國民經濟應對危機衝擊的“韌性”。後續在恢復經濟發展的“第二戰場”上,數字經濟如何進一步發揮優勢,是當前和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需要思考的課題。

​未來需打通政企數據

從疫情角度來看,大數據在其中能夠起到很大作用,但仍然有相當大的潛力沒有挖掘出來。尤其在數據融合這塊,實際效果並沒有想象的好。

“數字技術應用是一個複雜系統。儘管中國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準備,但由於有些數據沒有打通,部分情況不能及時反應,數據分析人員沒有精準的數據,很難預測結果。”全球化智庫(CCG)學術委員會專家石勇稱。

石勇指出,從政府的角度而言,輿情繫統在SARS之後就開始建立了,但沒有把政府內部相關部門的數據全部打通,這是很大的缺陷。要全面升級,全面貫通,形成全方位、全鏈條。同時,政府的數據也需要跟企業數據整合起來。

石勇建議,當前情況下,首先應該利用大數據手段,把國家掌握的信息和企業掌握的信息融合,更為精確的防控疫情的傳染和傳播,並對復工做出精準判斷。民營企業在這次疫情期間受到很大沖擊,政府應通過數據手段做到精準扶持。從長遠來看,需要建立一個全國統一的疫情應急數據融合平臺。

孫毅認為,目前,數字化基礎設施分佈仍不均勻,地區之間存在一定差異。而且,進行數字融合的基礎要素是人。任何一個領域的技術和體系融合,如果沒有人的粘合,就只是一個物理過程。當人真正具備了數字化素養,能夠連接數字技術和所在領域的知識之後,才會產生化學效應。當前,中國行政工作者和民眾的數字化素養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強數字化知識普及教育。

吳緒亮建議,為充分發揮數字技術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能僅從應對疫情衝擊的短期視野來考慮,更需要站在新一輪技術和產業變革浪潮的戰略高度來進行政策的頂層設計。改變疫情中暴露的信息孤島和平臺形不成合力問題,以產業互聯網整體框架和國家戰略來統籌推進工業、農業、服務業的數字化進程。以疫情應對為契機,加速培育發展新動能,推動傳統產業上“雲”。以科技力量破除醫療、教育和社會治理等領域長期存在的體制機制弊端,將數字經濟的發展轉化為國家數字競爭力的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