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郦

百家姓:郦

起源

源流一

是黄帝的后裔。夏朝建立后,夏王禹追封先代遗民,封黄帝后人涓于郦邑(河南省内乡县郦城村),建立郦国。春秋中期,郦国被晋国攻灭,又被周天子封于陈留(河南省开封市),以原国名命姓,称为郦姓。

源流二

第一个渊源:源于风姓,出自远古骊山氏女娲,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1]

演变

1、郦,本作"丽",先祖活动于蓝田山区(今陕西临潼东南),树木茂盛、景色秀美,故名丽山。2、后加"鹿",鹿形丽声,跟当时人们狩猎有关。3、又因山势逶迤,远望宛如一匹青黑色的骏马,加上"马"旁,称为"骊山"。4、骊戎部落活动于丽山,在山脚下建立城池,右侧加"邑",成为"郦"。

郦涓。郦姓是个古老的姓氏,是黄帝的后裔,发祥地在中原地区。根据《元和姓纂》记载,夏禹封黄帝的后裔于郦邑(今河南省内乡县郦城村),名叫郦涓,他的族人以后就"以地为氏",称为郦氏。后来,族人迁居于新蔡郡,即河南省新蔡县。

分布

郦氏或是一个典型的古老汉族姓氏,但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大禹建立了夏王朝以后,敬重上古世代的伟人黄帝,就将黄帝的一个后人封在郦(今河南内乡),让他们建立了郦国。郦国王族的后代就以封地名作为姓氏,世代相传,称为郦氏,是今天郦氏的最早起源。到了楚汉争霸之际,有郦氏族人郦食其,陈留人(河南开封),本为里监门吏。因献计克陈留著功,被封为广野君。郦食其常为说客,出使于诸侯之间。后说齐,凭舌下齐七十二城,及韩信袭齐,齐以郦食其卖己,遂烹之。

诸暨郦氏迁徙路线:河南内乡→河南新蔡(固始)→陕西骊山(临潼)→河南陈留(开封)→河北涿州→河北郦亭→江苏维扬(扬州)→浙江会稽(长子);浙江兰溪(次子);浙江诸暨(三子);浙江台州(幼子)。其中,浙江诸暨郦氏发展到江苏丹阳、江苏镇江、江苏常州、山东青州、安徽安庆、上海市区、湖南耒阳、广东肇庆、浙江义乌、浙江衢州、浙江杭州、四川成都、香港、台湾、美国等地。

世系

第一世:黄帝,轩辕氏,名荼,父亲启昆(少典氏),母亲附宝(有蟜氏)。黄帝兴起于轩辕谷(今甘肃省清水县山门乡白河村),逐步向中原迁徙;经过姬水(今陕西省岐山县城南横水河)、半坡(今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半坡村)、横阵(今陕西省华阴市敷水镇横上村)、庙底沟(今河南省陕县青龙涧河南岸)、仰韶(今河南省渑池县城北)、王湾(今河南省洛阳市城西),定都于熊山(今河南省新郑市西南)。此后,再迁后岗(今河南省安阳市区北侧)、南杨庄(今河北省正定县)、三关(今河北省蔚县),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联合炎帝,打败蚩尤的部落联盟,将西羌族、东夷族、南蛮族融合为华夏民族,建立华夏族的部落联盟。时当公元前25世纪。正妃西陵氏嫘祖,生玄嚣、昌意;次妃方雷氏女节,生少昊;三妃彤鱼氏,炎帝神农氏后裔也,生挥(张氏始祖)、夷彭(郦氏始祖);四妃嫫母,生苍林。黄帝崩,归葬桥山(今陕西省黄陵县北部)。

第二世:黄帝三妃彤鱼氏之次子,讳夷彭,又名夷鼓,生于酉山(今湖南省沅陵县西北),居住于此,是为酉山始祖。配纪氏,炎帝族人。生子:左人。其后裔以酉为姓。

郦涓

黄帝八世孙,禹治水成功后,建立夏朝,尊崇华夏始祖黄帝,封其后人酉涓于郦邑(今河南内乡),建立郦国,改称郦涓,是为内乡始祖,成为中华郦氏宗族最早的源头。

郦庞

涓公四十五世孙,周惠王六年庚戌(前671年),被朝廷册封为陈留侯,定居陈留(今河南开封),重新开基立业,是为陈留始祖。

折叠郦食其

庞十七世孙,魏安厘王九年(前268年)生于魏国陈留高阳(今河南杞县)。秦二世三年(前207年)春,刘邦兵临陈留,食其跟随刘邦,用计攻克陈留,被封为广野君。汉王三年(前204年)秋,劝齐王田广以七十余城降汉。汉王四年戊戌初(前204年11月),韩信发兵袭击齐国,齐王田广认为被骗,乃烹杀食其,时年约六十有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