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拜謁川東禮義城

遊記:拜謁川東禮義城

拜謁川東禮義城

初夏,我收拾好心情,帶著十二分的虔誠,懷惴多年心中的崇敬,專程前往省級重點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單位,四川省渠縣土溪鎮,拜謁禮義城,探訪三教寺;去品味厚重的歷史,尋覓先人的足音。

禮義城座落在土溪鎮洪溪村,距古漢闕10公里,古城壩遺址3公里,佔地16.8公頃(252畝),與渠江遙遙相望,是宋、元、明、清時期的政治軍事中心和軍事要塞,距今已有700多年曆史。據史書記載:南宋末年,抗元戰事吃緊,為抗擊元兵入侵,四川州府釆取“守點不守線,聯點而成線”的對敵方針,以當時的重慶為中心,在長江、嘉陵江、沱江、渠江流域一帶,選擇險要地形修築城寨,並將府、州、軍、縣治於其上,禮義城即為渠江流域扼守川東咽喉要塞的重要城寨之一,從宋保佑年(1225年)建城,到德佑元年(1275年)城破,與元軍作戰歷時20年之久。它與相隔不遠的大小斌山寨互為犄角,“乃走川北鎮請師擊散群賊,地方安堵,文教振興”。明末農民起義軍張獻忠所部,在大斌山與地方武裝激戰5年,歷經大小戰事數百場,因有鄰寨禮義城相助,寨牆終不得破,可見禮義城在戰亂時期的重要性

明萬曆年間在禮義城上修建了三教寺寺廟,“城之絕頂處有祠,中如來,左孔子,右老君像,皆石刻,此三教所以名也”。清乾隆七年重修,它集儒、釋、道三教合一,“儒理實兼乎釋道”,以禮為主。一度時期,三教寺香火鼎盛,萬民朝拜,是清代川東地區宗教之地,後毀於歷代兵亂和文革破四舊。

佇立於禮義城上,金鐵碰擊聲、吶喊撕殺聲,猶如在耳。我尋著先人的足跡,伴著晨風暖陽,沿著農田一旁的小路來到東水寨門。它是禮義城遺址上東、南、西、北四個寨門中,至今保存得較為完整的一處,這裡山勢險要,懸崖峭壁,易守難攻,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寨牆和寨門均為大型條石壘砌而成,門楣上方刻有“水門”二字,兩邊門柱上刻有一幅對聯:“松石連雲鎖”“桃花逐水流”,字跡遒勁有力,雖經風雨剝蝕,仍然清晰可見;因與渠江距離不到兩公里,故有“水門”之稱。如今寨牆內已見不到與當年戰事有關的物證,只有寨門內的門柱上固定門槓的石洞,以及長滿青苔的門簷石,方能想象得到當時此地戰事之瀕繁,地勢之險要。

看完水門後從來路返回,向南而去,前往三教寺遺址。相傳,原三教寺有六層大殿,分別為大雄寶殿、龍襄殿、牛王菩薩殿、送子娘娘殿、夫子殿和紫霄殿,氣勢恢宏,香客絡繹不絕;三教寺究竟有多少層殿宇,因年代久遠,史記資料也未祥述,真假已無從考究。而今,這裡除近幾十年來修建的農房外,只有原寺廟內遺存下來的部份山牆基石,靜靜地向人們訴說著歲月的蒼桑。大殿遺址左前方有一塊石碑,是清末“重修三教寺石碑記”,碑石材質較差,上面所刻字跡毛糙潦草,顯然不是名家所書,官家所刻,經日曬夜露,風飄雨涮,部份內容已模糊不清。遺址內現存有宋代“地圖碑”殘件,上面描刻著當時禮義城街區、城牆、城門等概貌。文革時期被人為破壞,用鐵砧劈開成了幾塊條石,用於廣播電杆和地壩攔邊石所需,只散見上面部份文字,無不讓人感之惋惜。遺址右側一符姓村民,長年在家中供奉著如來佛和觀世音菩薩塑像,接待遠近香客和善男信女進山朝拜。他還另有神通,替人“摸米問神”,消災去邪,聽說很是靈驗,大概是沾了從前三教寺遺留下來的道家仙氣吧!房簷下懸掛著一口大鐘,院壩內有一隻鐵鑄大鼎香臺,整日香火升騰,暮鼓晨鐘,唸經拜佛的誦讀聲在禮義城上空縈繞不絕。

我沿著三教寺遺址後山小路拾級登上禮義城最高峰眺望。天高雲淡,視野開闊,放眼四周,鄰近三匯鎮、土溪鎮、臨巴鎮、匯南鄉、流溪鄉、河東鄉、東安鄉等鄉鎮部份山水概貌盡收眼底;20多公里外的華鎣山脈,峰巒疊障,雲遮霧繞,宛若一隻巨龍橫亙在那裡;不遠處的渠江風平浪靜,象一條深藍色的長絲帶圍繫著禮義城。居高臨下,山下地勢平坦,田地裡新栽插的秧苗和玉米苗泛著新綠,一幢幢農房星羅棋佈,掩映在一片翠綠中,家家飲煙四起,好一幅秀美的山水田園風光。

禮義山上,禾苗蔥蘢,綠樹成蔭,一條新修的水泥路從北寨門蜿蜒而上,連通家家戶戶,天險變坦途,讓山上的村民告別了肩挑背磨。這裡居住著三、四十戶人家,除三教寺遺址處集中居住著十多戶人家外,其餘二十多戶都散居在禮義城各處。近些年隨著條件的改善,不少村民都到鄉場鎮和縣城購了房,遷出去居住去了,只有部份老人對故土情深,捨不得離去,留守在山上。這裡環境清幽而恬靜,只有一批又一批的考古團隊上山,才打攪著山上的片刻寧靜。這裡遠離山外俗囂,堪稱為世外桃園,很適宜居住,是一個休閒養老的好地方。聽說外地有幾個老扳上山來考察過,計劃復古禮義城原貌,重建三教寺廟,再現當年歷史。如果此事能成功實施,可以說是福廕一方百姓的善舉,是千年禮義城的幸事,期盼早日付諸行動。

“暗淡了刀光倒影,遠去了鼓角錚鳴,眼前飛揚著一個個鮮活的面容,堙沒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日影西斜,我懷著戀戀不捨的心情與禮義城揮手作別。行至數公里後回首望去,落日餘暉中的禮義城大氣磅礴,霞光滿天,猶如觀世音菩薩的蓮花寶座,金光四射;側耳細聽,彷彿還隱隱約約地傳來大悲咒的誦讀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